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遊《南唐書》記載:多難當頭李煜還浪漫偷情
沒聽過李煜?那這首詞你一定聽說過:「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江南多出才子、麗人。命運,把南唐後主李煜和美女小周後推到了一起,這對天生的浪漫派,在國家大難之際依舊演繹傳頌後世的風流故事。
多次訪南京,讓陸遊下決心編史書
南唐,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南方重要割據政權,存在於937年至975年,地域所轄最廣時擁有今天的江蘇、安徽、福建大部、江西全境,湖南、湖北一小部分。五代十國時期分裂戰亂頻頻,記載並不多,但是定都金陵(今南京)的南唐,卻在那個時期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很多人都對南唐知之甚少,但大都知道「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詞作。寫出這首詞的南唐後主李煜把一度衰敗、被文人看不起的「伶工之詞」(流行小調),改為「士大夫之詞」,加上後來的蘇東坡、柳永、秦觀、周邦彥、李清照、辛棄疾等人,讓宋詞成就了中國文學史上的又一高峰。
《南唐書》,記載的正是五代時從李煜祖父李忭建立南唐到李煜滅國的這段南唐國歷史。其實歷史上一共有三部《南唐書》紀傳體史書。不過宋代胡恢所撰的早已找不到了,因此傳世名著推薦書目裡的《南唐書》,只有宋代馬令和陸遊所撰的。
這個陸遊,正是那個寫下「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的南宋著名愛國詩人。作為六朝故都、南唐故都,無數文人墨客曾前來憑弔懷古。而多次訪問南京,讓陸遊下了決心編著《南唐書》。
後人評價,馬、陸二書互有詳略,各有千秋,「馬之紀事也詳,陸之為文也潔」。善於文學的陸遊記述言簡意賅,客觀評價南唐歷史人物,最具有研究價值,因此後世刊印、校注《南唐書》更多的還是陸遊那部。
李煜的一生,與南唐相始終
「公元937年的七夕,李煜出生,也正是在那一年的十月,他的祖父李忭在實際控制了南吳統治權之後,正式立國,定都金陵,史稱南唐。所以李煜的一生,可以說與南唐相始終。」南京文史學者薛冰介紹,李煜年少時,其父李璟繼位之初,南唐尚有餘力向南方的福建擴張,向西方的湖南擴張。李璟和兒子一樣,在辭賦方面有很強的造詣。史稱,李煜優柔寡斷,其實李璟更為典型,他不聽父親臨終「善交鄰國」的遺言,見鄰國吳越有機可乘便肆意用兵,受了挫折又下「悔兵之詔」;打了敗仗能「悔恨忘食」。
南唐的戰線拉得過長,損耗了大量的國力,又威脅到了中原後周的利益。後週三度入侵南唐,勢如破竹,南唐軍一潰千里,淮河水軍全軍覆沒。眼看國家不保之際,李璟上表後周皇帝柴榮自請傳位,急著遷往南都南昌。同時,南唐對大周稱臣,去帝號改稱江南國主,也就是南唐中主,並盡獻長江以北的淮南十四州,以及鄂州在江北的兩縣。
然而南昌宮殿和城市建設得實在不咋樣,跟金陵的比有天壤之別,很多朝廷大臣更是連安身之所都沒有,滿朝抱怨。李璟常常呆坐宮中,北望金陵,潸然淚下,手下甚至只能以屏風擋擋他的視線。最終,李璟在非常鬱悶的心境中死去。繼位的後主李煜不忍心將父親遺體留在南昌,請求篡位後周的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恢復了李璟的帝號。李璟最終葬在了父親的身邊,也成就了今天的南京南郊祖堂山下的景點——南唐二陵。
「南唐都金陵,南都南昌。」南唐創造了中國歷史上一個國家兩個首都的奇事。隨著李璟葬回金陵,文武大臣跟著回頭,南昌這個短命國都在短短三個月就被廢棄。
國家大難當頭,浪漫皇帝還偷情
