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美國國家地理》公佈2007年十大太空新聞 | 陽光歷史

 

A-A+

[多圖]《美國國家地理》公佈2007年十大太空新聞

2016年08月08日 歷史排行榜 暫無評論 閱讀 106 次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據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報道,日前,該雜誌公佈了2007年十大太空新聞圖片,其中包括:預言太陽的未來:50億年內最終變成白矮星、最新火星照片顯示表面曾有水、地外生命體要比人們所預想得更怪異複雜等。


1、「創造之柱」鷹狀雲翳是虛幻景象,數千年前已被超新星摧毀



今年1月份,天文學家指出,地球上觀測所看到的「創造之柱」絢麗景象只是一種虛幻,早在數千年前,它就已遭到超新星爆炸所破壞顛覆。



「創造之柱」是鷹狀雲翳中濃密的氣體,位於人馬座的巨蛇座星群,最初是在1995年由哈勃望遠鏡拍攝到的。鷹狀星雲首次亮相就讓人們大為驚歎。它看上去像一座高高的氣體高塔,充滿稠密的氣體。星雲呈現紅藍雙色,十分漂亮,紅色是熾熱的氫氣,藍色則是燃燒的氧氣。這裡是一個恆星誕生的搖籃。一個長達9.5光年的冷塵埃雲團從星雲中升起,巨大、明亮的年輕恆星發出強烈的紫外線照耀著它,這團塵雲裡面還可能孕育著新的恆星。



為美國宇航局工作的法國博士生尼古拉斯•弗拉格伊說,「事實上,我們所觀測到的『創造之柱』絢麗景象並不存在,它早在6000年前就已被超新星爆炸的衝擊波所摧毀。但由於這處雲翳距離地球7000光年,我們所觀測到的景像是7000年前的這樣。換句話說,光從雲翳抵達地球需要7000年時間,我們所觀測到的景象都已延遲幾千年。」弗拉格伊在1月8日美國天文學協會大會上指出,對鷹狀雲翳進行紅外線拍攝顯示,在「創造之柱」之後直接存在炙熱快速膨脹的物質。在由美國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遠鏡拍攝的紅外線圖片中,大量被超新星加熱的紅色炙熱灰塵出現在雲翳夢幻般的綠光之後,「創造之柱」的柱子就是衝擊波摧毀鷹狀雲翳的路徑。弗拉格伊說,「創造之柱的濃密程度不足以抵禦超新星的爆炸衝擊波。」



但是,弗拉格伊強調稱,超新星爆炸不僅對附近的恆星進行了加熱,還產生了大量的能量。此次超新星爆炸並不是一個壞消息,天文學家相信超新星衝擊波有助於在灰塵星雲中形成新的恆星。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2、旋轉中子星被同伴星體吸食



今年9月,天文學家觀測發現一顆特殊的垂死中子星,它的旋轉速度非常快,在旋轉的同時自己的體積質量逐漸在減小,而離它很近的一顆星體卻從中獲取質量,體積逐漸增大。



這顆中子星質量很少,現在就只剩下一副恆星骨架,它的同伴星體已慢慢地吞噬了它的外層,使其只剩下含氦內核。它的旋轉速度非常快,每秒達到數百次,比廚房的攪拌機還要快許多。據悉,這一對奇異的星體是美國宇航局「雨燕」和「羅斯X射線定時探測衛星(RXTE)」在今年6月7日發現的,當時衛星探測器環繞垂死旋轉中子星所用時間不到1個小時。這兩顆星體之間相距23萬英里,比地球和月球之間的距離要少一些。通常中子星隨著「年齡」的增大旋轉速度會減慢,然而這顆垂死中子星的旋轉速度卻比以前有所增加。



天文學家認為,這兩顆星體共存的體系已形成數十億年的歷史了,曾經這是一顆非常大體積的恆星和一顆體積是太陽1-3倍的小星體,較大體積的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炸,而小星體膨脹形成一顆紅巨星,在較大體積恆星逐漸走向死亡的歷程中,它們之間彼此吸引,距離十分接近,紅巨星的膨脹過程就是吞噬旋轉恆星外層的過程,逐漸地這顆恆星演變成為中子星。同時,紅巨星向太空中噴射著電波射線和能量。這就是為什麼兩顆奇異星體共存吞噬的原因。



