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曆有翼三眼龍、對襟、窄袖藏式灑線繡龍袍(出土實物),袍料立水部分已剪短。龍的圖案從上古發展到明代,精力了無數次的變化。總的看來,先秦的龍紋,形象比較質樸粗獷,大部分沒有肢爪,近似爬蟲類動物。秦漢時期的龍紋,多呈獸形,肢爪齊全,但無鱗甲,常繪成行走狀,給人以虛無縹緲的感覺。明代的龍,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種動物的局部特徵,頭如牛頭、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蝦眼、鼻如獅...
明朝服飾:明代皇后霞帔
霞帔是一種帔子,它的形狀像兩條彩練,繞過頭頸,披掛在胸前,下垂一顆金玉墜子。霞帔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出現,隋唐以後,人們常讚美這種服飾美如彩霞,所以有了霞帔的名稱。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中就有「虹裳霞帔步搖冠」的形容。到了宋代,已正式將它用作禮服,並隨著品級的高低在刺繡紋樣而有所不同。明代霞帔
明代霞帔
為什麼明朝能夠抵禦日本的入侵而清朝卻不能?
明朝中期(特別是嘉靖一朝)以來倭寇之患在中國東南沿海愈演愈烈。但是在戚繼光和俞大猷等明軍將領的努力下1565年明政府軍徹底平定了倭亂。1592年4月豐臣秀吉派遣160000大軍入侵朝鮮進而準備入侵中國和印度,結果被李如松等明軍將領歷時7年最終擊退。東北亞沿海為此安寧了300年之久。 1894年春日本借口朝鮮東學黨起義和中國一起出兵朝鮮。當年7月25日日本海軍向清海軍發起突襲甲午戰爭爆發。8月1日中....
明朝服飾:明代士人大袖衫
明代圓領大袖衫為儒士所穿的服飾,與其他官吏一樣,都有詳細的制度。如「生員衫,用玉色布絹為之,寬袖皂緣,皂條軟巾垂帶。凡舉人監者,不變所服。」這是從江蘇揚州明墓出土的一套士人服飾。在當時被稱為「直裰」,或稱「直身」,〈〈儒林外史〉〉裡的士人,就多穿這種服裝。圖為圓領大袖衫(出土實物)
圖為圓領大袖衫(出土實物)
十三戰十三捷:揭秘明朝「戚家軍」的抗倭歷程
戚繼光,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明代著名抗倭將領、軍事家,於浙、閩、粵沿海諸地抗擊倭寇,歷十餘年,大小八十餘戰掃平倭寇之患,被現代中國譽為民族英雄。世人稱其帶領的軍隊為「戚家軍」。「戚家軍」人數不多,其精銳只有3000多人,但每個都是驍勇善戰。戚繼光到義烏後,進行了嚴格的挑選,他制定了「四要四不要」的徵兵要求。 四不要:(1)不要城裡人;(2)不要在官府裡任過職的;(3)40歲以上...
明宣宗朱瞻基皇后孫氏簡介 明朝孝恭章皇后生平
孫氏,明宣宗朱瞻基皇后,鄒平人,父孫忠,永城縣主簿也,明英宗朱祁鎮即位後,尊孫氏為皇太后,天順六年九月(1462年)崩逝,尊謚曰孝恭懿憲慈仁莊烈齊天配聖章皇后,合葬景陵,祔太廟。 孫氏,既孝恭章皇后。孫氏年幼時因貌美,被誠孝張皇后的母親彭城夫人看中推薦入宮,成祖令養在宮中。後明宣宗(當時為皇太孫)到了結婚年齡,濟寧人胡氏被選為皇太孫妃,孫氏選為嬪。宣宗即位,冊胡氏為皇后,孫氏...
「知府」的叫法明朝才正式有
看古裝劇,無論演的什麼朝代,「知府」一詞出現得總是很頻繁。比如,在《楚漢傳奇》第13集中,項伯對項梁說,「他(趙高派來的官員)和知府大人又躲進了密室」。要知道,知府是明朝才正式命名的官職名,也就是說知府的叫法起源於明朝,這在古代正史《職官志》中有明確的記載,「宋朝正式設立州府級地方長官『知府事』,明朝時才有了以『知府』為名的地方官職」。這麼看,秦朝當時肯定沒有知府。 知府...
明朝的邊疆危機:朱棣親征 朱祁鎮土木堡被抓
朱元璋把蒙元趕到草原之後,算是開創了南方徹底打敗北方的歷史性紀錄。在這次北伐中,南方軍隊的雄武之氣表現得淋漓盡致,蒙元的部隊不但讓出了大都,讓出了燕雲十六州,還一溜煙跑到草原深處。那時,倉皇辭廟的悲愴與80年前消滅南宋時的意氣風發,形成了鮮明對比,讓人唏噓感歎。歷史的弔詭之處就在於,時間會讓所有人的成功和失敗都變成不值一提的玩笑。
從純粹的戰力上看,蒙元的部隊並不是不堪一擊,...
明朝服飾:明代婦女的頭飾
「衣者,章也」。在中國封建社會,服飾不僅有遮羞避寒,美化形象的功能,還具有明貴賤,別等級的重要作用。到了封建社會中後期,尤其在明代,這種等級制度更趨嚴苛。這從明代婦女的頭飾上就可略見一斑。按照佩戴者身份地位的不同,明代婦女的頭飾一般分為如下幾種: 九龍四鳳冠 能夠佩戴這種頭飾是普天之下女子的最高榮耀,因為只有身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皇后才能佩戴九龍四鳳冠。該頭飾...
白居易的茶味人生 盡日一餐茶兩碗更無所要到明朝
書案上,一本線裝版的《白居易詩集》。茶台前,一杯陳年普洱茶。在茶杯的熱氣繚繞中,我對面似乎坐著的是白居易。他剛從午睡中醒來,約我一起品茶,這茶喝出了盛唐的味道。
暖床斜臥日曛腰,
一覺閒眠百病銷。
盡日一餐茶兩碗,
更無所要到明朝。
——白居易詩《閒眠》
我記得幼兒時學背唐詩,第一首既不是「春眠不覺曉」,也不是「紅豆生南國」,更不是「鋤禾日當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