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年間的一場變法之爭:王安石和司馬光的黨爭 | 陽光歷史

 

A-A+

北宋年間的一場變法之爭:王安石和司馬光的黨爭

2017年06月22日 歷史紀事 暫無評論 閱讀 137 次

  新舊之爭,王安石變法這場大戲究竟如何?

  很多的故事在歷史的沉澱下變得越發的精彩,我們從後人的角度看前人的故事,不得不感歎一句:真是一場精彩的大戲。

  鏡頭轉到北宋這個朝代,歷史上很多出名的人物都是出自這個時代,像蘇軾、王安石、司馬光這些人,只要是接受過中國教育的人對這些人都不會陌生。

  我為什麼把鏡頭轉向在北宋這個朝代呢?那是因為我在這個時代看到了一場精彩的官場大戲。這場大戲就是歷史上頗受爭議的王安石變法。

  這場大戲牽扯的人物眾多,新舊兩派的人物都是響噹噹的角色,自然,吸引人眼球的自然還是這件事的兩個代表人物——王安石和司馬光。

  王安石和司馬光這兩個名字我們都很熟悉,這可是伴隨了我們整個中學時代的人物。但是在歷史的舞台上,這兩人卻是針鋒相對,給後人演了一台精彩的對手戲。

  在說這兩人對掐的事件之前,首先得說說這倆人的背景。

  司馬光砸缸的事情是我們從小就知道的故事,所以他是小時候就以聰慧出名了的。而王安石也是小時候因為過目不忘飽讀詩書而被譽為了神童,所以這兩個人的起點非常的相似。

  他倆相似的還有踏足朝堂的風格上,兩人均是不拘泥小節的人物,這兩人也都是公認難得的正直不阿,不求聞達做官,但求貢獻人間的賢良君子。

  但是就是這樣兩個明明應該很投機的人,卻是演成了對手戲。

  且看,王安石一身正氣要求變法,大力革除舊法主張新法。磨刀霍霍大有一番作為的樣子,但是在這個時候,其他的以司馬光為代表的重臣不樂意了。

  「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則修之,非大壞不更造也。」反對聲一撥接著一撥啊。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回應擲地有聲,我就要這麼幹了。加上當時的老大神宗皇帝的支持,變法的態度絕對不會變。

  可是作為主角的司馬光豈會善罷甘休?眼睜睜看著王安石這麼玩下去?顯然不可能。

  第二年司馬光就開始了諄諄教導,寫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長信,列舉新法實施過程中的四項弊端。

  王安石的回應呢?十分簡單粗暴的寫了一封只有人家十分之一的《答司馬諫議書》。這態度就很明確了。

  在後人的角度上來看這篇回答。雖然文字功底文采什麼的確實不錯,但是用在變法上卻是有點證據不足,顯得抽像。

  兩人誰也說服不了誰,自然就會互掐啊。但是王安石是有後台的,司馬光也掐不過啊,不過人家也是有骨氣的,揮一揮衣袖,一片雲彩都不帶。

  司馬光走了,王安石鬥志昂揚地開始變法了。可是這種變法就跟小孩子舉起大旗子說讀書無用一樣。朝中的士大夫是不支持這個變法的,所以王安石找來一些新的幫手來幫助自己,一時間就形成了新舊兩派互掐起來了。而且當時還有地域情節,南方人跟北方人之爭,也算是演了一個笑話吧。

  這部劇的看點在於起起伏伏,本著這一路風頭耍到底的王安石要是笑到最後,那麼這部劇就跟開了外掛沒啥區別了。王安石的後台神宗去世,由新上任的哲宗皇帝管理。奈何哲宗是個小孩子,一切得聽太后的。然而太后又是聽司馬光的,那麼看點來了。

  司馬光的朝代來了啊,出任宰相後馬上就廢除新法,一點都不留。別人勸說留下優秀的條令,他也不聽,真正是把任性給進行到底。跟王安石一個倔脾氣,都是拗相公。

  故事到司馬光這就結了麼?顯然沒有。

  這部大戲在主角死了之後都還在持續上演,新法舊法的爭鬥持續不斷的升溫。兩方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我們來分析一下司馬光和王安石這兩個人。

  這兩個人是王安石變法中的兩個主角,不得不說這兩人雖然導演了一場大戲,但是他倆都是失敗者,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他倆的目的是什麼?

  國泰民安啊,可是他倆干了啥?兩個人各執己見,還糾結兩個幫派共同搞鬥爭,把整個朝堂都弄得動盪不安,這樣不計後果的各執己見簡直是幼稚。目的都沒達到就兩人爭得熱鬧了。

  第二,這麼浩大的工程給百姓帶來了什麼?

  王安石變法還是推進了時代的進步的,可是他倆黨同伐異,新法固然有缺陷,但是也不是完全不可取。但是司馬光卻是完全否認了這一改革的進步意義,這是司馬光的愚蠢之處。那麼王安石的錯在哪兒呢?就在於他太想成功了,想要一下子就推倒屹立這麼久的舊律法,這可能麼?顯然不可能啊,一口氣怎麼能吃成胖子,何況新法中還有很多的缺陷。

  諸多事實證明,這兩個人就是拗相公,而且拗到兩邊了。司馬光直接不接受新事物,王安石就是要推倒一切舊事物。

  得勒~你看我不順眼,我看你不順心,兩人互掐,這還不夠,我得拉點小夥伴來助助陣。可是你有小夥伴我沒有麼?我也有。這就形成了兩大派之爭上面來了。明明都是兩個有名的才子,腦袋瓜都不笨,怎麼就會這麼偏執呢?明明就是想要給百姓給天下蒼生一個更好的生活,卻被弄得烏煙瘴氣。

  這怪誰?還不是怪這兩個主人公黨同伐異,各執己見,不知道變通,都把自己的想的是正確的,對方的都是錯誤的。才上演了這麼一場大劇。

  北宋王安石變法這場大戲在後人看來著實精彩,演員都是名人,演出的故事也是起起伏伏頗為精彩。不過這故事的背後也引起了我們的反思,新法舊法之爭最後的失敗就在於不能太過各執己見。黨同伐異這種只會讓事情演變的越來越糟糕,明明是想要做好事,卻變成了一場大鬧劇。後人也要因此吸取教訓,在遇到新舊之爭時,注意調解,而不是各執己見。這也是適合如今的商場管理的。

  史料有載,蘇東坡曾因與司馬爭政後連歎「司馬牛」,這大概是在說司馬光的脾氣,跟那拗相公王安石有一爭——倒不見得說司馬光是牛,但由此司馬光於變法一事之上的脾性之一斑。

  王安石代表的是革新,而司馬光極力守舊,他們只是兩個勢力推出來的代表,但這二人於變法之爭,實在算是傾盡了心力,但也因為太過認真,最後都搞得個眾叛親離的下場,更慘的是晚景淒涼。半生沉浮之後,倒正可用白居易《琵琶行》中「淒涼不似向前生」來形容。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