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谷渾政權建立者:活到72歲竟然留下60個兒子
在整個東晉南北朝,北方沒有幾天安寧日子。刀槍廝殺、鐵騎聲聲不絕於耳,國家剛被滅了一個,又冒出一個新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然而在西北,卻有一處世外桃源,老百姓安靜地種田牧馬、休憩喝茶,享受午後的陽光。他們並不是「地頭蛇」,而是從千里之外的東北遷徙過來的,「大搬家」是緣於一次離奇的爭吵。
馬發情引發兄弟翻臉
慕容廆能坐上「慕容鮮卑」大單于的寶座,因為他是父親慕容涉歸的正妻生的,屬於嫡出。慕容涉歸的長子叫慕容吐谷(音yu)渾,是小妾生的,屬於庶出。所以雖然是哥哥,無奈寄人籬下,把無限的鬱悶壓在心底。而對於慕容廆來說,這個兄長始終是個隱患。
慕容涉歸臨死前,分了700戶(一說是1700戶)牧民給吐谷渾,相當於做了遺產分配。兄弟兩個雖然分了家,但放羊牧馬還是在一個大草原上。有一年春天,馬到了發情期,可能是幾匹公馬為爭搶一匹母馬,相互決鬥。結果更多的馬加入了大戰,兩家馬腳踢撕咬,一批馬混亂中受傷。
慕容廆得知後大怒,派人對吐谷渾說:先父已經把我們分開了,你放馬為什麼不離得遠遠的,而讓它們互相鬥傷?
吐谷渾挨訓,也是很窩火,說:它們是畜生,春天發情也是正常的,我們是人,跟它們有什麼計較的呢?既然你覺得我礙眼,那我就走,離開你一萬里。
於是他帶著牧民、趕著馬群向西而去,每天走80里。走了幾天後,慕容廆非常後悔,深深地自責,派堂伯父和部下乙那樓率2000騎兵去勸吐谷渾回來。
他們追上後,吐谷渾說:你們試著把馬趕回東面,如果馬回頭,我就跟著你們回去。
乙那樓讓2000騎士圍住馬群,讓它們不能辨別方向,然後慢慢地向東方趕。馬群走了不到300步,突然長嘯,悲傷地哀鳴。然後衝破圍著的騎士,如潮水一般向西奔去。
騎士們大為驚訝,追上去又圍住馬群,繼續往東趕。這樣反反覆覆做了幾十次,每次馬群都衝破「圍牆」,反而往西越走越遠。
乙那樓精疲力竭,無奈放棄,往東跪在地上,說:可汗,這不是人能改變的啊。
「阿豺折箭」的典故
吐谷渾揮手和他們告別,一路西行,從陰山南下,經河套南,度隴山,最後定居在白蘭山(今天的青海省都蘭縣附近)。以此為據點,向南、北、西三面拓展,地盤大致在今天的甘肅南部、四川西北和青海一帶。
慕容吐谷渾本人活到了72歲,不可思議的是,留下了60個兒子。長子吐延繼位,在位13年留下12個兒子。死後,長子葉延繼位,做了一項重大改革,與原祖徹底說「再見」:他把姓氏改成了吐谷渾,後來成了族名、國名。
從此「慕容」、「鮮卑」都成了如煙往事,消散在茫茫陰山之中了。
吐谷渾後來幾代領導人,都沒有釀成什麼大亂子。在歷史上,最有名的典故是「一箭易斷,十箭難折」。當時的國王叫阿豺,吞併了相鄰氐、羌兩族數千里的地盤,成為隴西一帶的強國。他臨死的時候,把20個兒子喊到身邊,命令同母弟弟慕利延說:你取出一支箭折斷它。
慕利延取出一支折斷。阿豺又說:你再拿19支箭,一起折斷它們。
慕利延拿在手上怎麼都折不斷。阿豺說:你們知道了吧?一支箭容易折斷,多了就折不斷了。你們只要同心協力,別人就打不垮你們,社稷江山大有可為。
這個典故又叫「阿豺折箭」,比喻團結就是力量。
吐谷渾的特長是良馬
吐谷渾最大的特產就是良馬,一種叫青海驄,又稱為龍種馬。
那時吐谷渾有方圓千里的湖泊,湖內有小山。每到冬天結冰,吐谷渾把一批優良的本地牡馬(雄馬)放進小山上,然後放入從波斯引進的牝馬(母馬)。到了第二年春天,母馬們就都「有喜」了。由於兩類都是選出來的優良品種,在無人打擾的情況下激情受孕,生下來的馬長大後高大神駿,耐勞耐寒,能日行千里,這就是青海驄。
還有一種是「蜀馬」,體型小,善於走山地。吐谷渾兼有兩種良馬,既可在草原上馳騁,又可在山地上奔跑。因此擁有一支無比強大的騎兵,周圍列強紛爭不休,雲起雲滅,他卻能從容周旋於各國之間,過著安寧祥和的生活。
吐谷渾的政權延續了350年左右,一直到了唐朝,與唐軍交戰又和親,後來被吐蕃消滅。
唐代詩人王昌齡寫過《從軍行》詩七首,其中一首非常有名: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捲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寫的就是與吐谷渾作戰的情景。
慕容吐谷渾和弟弟一別以後,相隔千里,兩家慕容再也沒有見面的機會。
但吐谷渾人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遼西故土,他們的墓葬,墓門全部朝向東北方向,隱含著對家鄉的眷戀。在遼西的慕容廆也是無比悲傷,親自創作《阿干歌》,表達出對吐谷渾的思念,並定為燕國「國歌」,也就是作為皇帝出巡或者祭祀時演奏的樂曲。歌詞為:
阿干西,我心悲,阿干欲歸馬不歸。
為我謂馬何太苦? 我阿干為阿干西。
阿干身苦寒,辭我大棘住白蘭。
我見落日不見阿干,嗟嗟!人生能有幾阿干!
「阿干「意思就是「兄長」,歌詞憂傷悲哀、一唱三歎。慕容廆去世不久,西南也有一個梟雄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