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蔣介石與其麾下八大金剛何應欽的恩恩怨怨 | 陽光歷史

 

A-A+

揭秘:蔣介石與其麾下八大金剛何應欽的恩恩怨怨

2017年09月05日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204 次

  導讀:1936年12月,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領在12月12日的凌晨對蔣介石發動了兵諫。蔣介石被捕,國內黨內部群龍無首,南京亂作一團,究竟應該採取怎樣的應對措施,成為南京政府的當務之急。當時何應欽的職務是國民政府軍政部長,掌管全國陸軍行政事務,由於兵權在握,何應欽的位置顯得至關重要。

  何應欽得到消息以後,馬上把考試院院長戴季陶、吳稚暉,還有熊斌找到家裡,研究形勢商討對策,還以情況不明封鎖了所有的消息,所以很多國民黨的高官不知道究竟西安發生了什麼。在何應欽家中召開的這次碰頭會上,面對張楊扣押蔣介石的「叛逆」行為,何應欽主張一定要以討伐的方式來營救蔣介石,以此維護國民黨的紀律和威嚴,何應欽的意見後來得到了一些黃埔系中的少壯派的大力支持。主戰派與主和派代表雙方唇槍舌劍爭論不休,參會代表們決定速到國民黨中央黨部召開正式會議。會議從12日的深夜12時一直開到了13日的凌晨3時,最後由於何應欽等人掌握了會議的主導權,初步決定:「張學良撤職查辦,軍隊歸何應欽調遣。」就在何應欽儼然成為南京政府軸心的時刻,一個人的到來讓局勢開始發生變化。

  13日清晨7時,蔣夫人宋美齡在姐夫孔祥熙的陪同下從上海飛抵南京,與何應欽「討伐」西安的主張對立,宋美齡的態度是主張和平談判。由於早年的留日經歷,加上何應欽與日本方面一直往來密切,如果西安事變以「容納抗日力量」作為條件得以和平解決,那麼他的地位必將受到打擊。因此,從這一角度來看,他反對宋美齡「和平談判」的主張也有著複雜的考慮。在雙方辯論的同時,何應欽在部分國民黨元老及黃埔系少壯派的支持下,力主明令討伐西安,並出任「討逆軍」總司令,迅速組織大規模的陸軍沿隴海線一路向西進發。而困在西安的蔣介石,對這一切並不知情。由於日本方面對聯合抗日政策的恐慌,在蔣介石被困,日本十分緊張的時刻,何應欽十分清楚,必須要考慮設法穩住日本。於是何應欽「令空軍只轟炸渭南、富平、三原和赤水車站,進抵西安示威即可」。這樣一來既可以穩住日本,又可以對西安方面施壓,等待營救蔣介石的最佳時機。然而,就在何應欽忙於調兵遣將的時候,一封蔣介石的手諭卻打亂了他的部署,在這封電報中,蔣介石寫道」敬之吾兄,聞空軍昨日在渭南轟炸,望即停止……」

  13日清晨7時,蔣夫人宋美齡在姐夫孔祥熙的陪同下從上海飛抵南京,與何應欽「討伐」西安的主張對立,宋美齡的態度是主張和平談判。由於早年的留日經歷,加上何應欽與日本方面一直往來密切,如果西安事變以「容納抗日力量」作為條件得以和平解決,那麼他的地位必將受到打擊。因此,從這一角度來看,他反對宋美齡「和平談判」的主張也有著複雜的考慮。在雙方辯論的同時,何應欽在部分國民黨元老及黃埔系少壯派的支持下,力主明令討伐西安,並出任「討逆軍」總司令,迅速組織大規模的陸軍沿隴海線一路向西進發。而困在西安的蔣介石,對這一切並不知情。由於日本方面對聯合抗日政策的恐慌,在蔣介石被困,日本十分緊張的時刻,何應欽十分清楚,必須要考慮設法穩住日本。於是何應欽「令空軍只轟炸渭南、富平、三原和赤水車站,進抵西安示威即可」。這樣一來既可以穩住日本,又可以對西安方面施壓,等待營救蔣介石的最佳時機。然而,就在何應欽忙於調兵遣將的時候,一封蔣介石的手諭卻打亂了他的部署,在這封電報中,蔣介石寫道」敬之吾兄,聞空軍昨日在渭南轟炸,望即停止……」

  12月22日,宋美齡,宋子文和戴笠一行於飛抵西安,第二天國共雙方的談判正式開始,經過兩天談判,西安事變在雙方努力下終於得到圓滿解決。蔣介石順利登上了返回南京的飛機,張學良隨機陪送。1936年12月26日中午12時,何應欽與國民黨中央各要員傾巢出動,到機場歡迎蔣介石的歸來。早在1927年,國民黨實現寧漢合流,蔣介石第一次宣佈下野前,假意召開了一個意見徵求會,會上何應欽沒有和他站在同一戰線上,這件事給蔣介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後蔣介石也曾抱怨:當時只要何應欽一句話,我是可以不走的。到後來,蔣介石復職,文官武將們紛紛發來擁戴電,唯獨何應欽第一軍的擁戴電遲遲未到,作為蔣介石的嫡系軍隊,何應欽的反應如此之慢,讓蔣介石大為光火,甚至說出:沒有我蔣中正就沒有你何應欽」這樣措辭嚴厲的話來。聽聞蔣介石發火之後,何應欽才趕緊補發了擁戴電。在建立黃埔黨軍之時,在校長的職位下面,總教官的職務非常重要。在人選上,蔣介石深思熟慮,認為何應欽能當此重任。當時黃埔軍校內部甚至流傳著「蔣何並重」一詞,形容的就是何應欽當時的重要地位。

