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才俊 張蔭桓(1837-1900)。字樵野,廣東南海人。對於他,人們眾說紛紜,但都承認他是個天分很高的人。 首先文才出眾。他出使多年,不僅漢語出色,英語水平也相當優秀。曾在他手下做事的李岳瑞在《春冰室野乘》中說「駢散文皆能卓然成家,餘力作畫,亦超逸絕塵,真奇才也」。學術大師錢鍾書先生也說:「張蔭桓的詩和駢文,都不愧名家。」 其次是放眼世界的觀念。張蔭桓從年輕時開始研究洋務...
中國帝王的變法:歷代變法為什麼大多並不成功?
一個王朝發展到一定階段,往往弊端叢生,內外交困,在這種情況下,是大刀闊斧地實行變法,還是兢兢業業地恪守祖宗之制,歷代帝王面臨著艱難的選擇。儘管史學界長期謳歌變法,但歷史上的變法為什麼大多並不成功呢?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王朝盛衰的週期性現象——哪個王朝都避免不了興起、鼎盛、衰落、滅亡的過程,於是,王朝的「中期」問題也因之而生。換言之,「中期」就是王朝由盛轉衰的過渡期。表面上看...
秦國的士兵為何驍勇善戰:商鞅變法是其源動力
商鞅規定:秦國的士兵只要斬獲敵人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僕人數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
不怕被砍頭,還是無法配備?
1974年3月,秦始皇兵馬俑在陝西省臨潼縣得以重見天日,由於規模宏大、栩栩如生,兵馬俑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近日,一些考古專家提出了一個令人費解的現象,兵馬俑中的士兵沒有一個人戴頭盔,是什麼原因使得這些沖在戰爭第一線的士兵和將領不戴頭...
商鞅立木的故事 商鞅變法前為什麼要南門立木?
導讀:在戰國七雄中,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諸侯國落後。貼鄰的魏國就比秦國強,還從秦國奪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奮圖強,首先搜羅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說:「不論是秦國人或者外來的客人,誰要是能想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這樣一號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幹的人。有一個衛國的貴族公孫鞅(就是後來...
北宋年間的一場變法之爭:王安石和司馬光的黨爭
新舊之爭,王安石變法這場大戲究竟如何?
很多的故事在歷史的沉澱下變得越發的精彩,我們從後人的角度看前人的故事,不得不感歎一句:真是一場精彩的大戲。
鏡頭轉到北宋這個朝代,歷史上很多出名的人物都是出自這個時代,像蘇軾、王安石、司馬光這些人,只要是接受過中國教育的人對這些人都不會陌生。
我為什麼把鏡頭轉向在北宋這個朝代呢?那是因為我在這個時代看到了一場精彩的官場大...
王安石變法:宋神宗模稜兩可態度是致命傷
在說了半天王安石與「熙寧變法」之後,讓我們還是把鏡頭更多地對準宋神宗趙頊。 在歷史的鏡頭下,我們看到這位雖年紀輕輕但卻少年老成的大宋第六代皇帝自登位那天起就顯得很是有些憂心忡忡,心力交瘁。 也難怪,大宋這家百年老店此時已經百弊叢生,甫一即位,便有那麼多棘手的矛盾等著他去解決,有那麼多的迷津等著他去指點,歷史過早地甚或可以說是不負責任地把那麼多的重擔壓到了這位還才剛剛...
秦為什麼能滅六國:變法後的人才儲備
春秋戰國的歷史實際上是秦霸諸侯而終制六合的歷史。對於秦滅六國,自古以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一而終。
「國以人興,政以才治」。我認為秦之所能「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關鍵在於敢用人,善用人。
按《史記》記載:秦乃顓頊之裔,其後人名皋陶……其後有非子者因善養馬而被周孝王封為秦之地。當時秦地處偏僻,中原諸國以其為附庸,認為秦習於戎俗,非中國...
戊戌變法時間是哪年?戊戌變法共持續了多少天
戊戌變法時間是哪年?戊戌變法共持續了多少天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主要領導人物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政治改良運動。但戊戌變法遭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強烈抵制與反對,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維新派的康有為、梁啟...
王安石變法:好心革除弊政最終擋不住士大夫逆流
於是,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北宋一共九個皇帝,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欽宗,神宗是第六代皇帝。
王安石變法有三方面。
第一,理財措施。理財措施核心是這麼一句話:「民不加賦而國用饒」。不增加老百姓的負擔,但是要增加國家的收入。不打老百姓主意,國家又要拿錢,這擺明了就是從有錢人身上下刀子。所以他這個改革既屬於調整階級關係,也屬於調整統治階級內...
戊戌變法與明治維新的異同比較
戊戌變法與明治維新 相同點: 相同點:(1)背景相同,改革前都面臨著嚴重的社會危機; (2)性質相同,都是由最高統治者自上而下進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3)都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上採取了重大措施; (4)都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 不同點: 1)社會背景不同: 其一、日本明治維新前夕,農民的起義和市民的反抗鬥爭持續而猛烈,新興地主和高利貸商人對自身處境越來越不滿,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