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飾演變史:古代中國人到底穿成什麼樣子? | 陽光歷史

 

A-A+

中國服飾演變史:古代中國人到底穿成什麼樣子?

2017年07月05日 歷史紀事 評論 1 條 閱讀 378 次

  地球上所有的動物中,只有人類是穿衣服的。人為什麼要穿衣服?有人說是為了護身、為了御寒,這是從功能的角度來解釋的;有人說是為了遮羞、為了禮貌,這是從道德的角度來解釋的;也有人說是為了好看、為了吸引異性,這是從審美的角度來解釋的。當猿剛剛進化為人的時候肯定沒有穿衣服,我們的祖先從什麼時候開始穿衣服的?不得而知。上古傳說把衣服的發明歸功於黃帝。《易經》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實際上,衣服的出現要早得多。我們在周口店的山洞裡就發現了骨針,從而可以知道1萬8千年前的山頂洞人已經穿衣服了。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過每平方厘米經緯各有10根的粗麻布印痕。在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過每平方厘米經緯各有20~30根的細葛布和每平方厘米經緯各有40~50根的絹。那時的人們一定也穿衣服了,只不過我們無法知道他們穿什麼樣的衣服罷了。

  商周時代衣服的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說文解字》說:"上曰衣,下曰裳。"下身穿的裳實際上是裙,而不是褲。金文中常見有周天子賞賜給臣下"赤芾"的記錄。"赤芾"是一塊紅色的布,繫在腰間垂於腹前,是貴族的服飾和身份的標誌,又叫韋?,後世稱為蔽膝。華夏族的習俗是束髮的,髮髻要用笄別住。商代遺址中出土過許多骨質的發笄。

  先秦時代,華夏族服飾的特點是上衣下裳、寬衣博帶。衣服是右衽窄袖、長度在膝蓋上下。領、袖、襟、裾都用花邊裝飾,沒有紐扣,以帶束腰。而胡人的服飾是短衣窄袖,左衽長褲,革帶皮靴。趙武靈王把胡服引進中原,這對戰國秦漢時期華夏族服裝的變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春秋戰國之際,出現了一種新式服裝叫做深衣。《禮記深衣》孔穎達正義說:"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深衣。"戰國秦漢之人不論貴賤、男女、文武都穿深衣,貴族以冕服為禮服、深衣為常服,平民以深衣為吉服、短褐為常服。深衣連衽鉤邊,穿時要束腰帶。貴族用絲織的紳帶,故稱紳士或縉紳。皮帶已經流行,皮帶的兩端分別用帶鉤和環相連接,叫做鉤絡帶或蹀躞帶。皮帶上可以懸掛或佩帶刀劍、弓箭、印璽、荷包等各種物件。

  先秦時代,華夏族服飾的特點是上衣下裳、寬衣博帶。衣服是右衽窄袖、長度在膝蓋上下。領、袖、襟、裾都用花邊裝飾,沒有紐扣,以帶束腰。而胡人的服飾是短衣窄袖,左衽長褲,革帶皮靴。趙武靈王把胡服引進中原,這對戰國秦漢時期華夏族服裝的變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春秋戰國之際,出現了一種新式服裝叫做深衣。《禮記深衣》孔穎達正義說:"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深衣。"戰國秦漢之人不論貴賤、男女、文武都穿深衣,貴族以冕服為禮服、深衣為常服,平民以深衣為吉服、短褐為常服。深衣連衽鉤邊,穿時要束腰帶。貴族用絲織的紳帶,故稱紳士或縉紳。皮帶已經流行,皮帶的兩端分別用帶鉤和環相連接,叫做鉤絡帶或蹀躞帶。皮帶上可以懸掛或佩帶刀劍、弓箭、印璽、荷包等各種物件。