  蔣介石與何應欽早年在日本留學的時候開始相識,兩人是相差一屆的同學,回國參加革命之後,一起在陳其美手下工作。到後來創建黃埔軍校時候,兩個人的關係從同學,同志,變成了此時的「安危同仗,甘苦共嘗」的戰友,尤其是經過戰爭考驗的情誼,讓兩人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密。在棉湖之戰中,蔣介石的指揮所被陳炯明的軍隊包圍,何應欽是親自率領他的警衛部隊直接殺入了敵陣裡邊,最後在關鍵的時候轉危為安,既救了蔣介石也救了他自己。之後何應欽跟著蔣介石,在他奪取黨政軍大權這個過程當中,都做了蔣介石的堅強的軍事後盾,何蔣的關係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

  當日本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勝利消息傳到南寧,正在前線指揮所準備反攻廣州的何應欽,興奮的手足無措。很快,何應欽接到蔣介石的密電,蔣介石命令他迅速制訂在中國戰區受降的方案。於是何應欽馬不停蹄飛往各戰區緊急部署搶奪抗戰勝利果實,並準備著手制定壟斷受降的一整套方案。1945年9月9日,南京中央軍校大禮堂,中國戰區受降簽字的儀式在這裡正式舉行。何應欽自「九·一八」事變以後,一直被認為是國民黨內妥協親日派或積極反共的代表人物,而蔣介石卻偏偏選中了他主持受降大典,在很多人看來,這一次何應欽出盡了風頭。

  自1931年東北爆發「九·一八」事變以來,何應欽秉承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在華北與日軍進行了一系列的妥協交涉,飽受國人指責,替蔣介石背了「親日」、「叛國」的黑鍋。這次蔣介石讓何應欽主持受降,也算是對何應欽的一種政治補償。在蔣介石心中,沒有人比何應欽更懂得自己對日本「以德報怨」政策背後,企圖拉攏日本的真實意圖。由於何應欽的事先安排,在進入受降大典之前,岡村寧次私自將代表繳械投降的指揮刀交由參謀帶給何應欽,讓受降典禮上沒有了遞交指揮刀這一項議程,不僅如此,在當天的受降典禮上,當日本的中國戰區參謀長小林淺三郎呈遞投降書時,因手離身體較近,何應欽不得不屈身向前,在這張官方照片裡,中方看起來比日方來得恭敬,一時間引起民眾的軒然大波。

  受降大典之後,何應欽受蔣介石之命,負責起日本戰犯的處理工作,然而他卻公然採取「寬大」政策。他下令調配當時中國船舶運力的百分之八十,增配火車,不惜停止國內民用運輸,在短短十個月內「奇跡」般的完成了侵華日軍和日本殘餘侵華人員的全部遣返工作。這種處理戰犯的做法,也都是蔣介石的意思。抗戰勝利之後,步步緊隨蔣介石的何應欽,已經成為國民黨軍黃埔嫡系的二號人物,位列陸軍一級上將,在政治生涯中也得到了蔣介石給予的種種榮光。然而,儘管何應欽與蔣介石小心相處,兩人之間的矛盾還是不可避免。

  1946年6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被撤消,另外成立國防部,二級上將陳誠被任命為國防部參謀總長,原本掌握軍隊實際管理的何應欽不得不接受新的工作崗位,受命調往美國,任聯合國安理會軍事參謀團團長。1949年1月,國民黨的敗局已定,蔣介石決定第三次下野,李宗仁如願成為代總統。然而,蔣介石在溪口暗自架設電台,對國民黨實行遠程的遙控。國民黨內部軍政大員仍對蔣介石唯命是從。萬般無奈下的李宗仁想到了曾在蔣介石第一次下野時,與自己合作過的何應欽,或許他能夠幫自己扭轉局面,於是李宗仁親派飛機去上海接何應欽。面對李宗仁的邀請,何應欽婉言拒絕,隨後攜妻女於杭州「避壽」。本以為躲開了李宗仁的何應欽,此時卻忽然收到蔣介石的親筆信,在信中蔣介石勸他應該聽從李宗仁的勸說,出任行政院長一職。在得到蔣介石的認可之後,第二天何應欽就宣佈正式就任行政院長。擔任行政院長的何應欽,面對風雨飄搖的時代格局,同樣無能為力。在1949年的大撤退中,何應欽於1949年底追隨從蔣介石,一起逃亡台灣。

  到了台灣以後,原來蔣介石的一干鐵桿部下們,除了陳誠一枝獨秀,包括何應欽在內的一大批高官,都被安置在國民黨「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這個冷衙門。此時的何應欽,名義上是蔣介石的最高軍事咨詢顧問,實際上卻成了蔣介石顧得上就問,顧不上就不問的閒人。無論是天賜長壽,還是自求多福,生命都是有限的。1975年蔣介石在88歲的高齡上去世。這一年,何應欽85歲,送走蔣介石之後,他又經過了一段孤獨的歲月,1987年十月21日,終因心肺衰竭,結束了他97歲的漫長一生。從1949年敗退台灣開始,終其一生,何應欽再也沒能踏上大陸的土地,沒能回到自己魂牽夢縈的故鄉。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