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漢斯•克裡姆說,「這顆中子星在數十億年裡一直被親密同伴吸食著自己的質量和能量。然而這就是宇宙自然進化的一部分。」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3、最新火星照片顯示表面曾有水



2月17日《科學》雜誌報告稱,一顆環繞火星探測衛星向地球發送的圖片顯示,火星表面層狀岩石區斷面上顯示曾經有水的跡象。



這處岩石斷面位於火星貝克勒爾彈坑,可清楚地觀測到,在彈坑壁上有清晰的明亮和暗灰色調岩石斷面層,圖中藍色區域是廣闊的沙丘,並不是水。據瞭解,這張圖片是由繞火星探測衛星上的高清晰成像科學實驗(HiRISE)攝影儀拍攝的照片,圖片中所呈現的淺色區域被科學家稱為暈輪。這項發現令科學家非常興奮,它暗示著類似的溢水火星表面特徵顯示火星過去曾存在著水。亞利桑那州大學月球和行星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克裡斯•奧庫伯說,「今天所看到的火星表面特殊景象將告訴我們它的歷史和過去,火星過去很可能存在著水,這將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瞭解和認識火星。」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4、「宇宙之眼」——漩渦星雲



今年2月12日,美國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發佈了一張絢麗多彩的漩渦星雲(Helix nebula)圖片,漩渦星雲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狀星雲,距離地球700光年,當彗星的灰塵倖免於垂死恆星之中,形成漩渦狀暗晦色「宇宙之眼」。



據瞭解,行星狀星雲是類似太陽恆星的多彩絢麗的殘留物,它是垂死恆星拋出氣體外殼成為白矮星時所發出的高能量光線,激發周圍的氣殼發出螢光。類似的漩渦星雲很少存在於我們的太陽系,但是漩渦星雲目前很少顯示出宇宙殘留物的跡象。美國宇航局科學家指出,垂死恆星中心瀰散著大量的紅色光很可能是由碰撞彗星形成的灰塵。在恆星死亡之前,在其外層的彗星處於有秩序狀態,然而一旦恆星死亡爆炸,它將彗星吹向任何方向,這些彗星的灰塵互相進行推擠,最終彗星灰塵在垂死恆星演變的白矮星周圍形成渦旋狀結構,從太空上觀測就像是一隻眼睛。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5、具有宇宙是強磁場的星體——磁星



今年9月份,科學家探測發現一種罕見的中子星,能夠噴射大量的X射線,具有宇宙中最強的磁場,目前這種星體被命名為「磁星」(Magnetar)。



這顆不同尋常的星體距離地球1.5萬光年,位於人馬座星系,是一種體積小、快速旋轉的中子星,定期噴射大量的X射線。這項研究是由歐洲宇航局今年9月份公佈的,自2003年首次發現這種星體,天文學家發現其表面僅2英里截面的區域就噴射出大量的X射線,具有很高的磁場,這個磁場的直徑僅有9英里,但是磁場強度遠超過整個太陽的磁場。



據瞭解,這項研究是依據歐洲宇航局XXM牛頓觀測望遠鏡的觀測數據得出的,同時還發現這顆磁星是宇宙中磁場最強的星體,其磁場強度是我們地球的600萬億倍。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6、地外生命體要比人們所預想得更怪異複雜



今年7月,美國宇航局-歐洲宇航局發射的惠更斯太空探測器探測數據顯示,土星的土衛六上存在著甲烷湖,一項研究報告發表在7月6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學學報》上,並指出地外生命體可能要比之前科學家們所預想的還要複雜。



這項報告指出,科學家們需要擴大鑒別地外生命體的範圍,其中包括一些「怪異複雜」的生命體,它們可能生活在非常極端惡劣的環境中,而地球上的微生物卻不能。負責此項研究的美國西雅圖大學海洋學家約翰•巴羅斯說,「土衛六很可能是在極端惡劣環境下繁衍怪異生命體的最佳溫床,這裡是碳物質世界,因此存在著大量不同類型的碳合成物形式,其中部分碳合成物能夠構成生命體。」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7、預言太陽的未來:50億年內最終變成白矮星