悲慘的南唐,開始每年向中原繳納高額貢奉。江南乏鹽,而江北產鹽。失去淮南後,南唐不僅失去了重要的鹽產地,還要花巨資向中原政權買鹽。財政上的窘迫,使南唐政權不得不加重賦稅,以至怨聲載道。南唐轄境之內的人民對李後主時期繁重的賦稅記憶深刻,直到北宋統一之後許多年,還在提起當年的南唐連鵝生雙子、柳樹結絮都要課稅。
李煜尚佛,善文詞,工書畫,知音律,但顯然不通曉政治。他即位後,一度猜忌韓熙載等重臣,派畫家刺探韓熙載並繪製了流傳千古的名畫《韓熙載夜宴圖》,但這樣的政治內耗週而復始,最終導致南唐人心渙散。
即便國家大難當頭,但天生浪漫的李煜還是和大小周後兩大美女,留下了一段流傳千古的風流史。15歲的小美女,從揚州來皇宮看望病中的姐姐,接觸到才華橫溢的姐夫李煜。後來兩人就在病重的大周後眼皮底下,「手提金縷鞋」,玩起了偷情的遊戲。
盡情享受愛情後,緊接著就是國破家亡,李煜體驗了常人無法領略的痛苦,並寫出了杜鵑啼血般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而那句「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讓宋太宗起了殺機,讓李煜服下了「牽機藥」這種劇毒。後來,小周後也懸樑自盡。
有人說,如果可以穿越時光隧道,回到古代的某個片段生活,那麼最應該選擇的是物質富足、藝術繁榮、社會生活豐富多彩的宋代。事實上,宋代的儒衣書服等為後世人們嚮往的風貌在南唐已經頗現雛形。如果不必擔憂那日益逼近的中原軍隊的腳步,那麼南唐會是一個最適宜生活的時代。
南唐三帝先後經營南京六十年
為何幾乎沒有民間故事?
南唐對南京來說其實並不遙遠
南唐三帝先後經營南京60年,在隋唐廢墟上重建了金陵城。其大致範圍,西踞石頭城,南至虹橋(今天的內橋),東至東虹橋(今天的昇平橋),北至小虹橋(今天的北門橋)。但南唐的遺跡,在南京遺留的卻不多。丹鳳街附近有個唱經樓,相傳唱經樓的前身就是李煜經常燒香念佛的懺經樓,但如今僅剩地名。此外,還有棲霞寺藏經樓南、千佛崖前的一座五級八面的石舍利塔,清涼山公園裡的那口南唐還陽井,以及祖堂山南麓的南唐二陵等。
南京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鄒勁風更是認為,雖然歷經歷代戰火,南京沒有留下多少南唐的遺跡,但其實處處都有南唐的影子,因為我們身處的這個南京城,就是在南唐城的格局上建起來的。比如,水西門是南唐重要城門;洪武路,在南唐叫盧妃巷;珠江路、廣州路一帶原來是南唐金陵城的護城河所在。
近年來,南京在南唐二陵周邊考古更是發現了3號墓,疑為大周後的陵墓——懿陵。根據陸遊編著的《南唐書》中記載,大周後口內含了一塊美玉,請求節儉安葬,死於瑤光殿,埋葬在懿陵。但是書中並沒有提到懿陵具體地點。史書稱李煜極為悲傷,親自書寫挽辭刻在石誄上,又親自書寫數千字的悼辭燒掉,把大周後喜歡的「金屑檀槽琵琶」用於隨葬。不過3號墓並沒發現刻有挽辭的石誄,更無「金屑檀槽琵琶」的蹤影,更沒有像欽陵和順陵那樣精美的壁畫。
專家稱李煜活在主觀世界中
「南京的民間故事中,對於南京的歷史人物以及傳說人物無論褒貶總會有所反映,唯獨於南唐一代,民間的故事卻幾乎沒有。」薛冰說,這是南京很值得關注的一個文化現象。
薛冰說,與此相對應的另一個文化現象,是李煜的詩詞中幾乎沒有對於南京的確切描繪。他寫景的詞,寫月,寫花,寫山水,寫江南的芳香與清秋,只有一詞曾提到秦淮河:「想得玉樓瓊殿影,空照秦淮。」這也是他入宋後的追憶了。這種對南京的視而不見,在南京也是個特例。
薛冰認為,或因為李煜完全融入了純粹的藝術境界,「根本的一點,還是因為李煜始終只生活在絕對的主觀世界中,對於他來說,客觀現實中的一切,只是在為他服務、為他所需所用時才是存在的。所以他吟詠的『江南』,只是他思緒中的江南,而不會具體到金陵。然而只有南京這樣一個文化環境,才會出現如此多的帝王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