  先秦時沒有棉花,所謂"布衣"是指用麻布裁製的衣服。夏天穿的細麻布叫葛,冬裝有袍和裘。袍是穿在裡面的裌衣,內實絲綿,充填新綿的叫襺,充填舊絮的叫袍。窮人填不起絲綿,只能填些碎麻,叫做縕袍。袍因是內衣,所以只能居家穿著,但不能作為禮服,外出時只能襯在正服裡面。短袍叫襦,也就是後來所說的襖。質地粗劣的襦叫褐。裘是皮衣,先秦時代也是主要的冬衣。

  秦漢時代的服飾比先秦要豐富。《禮記》曰:"衣不帛襦褲。"這是因為襦和?都是內衣,儒家崇尚儉樸,認為不應該用絲綢來裁製內衣。而到了六朝時,那些世家子弟居然用白色的絲綢來做褲子,所以被稱為"紈褲子弟"。古代的褲子通常都沒有褲襠,只有兩隻褲腳管,上端連在一起,用帶繫在腰間,所以叫做褲。《釋名》曰:跨也。兩股各跨別也。"褲是內衣,不能外露的,褲的外面一定還要穿裙或深衣。平民勞作時穿短衣,則褲內要系一兜襠布,就像日本大相撲運動員的裝束。在宋初的《盤車圖》中,還能見到這種穿法。連襠的短褲,叫做褌。褌短如牛鼻,俗稱犢鼻褲。司馬相如帶卓文君回到成都,就穿著犢鼻褲當壚滌器,以羞辱卓王孫。

  男子的外衣亦統稱為袍。袍身長大的下擺叫袂,袖子寬鬆。緊窄的袖口叫袪。袍有襯裡,是裌衣。單衣叫。袍和?的衣襟都有曲裾和直裾兩種,曲裾就是深衣。深衣穿著時包裹身體行動不便,慢慢地被直裾的褕所取代了。女子穿連體的深衣或者分體的襦裙,漢代女裝的式樣與男裝差別不大。

  男子的外衣亦統稱為袍。袍身長大的下擺叫袂,袖子寬鬆。緊窄的袖口叫袪。袍有襯裡,是裌衣。單衣叫。袍和?的衣襟都有曲裾和直裾兩種,曲裾就是深衣。深衣穿著時包裹身體行動不便,慢慢地被直裾的褕所取代了。女子穿連體的深衣或者分體的襦裙,漢代女裝的式樣與男裝差別不大。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出現了兩個變化,一個是漢裝的定式被突破了,另一個是胡服被大量地吸收融合進漢人的服飾之中。男子的服飾以衫代替了袍。《釋名》曰:"衫,衣無袖端也。"就是說衫的袖端沒有?,因此衫袖比袍袖更加寬大,大到"一袖之大,足斷為兩;一裙之長,可分為二"的地步,這樣走起路來甩手的時候就顯得更加瀟灑了。秦漢時服色以青、紫為貴,平民布衣只能穿白色的衣服。而六朝一反常態,服色尚白。由於經學的獨尊地位受到衝擊,儒家的冠服制度也動搖了,不僅服裝的式樣、顏色都突破了漢代的規矩,而且穿法、打扮也常常標新立異,或科頭跣足,或坦胸露背,或袍裙襦褲,或奇裝異服,都突破了舊時的禮儀。

  婦女服飾也崇尚褒衣博帶,有的把裙擺放長,裁剪成三角形,叫做?;有的在肩臂間搭一帔帛,走起路來大袖翩翩、華帶飛?,顯得格外飄逸。胡人的褲褶和皮靴已經被漢人普遍接受。胡服的褲是作為外衣穿的長褲,褲腿寬鬆,膝蓋處用帶束縛,叫作縛褲。褶是與褲相配的緊身齊膝短衣,褲褶和皮靴都適合於騎射。

  隋唐時代經過長期的民族融合,加上經濟繁榮、社會開放,服飾也日趨豐富華麗。開元以前女裝以窄袖為時尚,胡服尤其盛行,初唐婦女多喜歡戴胡帽,穿翻領窄袖袍、條紋小口褲,著軟靴、系蹀躞帶。中唐以後衣衫又趨於寬大。唐代社會上思想比較開放,常有婦女穿著男裝,還流行袒胸的低領衣服,喜歡在襦衫外面罩一件對襟短袖衣,叫做半臂或半袖,肩部搭一條披帛。唐代女裙的式樣繁多、色彩艷麗,尤其流行像石榴花那樣的紅裙,詩人稱之為石榴裙。男裝以圓領窄袖袍衫為主要的服飾,靴已成為士庶通用的鞋了。

