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是:蕭規曹隨 這是個有些不合時宜的故事,所以雖載之史冊,卻流傳不廣,說的是西漢開國功臣曹參跟隨劉邦起兵,身經百戰,屢建戰功,劉邦稱帝后,對有功之臣,論功行賞,曹參功居第二,封平陽侯,僅次於蕭何。蕭何死後,因曹參德高望重,繼任丞相。 曹參上任丞相後,順應民心,仍然遵照蕭何所制定的政策治理國家,要求丞相府的官員對蕭何所制定的政策法令,全部照章執行,...
慈禧並非一開始就不支持戊戌變法:真實的慈禧
導讀:戊戌維新呢,說她是殺害「戊戌六君子」的「劊子手」,確是事實,但說慈禧從一開始就不支持變革,完全是帶著「有色眼鏡」說話。 百年辛亥紀念在即,市場上研究清末新政的圖書逐漸多了起來。在眾多的圖書當中,我發現兩岸三地共同出版的李剛先生的《辛亥前夜:大清帝國最後十年》一書頗為特別,它以晚清帝國最後的十年(1901-1911)為觀察時限,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了晚清風雲和諸多人物的活動場景...
閉關鎖國的歷史由來:王安石變法失敗搞亡國家
王安石不貪色、不愛財。中國傳統思想中,一個大壞官,無非這兩條,可是他一條都不粘。這樣一個道德高尚、百毒不侵的人,勤勤懇懇、日以繼夜地把國家搞亡掉了,你怎麼評價他?所以說,這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人,是一個特別需要警惕的人。
王安石這個人是中國經濟史、政治史上充滿了重大爭議的標桿性人物。我們常常說一個歷史人物不易評論,是因為他「面目不清」,可王安...
屌絲出身:劉光第與官二代一起參與戊戌變法
1898年9月28日,京城的菜市口人頭攢動,這裡是清朝的刑場,譚嗣同、楊深秀、楊銳、林旭、康廣仁、劉光第被執行死刑,史稱「戊戌六君子」。這場殺戮,緣於不久前的維新變法。譚嗣同,湖南瀏陽人,官二代,其父譚繼洵曾任湖北巡撫。他善於寫作,思想激進,熱衷變革,與唐才常、陳寶箴等新式人物友好。 楊深秀,山西聞喜縣人,光緒十五年(1889年)進士,授刑部主事,累遷郎中,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授山...
戊戌變法:康有為竟然向光緒灌輸賣疆土搞變法!
賣完新疆、西藏,「費如不足,則滿洲、蒙古緣邊之地亦皆可賣」 1894年末,譚嗣同給其師歐陽中鵠寫信,痛心於清日戰爭中清軍之慘敗,談及改革路徑,具體到改革經費的籌措時,譚氏說: 「試為今之時勢籌之,已割之地不必論矣。益當盡賣新疆於俄羅斯,盡賣西藏於英吉利,以償清二萬萬之欠款。以二境方數萬里之大,我之力終不能守,徒為我之累贅,而賣之則不止值二萬萬,仍可多取值為變法之用,兼請...
秦國崛起的基礎:商鞅變法獎勵耕戰刺激秦人血性
公元前 359年,秦國開始實行商鞅變法。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又是實行「軍功爵」,以上繳殺敵首級作為晉爵受獎的依據。士兵斬殺一個敵方軍官馬上可晉一級爵位,這使秦國軍隊的士氣馬上有了極大的提升,在河西一戰便將魏國軍隊斬首 8萬級。據記載,秦兵衝鋒時全不顧性命,一心要取對方首級。立軍功者能陞官晉爵,又刺激了更多的人投軍並拚命殺敵如此循環,秦軍愈戰愈強,成為一支東方諸國喪膽的虎狼之師。
...
王安石變法為什麼沒有使國家強大?是什麼原因
無論是宋神宗,還是王安石,都有使國家強大的動機,都希望國家先富後強,而且,富了之後,宋神宗還真發起了對西夏的主動進攻,但是遭到了失敗。事實證明,富裕並不意味著強大,富裕與強大是兩回事。而王安石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是錯誤的。他曾說到「今所以未舉事者,凡以財不足故。故臣以理財為方今之急。」他把國家不能出兵掃平遼夏歸結為財用不足,這個出發點就是錯誤的。試問:宋太祖時興兵平定天下...
商鞅變法的歷史先決條件:鐵器牛耕的大規模推行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得到推廣,生產力水平往前進一步發展,荒地開墾的數量前所未有地增多,與井田制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衝突。井田制規定土地是國有土地,耕種的土地是分封來的。而且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分封的土地尚且耕種不過來,無暇顧及其他荒地。但是隨著鐵器牛耕的普及,人們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幹完分內的這塊土地之外,看著其他富饒的荒地,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不種白不種,種了不白種。...
解密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的十大差別
1868年的明治維新把一個封建、落後、分裂的日本迅速改造成了一個文明、科學、發達、統一的日本,1898年的戊戌變法不但沒有能有效扭轉每況愈下的中國,甚至連變法者自己的生命都不保。沒有任何成功經驗可以借鑒的日本明治維新為什麼能成功?有了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經驗借鑒的中國戊戌變法為什麼反而失敗了?長期以來,我們的教科書的回答是:戊戌變法的失敗「主觀方面,中國資產階級發展不徹底,具有軟弱性...
吳起變法的影響:變法前後楚國封君領地構成的變化
吳起變法的影響:春秋戰國之際,楚國開始出現封君,戰國時期封君人數不斷增加,封君制的興起逐漸成為楚國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對楚國歷史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傳統觀點多認為,封君制是「春秋時期分封卿大夫的繼續」。隨著郡縣制在各國漸次施行,逐漸代替原有的卿大夫采邑制,在這一歷史條件下,各國為對少數功臣、貴戚或寵臣進行封賞,紛紛實行封君制,其最明顯的特徵是授予受封的卿大夫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