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過去流行的看法,1898年「戊戌變法」之所以演變成「戊戌政變」,光緒帝之所以泣血瀛台、幽禁十年;康有為、梁啟超等之所以流亡海外十幾年;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銳、劉光第和楊深秀六君子之所以壯志未酬,血灑菜市口,皆源於袁世凱叛變。在指控者看來,他們的計畫只有袁世凱知道。袁世凱是維新罪人,是光緒帝的仇敵,所以過了十年有攝政王載灃替乃兄報仇,將袁世凱開缺。這一系列因果報應環環...
歷史解密:秦孝公為何曾決定傳位給變法功臣商鞅?
讀《戰國策》秦策「衛鞅亡魏入秦」,有寫「孝公行之八年(實際應為十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
還是第一次看到秦孝公想把王位傳給商鞅的說法。於是翻看《史記》,在秦紀和商君列傳都未有記此事。
誰的更可信呢?《戰國策》中此句前後所敘變法及被殺之事,與《史記》中大同小異。而獨多的這句話,會不會是司馬遷存疑而未錄?
不過咱不去探討這個了,就以《戰國策》為準,...
胡服騎射的迅速執行:戰國變法運動的軍事範本
在全國範圍內實行胡服騎射,傚法戎狄,將會遇到怎樣廣泛而強烈的阻力與反對,武靈王心中有充分的估計。
武靈王首先派王紲到老臣公子成那裡,向他述說實行胡服騎射的用意和道理,轉告他武靈王將身著胡服臨朝,請他亦能穿胡服上殿。公子成表示:「中國是仁義之邦,用的是詩書禮樂,而今王捨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而怫學者,離中國,故臣願王圖之。」王紲被說得無言以對。...
變法維新都知道康梁:去留肝膽兩崑崙確是譚嗣同
望門投趾憐張儉,直諫陳書愧杜根。 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將公罪後人論。 ------乍看此詩,諸位一定覺得既陌生而又似曾相識。然也,此正是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就義前所作的那首[獄中題壁詩]的原詩。而那另一首膾炙人口的、一百多年來被中國人反覆吟頌、激勵了無數人為理想而獻身的「獄中題壁詩」卻是被篡改過的偽作。 篡改者正是譚嗣同的同志兼好友梁啟超。「望門投宿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
戊戌變法後慈禧要斬七人 為何只有「六君子」?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以後,譚嗣同等六人在北京菜市口刑場慷慨就義。 他們就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戊戌六君子」。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慈禧太后最初要處斬的不是6個人,而是7個人,那第七位君子就是當時官至二品的禮部右侍郎徐致靖。 徐致靖(1826-1918),字子靜,江蘇宜興人,思想開明,擁護革新,曾給光緒 皇帝上過有名的《人才保薦折》,保薦過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張元濟等維新人士。...
解密:商鞅為何會在秦國得到重用來主持變法
商鞅是衛國的公子,姓公孫,所以又稱之為衛鞅、公孫鞅。他曾經在魏國國相公叔座手下做過一個小官,公叔座知道衛鞅有能力,還沒有等到向魏王推薦,公叔座就得了重病。魏惠王親自去看望公叔座,問他後來的繼任人選。公叔座說:「我的中庶子公孫鞅雖然年輕,卻是個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國政交給他,由他幫您治理國家。」魏惠王聽後沉默不應。當魏惠王將要離開的時候,公叔座屏退左右隨侍人員說:「大王假如不...
秦國商鞅變法:商鞅兩次變法的內容有何不同?
導讀:商鞅(約前395年—前338年),漢族,衛國(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莊鎮一帶)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姬姓,衛氏,全名為衛鞅。公孫鞅(衛鞅之「衛」即氏於國,商鞅之「商」即氏於居或氏於官,又「諸侯之子曰公子,諸侯之孫曰公孫,公孫之子以王父字為氏」。衛鞅之祖為衛國君,故又稱公孫鞅。)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孝公死後,受到秦貴族誣害以及秦惠文王...
北宋諸多文豪名臣為何都反對王安石變法?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些地方官員現在玩的這套把戲,看來在我們國家是源遠流長。王安石也清楚這一點,他在針對當時時弊提出的各種變法中,就考慮到了這些新法在實施的過程中,會被一些基層官員篡改,因而在新法中加進了不少限制。比如青苗法,明明是規定在青黃不接之際確實是有困難的農戶,在自願的前提下向官府借貸,並明文規定地方官員不得「抑配」,就是說,地方官員不得為了搞政績工程或為了...
「戊戌變法」後慈禧斬七人:緣何只有"六君子"?
徐致靖(1826-1918),字子靜,江蘇宜興人,思想開明,擁護革新,曾給光緒皇帝上過有名的《人才保薦折》,保薦過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張元濟等維新人士。徐致靖大難不死,"戊戌七君子"變為"六君子"。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以後,譚嗣同等六人在北京菜市口刑場慷慨就義。他們就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戊戌六君子"。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慈禧太后最初要處斬的不是6個人,而是7個人,那第七位...
戊戌變法巨大謎團:張之洞贊同變法反對康有為
張之洞短暫署理兩江總督期間結識康有為,與康有過數度深夜長談。那時,他的一個兒子因賞月覓詩不慎落水淹死,家人朋友勸他多找人聊天緩解悲痛。最初他很賞識康有為的才華見地,籌款1500兩白銀支持康有為創辦《強學報》,其中500兩是自己解囊。但在《強學報》創刊號中,康有為的做法引起了張之洞極大不快:康刊發不能公開的光緒帝「上諭」,並用旁注文字自詡自重。更「令人駭異」的是,刊物首頁以「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