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安史之亂禍首之一的史思明稱過帝嗎? | 陽光歷史

 

A-A+

解密:安史之亂禍首之一的史思明稱過帝嗎?

2018年06月28日 唐朝歷史 暫無評論 閱讀 71 次

  史思明,703年出生於營州柳城,也就是今天的遼寧省朝陽,史思明的樣貌不揚,但是他懂六蕃語。他與安祿山為同鄉人。史思明的職位是軍閥、叛軍的首領,他建立了燕國形成割據,是安史之亂禍首之一。史思明號稱大聖燕王、燕帝,年號為應天、順天。史思明是寧夷州人,原名叫阿史那,名崒干,因為有戰功給,所以唐宣宗賜名為「思明」。史思明年少時和安祿山是一起在營州柳城長大的,在成年之後,兩人還是保持著友好的關係。不久之後,兩人同時被唐政府封為捉生將。後來史思明又在一次得到了提升。史思明驍勇善戰,胸懷才略,因此受到唐宣宗的賞識,大為讚揚他。史思明能到得到唐宣宗的重用,一躍而成唐朝的將軍,這都是憑借他的騙術了得,才有了這樣的職位。

  在安史之亂後,安慶緒殺了安祿山稱帝后,他對史思明收其潰散的殘部感到不滿。於是想要找機會除掉史思明。而同時史思明也想將范陽佔為己有,不想再被安慶緒控制。之後史思明就向唐廷奉上歸降書,降順歸唐了。但這其實是他故意假裝歸降的,為了就是能夠再起,並復叛稱帝。在乾元二年五月,史思明更改國號大燕,並自稱應天皇帝,年號順天,立妻子辛氏為皇后,封兒子史朝義為懷王。史思明最後的死是被他的兒子謀殺而死的,死於761年,時年58歲。

2.jpg

  史思明,寧夷突厥人,居住子啊營州柳城,他的外貌不揚,但他懂得六蕃語。天寶初年,他戰功纍纍,被唐宣宗封為將軍。之後安祿山反叛,略定河北,史思明被任命為范陽節度使,佔有十三郡,有八萬人的兵隊。之後肅宗恐其再反,計謀殺之,乃起兵再叛。乾元二年,在魏州自稱大聖燕王。那麼史思明怎麼死的呢?他是被謀殺還是病逝的呢?在上元二年,也就是761年,史思明被他的兒子史朝義與他的部將謀殺,所以史思明是死於謀殺的,只是這個人是他的兒子,最親的人。

  史思明的軍隊是在安史之亂中最殘暴的隊伍,每次攻陷,都將殺光所有人。在史思明稱帝之後,他乘勝攻陝州,但被唐軍抵擋在姜子阪一代,使史思明的軍隊出戰不利,於是史思明大怒。這使他的兒子史朝義畏懼,駱悅等人也因兵敗感到懼誅,於是力勸史朝義先下手。史朝義起先不敢答應,駱悅等人就威脅說要投降唐軍。於是史朝義思慮再三便點頭示諾。當夜,駱悅等人就持刀進入史思明宿營中,正當這時,史思明做夢驚醒,就起身上廁所,聽到有聲音,便翻牆逃走,但還是沒兵將射中墜馬。於是駱悅揮手,兵士把史思明捆個結實,幽禁在柳泉驛。史朝義見到駱悅後,就忙問有沒有傷著聖人,駱悅回答沒有後,一行人便偽造史思明詔書,讓史朝義繼位。為了掃除後患,駱悅用繩子勒死了史思明。

  史思明,初名崒干,是寧夷突厥人,史思明的外貌不揚,但懂得六蕃語,所以他是一個人才,然而他在軍事方面確實是相當厲害,被唐宣宗重用,並擔任了將軍。之後在安史之亂後,他自己稱帝,成為了燕帝。最後史思明被自己的兒子史朝義和部下駱悅等人謀害而死。史思明墓位於豐台區王佐鄉林家墳村西約100米處,1981年春進行發掘,挖出之後發現墓當時已被破壞了。地面有高大的封土堆,被當地百姓稱之為「大疙瘩」。農民長年在此取土,封土取盡後露出漢白玉石塊和石條。史思明的墓室帶雙耳室,由漢白玉砌成,東西長有5.54米,南北寬有5.05米。耳室僅西側保存著有痕跡,長3.1米,寬2米,缺殘部分高2.4米。墓道為斜坡的樣式,長20.6米,寬3米。墓道相對約100米處有雙闕。墓道的末端有相對的壁龕4個,並有壁畫殘片。

1.jpg

  在挖掘史思明墓中的出土器物有鎏金鐵馬鐙、鎏金銅坐龍、銅鋪首、玉冊等等,象牙化石的帶飾等珍貴物品有數十件。其中的玉冊是由漢白玉磨製而成,長有28.4到28.6厘米,寬2.8到3.2厘米,厚1.2到2.1厘米。玉冊每枚都滿刻字有11個,共計252字。根據史料的記載,史朝義在洛陽宮玉芝殿中將史思明殺死後,用駱駝將他屍體從洛陽馱回范陽,根據出土玉冊的記載來看,寶應元年五月十八日丙申,史朝義才宣佈史思明遺詔,並為他發喪下葬,謚號為「昭武皇帝」。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