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丞相公孫弘:養豬出身的公孫弘如何成為丞相
公孫弘年輕的時候在朝廷任過職,雖然只是跑跑腿、打打雜,可出了衙門大院,也算是個人物。可是,公孫弘在官衙沒混多久,就被打發回家了。從那以後,公孫弘的人生徹底跌人谷底,只能靠放豬養活自己。公孫弘的家鄉在齊地淄川國的薛邑,一個臨海的地方。每天,他把一群豬趕到海邊,然後面朝大海,目瞪口呆。
公孫弘當豬倌一直到40歲。已經進入不惑之年,公孫弘忽然困惑起來了。難道,真要放一輩子豬嗎?不,絕不,他決心改變自己的人生。他投奔了齊地著名的儒學大師,然後就認真地讀起書來。當公孫弘從書中抬起頭,砭眨眼看看周邊的世界,那已經是20年以後的事。60歲的公孫弘研讀「春秋學」,終於有眉目了。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下詔要求各地方諸侯國和郡縣選拔德才兼備、品學兼優的人才輸送到朝廷。淄川國的領導們選來選去,最後公孫弘勝出。
到了長安,公孫弘通過了一系列測試,順利成為經學博士。朝廷不僅需要公孫弘的學識,還盼望他能夠在更廣闊的行政領域發揮才幹,於是派給他一項特殊使命,讓他出使匈奴。從匈奴歸來的公孫弘送上調查報告,居然與漢武帝的想法格格不入。閱讀報告之後,漢武帝龍顏大怒。公孫弘感覺苗頭不對,立刻向朝廷報告,說自己年老多病,希望告老還鄉。這一主動姿態讓他沒有遭受更大的難堪。而他的政治生命再次畫上了句號。
到元光元年(公元前154年),漢武帝朝廷正式在全國推行察舉制度,要求各個郡國各舉「孝廉」一人。淄川國領導又想到了公孫弘。這一年,公孫弘恰好70歲。他家裡一貧如洗,連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公孫弘告訴長官,上次失敗而歸,朝廷應該有記憶,實在應該推薦別人。可是長官不許,非他不可。一位老鄉送給公孫弘一套衣裝,於是公孫弘又踏上了去長安之路。
全國一百多名賢良文學代表,公孫弘是最老的一位,而且太常寺的官員們竟然還真的認出了他。在厚厚的一疊報告中,公孫弘的被放在最下面——皇帝沒耐心,或許根本就看不到,這樣就不必再引皇帝煩心了。官員們這麼做也是替皇帝著想。不承想,如今皇帝思才若渴,把所有的報告都仔仔細細地看了一遍,包括最後一篇公孫弘的。更令太常寺官員沒有想到的是,皇帝竟然認為公孫弘的文章寫得最好,於是皇帝更改排名,把公孫弘排第一,並立刻召見他。
看著公孫弘的文章,聽著公孫弘的言談,在漢武帝眼中,這位70歲的老先生一點都不顯老,他精神矍鑠,滿腹經綸,是治國的最佳人選。公孫弘第二次被任命為經學博士。
十年前,公孫弘因為沒有摸到皇帝的政治脈搏,急於發言,耽誤了前途。這一次,公孫弘接受教訓,謹言慎行,一切按照皇帝的思路,因此大獲皇帝歡心,不久就被任命為左內史。公元前124年,公孫弘76歲時,他被任命為丞相,並被封為平津侯,成為是西漢開國以來第一個布衣丞相。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40歲才奮起讀書,也能成為宰相,公孫弘的成功為所有有志之士樹立了榜樣。(孟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