  宋代把單上衣叫做衫,衫的袖口沒有袪。有作為內衣的短小的衫,也有作為外衣的長大的衫。下擺加接一幅橫襴的襴衫是男子的常服。裌衣和綿衣叫襦和襖,襦襖是平民的常服。宋代還流行在衣衫外面加罩一件不加橫襴的寬大外衣,斜領交裾的叫直身,直領對襟的叫鶴氅。女裝外衣以襦衫和裙為主,上衣趨向短窄貼身,下裳流行褶襉裙。內衣有抹胸和裹肚,褲子是不露在外面的,只有下等人才單穿褲子。唐代流行的"半臂"是一種短袖外套,而宋代流行的外套叫背子。背子有長有短,有長袖有短袖,其特點是兩邊的衩一直開到腋下。

  宋代把單上衣叫做衫,衫的袖口沒有袪。有作為內衣的短小的衫,也有作為外衣的長大的衫。下擺加接一幅橫襴的襴衫是男子的常服。裌衣和綿衣叫襦和襖,襦襖是平民的常服。宋代還流行在衣衫外面加罩一件不加橫襴的寬大外衣,斜領交裾的叫直身,直領對襟的叫鶴氅。女裝外衣以襦衫和裙為主,上衣趨向短窄貼身,下裳流行褶襉裙。內衣有抹胸和裹肚,褲子是不露在外面的,只有下等人才單穿褲子。唐代流行的"半臂"是一種短袖外套,而宋代流行的外套叫背子。背子有長有短,有長袖有短袖,其特點是兩邊的衩一直開到腋下。

  建立遼、金、元朝的都是少數民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的服飾都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契丹族的服裝,不論男女,都穿左衽、圓領、窄袖的長袍,袍裡面襯衫襖,下身穿套褲,褲腿塞在靴中。婦女在袍裡穿裙,也穿皮靴。女真族的服飾和契丹族相似,由於北方氣候寒冷,衣服以毛皮為主。元朝時,漢人保持原來的服飾。蒙古族男子以窄袖長袍和套褲為主要服飾,但由於受漢人影響,多改為右衽,而婦女的袍服還是以左衽居多。

  明代官員的袍服為團領衫,系革帶,帶上鑲有玉片,這就是所謂的玉帶。職官的服色和花紋按品級高低而異。前胸和後背各織一塊方形的紋飾,叫做補子。文官的補子繡飛禽,武官的補子繡走獸,紋樣按品級各不相同。儒生都穿鑲黑邊的藍色直身,戴有黑色垂帶的軟巾,又稱儒巾。皂隸穿青色布衣,市井富民商人雖然能穿綾羅綢緞,但是只許用青色或黑色。萬曆以後禁令鬆弛,艷衣麗服才遍及黎庶。朝廷命婦的禮服為鳳冠、霞帔和大袖衫,常服為襖衫和裙,很少穿褲。背子穿得更加廣泛,合領大袖的背子可以作為禮服,直領小袖的背子則為便裝。還有一種無領、無袖、長至膝蓋對襟的馬甲,叫做比甲,深受青年婦女喜愛。

  滿族入關建立清朝後用武力強迫漢人接受了滿族的服飾。男子的服飾有袍、衫、褂、褲。清代的長袍以衩來區分貴賤,皇族宗室開四衩,官吏士人開兩衩,一般市民不開衩。袍的袖口裝有箭袖,平時翻起,行禮時放下,因其形似馬蹄,又稱馬蹄袖。職官朝服的胸背正中也各縫一塊補子,稱為補服。補子也沿用明制文禽武獸,但是花紋與明朝不同,而且由於清朝的補服是對襟的,所以胸前的一塊分成兩半。有一種長不及腰、袖僅掩肘的短褂,叫做行褂,又叫馬褂。馬褂以黃色為貴,非皇帝特賜不能穿。還有馬甲,北方稱為坎肩或背心,是無袖短衣,男女都能穿。男子下身穿褲,穿裙的已不多見。

