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唐朝名將身上的「吃人」事件:張巡吃人案 | 陽光歷史

 

A-A+

發生在唐朝名將身上的「吃人」事件:張巡吃人案

2016年06月05日 中外名將盤點, 歷史解密 暫無評論 閱讀 325 次

  在「唐名將張巡(上)」一篇中,我們講了張巡死守雍丘一節。張巡憑借自己的智勇把叛將令狐潮忽悠的暈頭轉向。其用兵如神我們贊之為「三國諸葛」,效忠朝廷堪稱「唐朝岳飛」。

  令狐潮從年頭攻到年尾始終攻不下雍丘,於是他決定在北面的杞州構築城池以阻斷張巡的戰略資源補給通道,以此來逼迫張巡投降。同時叛將楊朝宗又率兵兩萬進攻寧陵,以斷張巡後路。此時考慮到寧陵失守的嚴重後果,張巡遂決定放棄雍丘,與睢陽太守許遠等合兵一處,堅守寧陵。

  第二年,叛亂始作俑者安祿山死,他的兒子安慶緒派大將尹子琦等率領大軍十幾萬進攻睢陽,張巡、許遠等退守戰略要地睢陽。

  到達睢陽以後,許遠自知才能不及張巡,就讓張巡當了「戰爭總指揮」。張巡也當仁不讓,他指揮軍隊和多於自己數倍的叛軍展開了鬥爭,結果竟是敗少勝多。叛軍見攻睢陽不下,決定圍困,想把睢陽守軍活活餓死。


  直到這個時候,張巡給我們的印象還如「無暇美玉」一般,沒有可挑剔的!可是,在接下來叛軍圍城的過程中,張巡做出的一個決定,使他這塊兒原本無暇的美玉多了一點瑕疵。

  張巡吃人

  據《資治通鑒》,新舊《唐書》等一些史料記載,張巡等死守睢陽,叛軍把城池圍的鐵桶一般。城中將士建議張巡棄城突圍,可是張巡、許遠等則認為,睢陽乃江淮門戶,棄之不得。如果棄城,門戶大開,江淮將不保。如若江淮失陷,不僅江淮的廣大百姓會因此遭殃,而且國家也將面臨這滅亡的危險。再說,就算棄城突圍,城中將士也已疲憊不堪,恐難免一死。於是張巡決定死守睢陽,以待援軍。

  可是令張巡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朝廷增派的援軍將領已心生異志,遲遲不肯救援。外無援軍,城內又缺乏戰略物資的情況下,死守孤城,是非常艱苦的。下面是張巡在睢陽城中寫的一首詩,從中我們可以對當時境況窺知一二:

  接戰春來苦,孤城日漸危。

  合圍侔月暈,分守若魚麗。

  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揮。

  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

  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

  無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

  城中糧草已盡,馬死吃馬。待到馬匹吃盡,將士們開始以樹皮、紙張充飢。樹皮紙張吃完,將士們捕鳥雀、老鼠來吃,後來連將士們穿的皮革盔甲也吃完了。沒有辦法的辦法,張巡竟把自己的小妾捐獻出來,並看著將士吃下去。許遠見張巡獻出小妾,也將自己的奴僕殺了供將士們充飢。再後來,家人吃完,只能吃百姓了。他們先吃婦女,婦女吃完以後,就挑選那些不能打仗的老弱病殘來吃。而城中的人知道必定要死,竟然沒有一個逃跑的。

  就這樣,在睢陽再也無法堅持下去的時候,城破了,張巡英勇就義。

  據史料記載,先前睢陽城中有四萬戶口,待被攻破之時,城中只剩四百人。這真可謂是史上最慘烈的一場戰爭!

「雙忠」指的是張巡和許遠

  對於張巡吃人,最初有人認為太無人道,但是後來以及現在史學界一致認為,張巡吃人乃無奈之舉,他這樣做是出於民族大義,出於對國家的忠誠以及避免更多的人遭殃,因此極力淡化張巡吃人事件。但是不管怎麼說,「張巡吃人」都真實的存在著,這也成了張巡這塊原本無暇的美玉身上永遠抹不去的一點兒瑕疵!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