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世代生存地下和黑暗退化成又瞎又聾的生物
在經歷世代生存在地下和永久的黑暗當中後,物種通常都會失去它們的視力。科學家們已經在一些物種中觀察到的這種現象,包括鼴鼠、蝦、扁形蟲和魚。但是最新研究表明,與這些物種的地表生活的親屬相比,至少兩種洞鱸魚除了眼盲之外還存在聽力問題。
研究人員認為聽力糟糕的洞穴魚可能依靠對於水流振動的高敏感度來尋找食物和配偶
馬裡蘭大學的感知神經系統科學家達芙妮-索瑞茲說道:「我們最初的假設是這些失去視力的魚在聽力能力上應當有所增強。令我們大吃一驚的是,我們發現它們有一點耳聾,而且過了一會之後它們才會瞭解發生了什麼事情。」在人類當中,失明有時候會伴隨著更好的聽力,至少在那些年輕時就失明的人中如此。但是迄今為止,盲魚的研究尚未表明同樣的現象。比如說,生活在洞穴和表面的墨西哥脂鯉擁有相同的聽力,同樣的情況也存在於短鰭花鳉中。
研究團隊將兩個洞穴物種Typhlichthys subterraneus、Amblyopsis spelaea和它們生存於表面的親屬Forbesichthys agassizii的聽力進行了對比。他們對比了魚類大腦在不同頻率和響度聲音下反應。研究發現這三個物種在低頻下的聽力相當,然而只有表面物種能夠聽到高於800Hz的頻率。此外,研究人員發現洞穴魚有著較低密度的毛細胞,這些細胞對於聽力必不可少的聽覺接受器。
為什麼這些盲魚進化出了比它們視力完好的親屬更糟糕的聽力?研究團隊認為必定是環境中的某種因素導致,因此他們分別測量了洞穴和表面棲息地的環境噪音。他們發現地下河流的噪音最高接近1000Hz,在這個頻率上洞穴魚是無法聽到的。既然它們的視力和聽力都存在問題,這兩種洞穴魚很可能利用它們對於水流振動的高靈敏性來尋找食物和配偶。研究人員現在想要瞭解世界上其它地區的洞穴魚是否也存在類似的變化。她說道:「我們試圖真正的瞭解動物們如何適應於世界上極端環境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