  清初改服易冠規定"男從女不從",所以婦女的服飾有滿漢兩式。漢族婦女的頭飾有簪、釵、冠子、勒子等等,滿族婦女則以高如牌樓的"大拉翅"最具特色。滿族婦女的服裝和男子相似,也是穿袍衫馬褂,但一般比較緊窄,不像漢族女裝那麼寬大。漢族婦女在清初仍然穿明裝,以裙衫為主。以後滿漢服飾慢慢合流,衣衫漸趨短小,外面罩一件齊膝的背心。女裝特別講究用花邊來裝飾衣緣,於是花邊越滾越多,形成寬寬的衣緣。晚清流行穿褲子,穿裙子的漸漸少見了。

      民族服飾:漢服

  一、漢服作為華夏民族禮服的意義:

  民族服飾與一般的服飾不同,它不僅僅是一件御寒裹體的衣服,不僅僅是追求美麗的裝飾,華夏服飾是華夏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華夏服飾的復興,是華夏文化復興的一個重要內容。從國際上來看,作為各國文化象徵而存在的民族服飾,已不單單是一件能夠蔽體保暖的外套,更加承擔了傳播本國本民族優秀文化的重任。因此,國服的確立有利於我們對華夏文化的認同,有利於在國際上展示華夏文化的風采,當然有利於華夏文化的復興。

  二、漢服的基本特徵與基本款式:

  漢服具備獨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徵是交領、右衽、繫帶、寬袖,又以盤領、直領等為其有益補充;漢服的基本款式約有九類,在基本款式下又因領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不同變化演繹出幾百種款式。他與西服大不相同,與那些即使受到漢服影響而產生的韓服、和服等服飾也不同,足以體現華夏民族的特色;因為是一個體系,可以演繹出多種款式,所以,足以滿足大家的個人愛好。這是其他服飾所無法比擬的。

  三、漢服作為漢族代表性服飾的意義:

  華夏民族由 56個民族共同構成,各民族之間應該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關係,華夏民族的服飾是由各民族的服飾共同構成的大體系。但是,毋庸質疑,在56個民族之中,漢族的人數佔絕大多數,據2005年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的數字來看,漢族在大陸占92%,在台灣占98%,在香港占95%,在澳門占97%;即使是在世界上,漢族也是人口最多的民族,而且遍佈世界各地。因此,在56民族中,漢族不能沒有自己的代表性服飾。

  四、民族代表性服飾與個人服飾的關係:

  復興漢服不是復古而是回歸華夏服飾的正道,這是華夏民族的集體性選擇問題,是漢族的集體性選擇問題。所以,當一個人代表的是華夏民族的時候,應該身穿華夏禮服;代表56民族之一的某個民族的時候,應該身穿本民族的代表性服飾。但是,任何人在平時都可以自己選擇所喜歡的服飾類型。

  五、漢服不能稱為「古裝」。

  三、漢服作為漢族代表性服飾的意義:

  華夏民族由 56個民族共同構成,各民族之間應該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關係,華夏民族的服飾是由各民族的服飾共同構成的大體系。但是,毋庸質疑,在56個民族之中,漢族的人數佔絕大多數,據2005年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的數字來看,漢族在大陸占92%,在台灣占98%,在香港占95%,在澳門占97%;即使是在世界上,漢族也是人口最多的民族,而且遍佈世界各地。因此,在56民族中,漢族不能沒有自己的代表性服飾。

  四、民族代表性服飾與個人服飾的關係:

