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來北京發掘漢代至明清墓葬1700餘座 | 陽光歷史

 

A-A+

兩年來北京發掘漢代至明清墓葬1700餘座

2016年01月12日 古墓探秘, 考古發現-短篇 暫無評論 閱讀 155 次

  北京考古取得重大進展,兩年來,文物部門發掘了漢至明清墓葬1703座,各類遺跡65處,為研究漢朝考古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這是記者在9日開幕的漢代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獲悉的。


近兩年來,在北京遠郊的房山、平谷、延慶、通州、大興、豐台等10個縣市,先後發掘了漢代的遺址、墓葬、陶窯等珍貴文物,其中,規模最大、最具特點的是位於房山長溝鎮南正村的遺址、墓葬區,發掘面積達6660平方米。


南正墓葬區是南水北調工程文物勘探工作中新發現的文物地點,考古隊對這裡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清理出墓葬26座、灰坑41座、陶窯6座、灰溝6條灶5個。還出土了銅劍、銅鏡、陶罐、陶雞、鴨、狗、五銖錢等文物。


據悉,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北京段全長80公里,穿過北京房山區大石窩鎮惠南莊、長溝鎮、韓村河鎮、城關鎮、周口店鎮、青龍湖鎮和豐台王佐鄉等。考古隊根據輸水管線的分佈及遺址的地形特點,分出三大區域進行挖掘的。


這幾年北京城市建設發展迅速,在一些重點工程建設中發現了不少歷代歷朝的珍貴文物。據介紹,在位於大興的亦莊開發區,就先後發掘漢代古墓64座,包括了長方形豎穴土坑墓、磚砌單室墓及磚券多室墓等多形制墓葬,出土了一大批珍貴的陶器和少量的銅器。陶器有壺、倉、盤、案、房等,銅器有銅鏡、帶勾、勺、銅錢等。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專家表示,這些地下埋藏物可瞭解漢代至明清以來各文明時期、歷史遺跡及村鎮演變的分佈輪廓,瞭解漢代的制陶工藝、產業規模具有重要意義。


此次漢代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為期三天,來自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百餘名代表,將圍繞漢代文明及其世界文明的地位、漢代諸侯王文化遺存發現與研究、幽燕地區漢代文明研究等展開研討。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