儘管哈勃太空望遠鏡最常用的一個攝影儀出現故障,但是今年哈勃望遠鏡的表現仍十分出色,使用其他的攝影儀拍攝到了令人驚奇不已極具天文學研究的照片。



2月13日,美國宇航局發佈了一組垂死恆星的照片,一顆白矮星在NGC 2440星雲中心顯現出一個白點,這顆白矮星在過去非常類似與我們的太陽,通過研究這顆白矮星的進化歷程將更好地瞭解我們的太陽未來的變化。通常像太陽這樣中等質量的恆星在生命末期將變成白矮星,一旦它們絕大部分的氫轉變成氦,恆星就進入到了紅巨星階段,最終它的外層物質將被釋放形成一個由碎片組成的恆星星雲,其內部炙熱內核就形成了一個白矮星。



哈勃望遠鏡通過其寬視野和行星攝影儀2號拍攝發現,這顆白矮星距離地球4000光年,它也是迄今天文學家所知道的最炙熱星體之一,其表面溫度達到20萬攝氏度,這顆垂死恆星所釋放的紫色光線照亮了內核所噴射的氣體物質。天文學家強調稱,預計不超過50億年,我們的太陽也將燃燒最終形成類似的一顆由星雲包裹著的白矮星。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8、太陽系像子彈高速飛行



今年5月11日一項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報告中採用「航行者號」太空飛船發送的數據資料顯示,太陽在強大太陽風的作用下能夠疾速飛行穿過太空,其外形就像是一顆超高速飛行的子彈一樣,其速度能達到10萬公里/小時。當太陽系穿過銀河系星際磁場時(圖中褐色線部分),就像被裝入一個封裝的帶電粒子套(圖中黃色部分)。



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研究人員梅拉維•奧菲負責此項研究,她說,「太陽系的子彈外型是真實存在的,當它與星際磁場進行接觸時。主流觀點認為,太陽系外的太空環境是處於動盪騷亂狀態,非常不諧調、十分狂暴。」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9、木星極地紫色極光絢麗多彩



今年3月,美國聖安東尼奧西南研究所行星科學家蘭迪•格拉德斯通發佈了最新的木星極地圖片,他說,「X射線照片顯示木星極地出現活躍的紫色極光現象,非常絢麗壯觀!」這張彩色照片是由美國宇航局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拍攝的X射線照片組合,再經哈勃望遠鏡最近拍攝的木星照片層理處理製作合成。



格拉德斯通稱,木星極地的極光要比地球上出現的極光大許多。他希望這項最新的觀測將有助於他解開木星的神秘面紗,尤其是木星極光的形成因素,究竟是什麼因素形成這種「超級極光」。



木星是太陽系內最大的行星,其自身磁場旋轉得非常快,達到每10小時旋轉一次,旋轉時在木星極地產生1000萬伏特的電流,從它的火山衛星木衛一(Io)噴射到其極地的粒子遇到如此高壓電流時就會出現絢麗的極光現象。格拉德斯強調指出,然而木衛一的粒子是如何噴射到木星的極地,這仍有待於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分析。


10、40年來最明亮的彗星劃過南半球



通常觀測彗星是不會因為彗星過於明亮而導致觀測者雙眼暈眩失明,但是今年1月份,天文學家稱當人們觀測C/2006 P1 (麥克諾特McNaught)彗星時如果不小心會發生以上事情的。



麥克諾特彗星於今年1月中旬在南半球接近地平線附近可在黎明和黃昏用肉眼直接觀測,這顆彗星接近太陽,因此觀測者被警告不要在太陽升起和落下凝視麥克諾特彗星。目前,它被稱為「40年來最明亮的彗星」,十分有利於天文愛好者進行觀測。文章圖片(上圖)是於1月18日在紐西蘭克賴斯特徹奇市拍攝的,當時這顆明亮的彗星正悄然劃過太空。



澳洲天文學家羅伯特•麥克諾特在2006年8月使用澳洲新南威爾士的塞丁泉天文台望遠鏡首次觀測到這顆明亮的彗星,並以他的名字對這顆彗星進行命名。今年1月初,麥克諾特彗星的運行軌道接近太陽,使得南半球的人們有幸肉眼直接觀測到它。麥克諾特對於南半球太空觀測者來說是最接近太陽的肉眼可見彗星,它的直徑為6.2英里,距離地球7450萬英里,以每秒62英里的速度劃過天空。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