  復興漢服不是復古而是回歸華夏服飾的正道,這是華夏民族的集體性選擇問題,是漢族的集體性選擇問題。所以,當一個人代表的是華夏民族的時候,應該身穿華夏禮服;代表56民族之一的某個民族的時候,應該身穿本民族的代表性服飾。但是,任何人在平時都可以自己選擇所喜歡的服飾類型。

  五、漢服不能稱為「古裝」。

  當我們把華夏文化稱為古代文化的時候,是因為我們心中已經宣告了華夏文化的終結,宣告他已經退出生活舞台;當我們把漢服稱為古裝的時候,是因為我們心中已經給漢服畫了一個句號,甚至已經將漢服當成了殭屍。華夏民族因為有華夏文化和華夏服飾禮儀而獨具個性風采,華夏民族是一個生生不息的民族,所以,漢服在華夏民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之中是一條重要紐帶。

  六、漢服與唐裝、旗袍、馬褂應該是什麼關係?

  今天人們看到的「唐裝」,並不是真正唐朝的服裝,而是借唐朝的名義而結合清朝服飾而「創新」出來的仿古服飾。女性的旗袍、男性的長衫和馬褂,都是滿族的民族服飾及其延續,而非漢族的民族服飾,也不是華夏民族悠久歷史上一直傳承的服飾。旗袍、長衫、馬褂作為滿族的服飾,當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就像滿族同胞不會穿藏族、蒙古族或者其他民族的服飾一樣,作為漢族也沒有理由去穿滿族的服飾。

  七、深衣、漢服是否對我們今天的生活不適應?

  深衣是我們民族的禮服,而不是工作服裝,不能從實用的角度來看待。漢服有幾百種款式,但是,有些人在讚歎漢服之美的同時,又在慨歎漢服不適合我們今天快節奏的生活條件,因此而對復興漢服持懷疑或否定態度。其實,這裡存在著三個認識誤區:首先是把漢服與禮服等同起來了,似乎漢服就必須是寬袖長裙;其次是把漢服的樣式簡單化了,卻不知漢服可以有多種樣式;其三是低估了我們今天復興漢服的變通與創造。我們的祖先的智商不比我們低,我們今天製作漢服也不是墨守成規。

  八、漢服與韓服、和服是什麼關係?

  和服主要模仿漢服中的深衣,至今日本仍將和服稱「吳服」,意思就是指從中國吳地傳來的衣服。但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已經發展出自己的民族特色,比如:女式和服背後的大腰帶比漢服更寬大;和服的線條都是直線形的,袖子也是方方直直的,漢服不僅袖子是圓形,整個線條,尤其是衣服的擺,還有襖,裳都是上窄下寬線條;總之確切地說,是和服起源於漢服,但後期的發展,已經明顯不是漢服了。韓服與日本和服有所不同,它所模仿的是漢服中的襦裙,但也有變化,即朝鮮服裝的裙子束得特別高,而且下擺十分寬大、蓬鬆。


標籤:



1 條留言  訪客:1 條  博主:0 條

  1. avatar 麗霞

    講得好!

    但請問作者,我們現在要怎麼做才能幫忙推廣漢服?

    我很想找來穿,但有三個困難沒法解決:
    1)不知道要找甚麼來穿。作者在文章裏點出漢服不是禮服,現代人生活也能穿,那究竟看起來是怎麼樣的呢?有特定樣式/穿法可以參考嗎?
    2)去哪買?
    3)買不到找人做,誰會做?要怎做?

    所以盡管我知識層面拜讀了不少資訊(也不會分哪些是cosplay/遊戲造型,哪些是"真",哪些是"假"),網上也看了不少圖片,都還是不。會。分。 想買也不會買。想找人做也做不來。所以想穿也穿不了。怎麼辦?

    我認為到現在為止,漢服推廣的文章是寫了不少,有心要支持的人也都開始支持了,現在最欠的就是實際資源和資訊了。

    有服裝業的專業人員在幫忙嗎?整個衣服推廣模式要跟當今服裝業行銷鏈看齊才能成功吧?還是要走小眾的量身定制的路線呢?這些都有人在做嗎?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