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不久,清帝被迫遜位,「大清王朝」成為歷史名詞。但因各派勢力政見不同,利益衝突,中國很快就陷入了長時間的政治動亂和內部混戰之中。 不到三年,在遙遠的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爆發,歐洲同樣陷入全面混戰,東亞的中國、日本先後參戰,而新興強權美國最終也捲入了戰爭。 這正是觀察中國與世界軍事力量差距的一個絕佳時機。 人家放炮...
解密元祐黨人碑事件:北宋政壇的一次政治洗牌
元祐是北宋哲宗趙煦的年號。北宋一朝,鬧變法鬧得不行,來回折騰。老子神宗趙頊變法,兒子哲宗趙煦不變了,復辟。於是,當年一干反對變法的人,以司馬光為首,組織還鄉團殺回來了。從此以後,支持變法的人稱元豐黨人(元豐是神宗年號),反對變法的為元祐黨人。此後反反覆覆,到了宋徽宗趙佶這裡,變法派聲勢大振,丞相蔡京對司馬光這干人恨不過,但人都死了,也沒法再貶斥發配。他為了徹底清...
諸葛恪悲劇慘死:孫峻為何要親手殺了諸葛恪?
一。敗家子 諸葛恪是三國時代, 大名鼎鼎的蜀國承相諸葛亮的侄兒。對於諸葛亮, 有人有一評價, 比較精確: 善於治國, 不善於帶兵;有蕭何之能, 而無韓信之才;是一個一流的政治家, 但只是一個二流的軍事家。 諸葛亮的這個侄兒諸葛恪,是諸葛亮的弟弟諸葛謹之子。這傢伙小時候絕對是一個天才兒童。據記載,在諸葛恪還是很小,大約只有七八歲的時候, 吳王孫權一次舉行宴會, 大宴群臣。諸葛謹愛子心切, ...
蔡州之戰背景資料:為什麼會發生夜襲蔡州之戰?
吳元濟叛亂
「懸軍奇襲,置於死地而後生」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閏八月,彰義軍(淮西)節度使吳少陽卒。其子吳元濟 隱匿少陽死亡的消息,逕自接掌軍務,擁兵自立。淮西一鎮僅有蔡(今河南汝南)、申 (今河南信陽)、光(今河南潢川)區區三州之地,周圍都是唐朝州縣,勢孤力單。十 月,一向有志於削平藩鎮的唐憲宗以嚴緩為蔡、申、光招撫使,決定對淮西用兵,討伐 吳元濟。
負隅頑抗
元和十...
中國服飾演變史:古代中國人到底穿成什麼樣子?
地球上所有的動物中,只有人類是穿衣服的。人為什麼要穿衣服?有人說是為了護身、為了御寒,這是從功能的角度來解釋的;有人說是為了遮羞、為了禮貌,這是從道德的角度來解釋的;也有人說是為了好看、為了吸引異性,這是從審美的角度來解釋的。當猿剛剛進化為人的時候肯定沒有穿衣服,我們的祖先從什麼時候開始穿衣服的?不得而知。上古傳說把衣服的發明歸功於黃帝。《易經》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
解密:齊國相國晏嬰為什麼阻止齊景公任用孔子
公元前515年,孔子因魯國政變造成政局混亂,本著危邦不居的人生原則前往齊國,給齊國嬖臣高昭子做了家臣,並通過高昭子見到齊景公,這是他第一次到國外求官。
在儒家的門徒們看來,孔子通過高昭子這類小人見到齊景公很不光彩,所以認為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中的這一筆是對傳主的誣蔑。在此同時,卻又承認齊景公問政於孔子。但是,沒有小人高昭子,孔子不可能見到齊國當今。顯然,孔子為做官不惜鑽...
不為人知的鄭和下東洋:督師10萬東渡出使日本
明朝建立前後,倭寇猖獗,邊患頻仍。明太祖朱元璋一怒之下,斷絕中日交往,實行海禁。朱棣奪得帝位後,希望四海賓服,便試著開放海禁。豈料這一來卻讓日本浪人鑽了空子,如潮水般湧來。「倭寇」勢力漸大,越鬧越凶,甚至有時候明朝官軍都不能敵。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記載:「永樂二年四月,夷船一十一隻,寇穿山,百戶馬興與戰死亡。尋寇蘇州府松江府諸處。」
日本浪人僅憑十幾...
後梁的建國之路:朱溫一步步逼迫唐皇室直到登基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史學界流行以政治鬥爭的觀點來對歷史人物進行評價。例如說曹操是中小地主與豪強集團作鬥爭的代表人物,武則天當上皇后也是新興集團與貴族世襲集團鬥爭的勝利結果等等。
甚至連史學大師陳寅恪也認為:「當高宗廢王皇后立武昭儀之時,朝臣贊否不一,然詳察兩派之主張,則知此事非僅宮闈后妃之爭,實為政治上社會上關隴集團與山東集團決勝負之一大關鍵。」
按照陳寅恪先生的...
唐宋時期飲食中的藥苗:藥膳的觀念逐漸地形成
唐宋時期,園圃種植業已相當發達,人們開始大量栽培藥材作物,以滿足藥材市場的需求。人們培植藥用植物的同時,發現許多藥用植物的嫩芽和嫩葉可以當作蔬菜食用,於是不斷採摘,用之於飲饌烹調之中,這便是古代史籍中所說的藥苗。
在唐代的農田墾植當中,藥圃佔了一定的比例,凡是耕作之處,總有藥用植物的栽培。《白氏長慶集》卷一六曾說當時:「藥圃菜園為產業。」足見唐代的藥材種植已經形成相...
明朝三大藩王作亂:為何只有燕王朱棣獲得成功?
藩王自古有之,源於封建制度,所謂封建,即是分封建制,自古有之,至周朝蔚為大觀。經歷了西周的春秋和戰國,諸侯做大,滅了周朝,繼而秦統一了中國,實行郡縣制度,後來的王朝也多有採用分封制度,但都免不了藩王作亂如漢朝的七王之亂,晉朝的八王之亂等,隋朝至元朝沒有了藩王的問題,但是藩鎮割據等問題也凸顯。
到了明朝,明太祖推崇周禮,並鑒於歷代功臣、外戚、宦官干政的教訓,試圖通過加強分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