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以一布衣書生,開創了蜀漢50年的歷史,以區區兩川之地,與強大的魏、吳兩國爭雄40餘年,譜寫了千古流傳的軍事和政治史詩,從而奠定了其神話般的歷史地位。作為神話般的三國英雄人物,以三顧始,以六出終,一生以統一中國、恢復漢室為已任,最後英年魂歸五丈原,上影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千古憾劇。歷史就是歷史,其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
亂世不一樣的人才觀:出身微末的人多容易成才
五代是個亂世,亂世在給人們帶來深重的苦難的同時,還有一個重要的特徵是原有的秩序體系被摧毀,出現了重新建構的空間和機會。社會動盪,戰爭頻繁,制度解體,昔日的等級、門第觀念不再那麼森嚴,不再被人們所特別看重,這就為處於社會底層的各色人等的脫穎而出提供了可能。
清人王闓運認為,中國歷史上每一次亂世都會造就一批人物。 「世道愈亂,賢士愈積」。
亂世中,一大批饒有實踐經驗、...
末代皇后隆裕與珍妃之間的恩怨:揭秘珍妃死亡始末
為什麼說真正的末代皇后是隆裕而非婉容,作為慈禧太后的親侄女,她與慈禧的關係是否如傳說中那樣親密,她是否真的為了爭寵到處告珍妃的惡狀,在簽訂大清退位詔書的那一刻,她的內心又經受著怎樣的煎熬?本書是慈禧的曾孫葉赫那拉·根正繼《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慈禧曾孫口述實錄》之後推出的又一全新力作,以葉赫那拉家族記憶為切入點,解密家族疑案,還原了一個不為人知的隆裕。 洞房夜,光緒撲到隆...
盛世才對歷史有益的一面:使新疆完整的歸入民國
1930年,雄心勃勃不甘人下的盛世才在南京屈就參謀本部第一廳第三科上校科長,投閒置散,百無聊賴。老上司朱紹良曾保舉他破格晉陞少將,但參謀總長朱培德沒有點頭。朱培德是循規蹈矩的老派軍人,對來路和做派都別具一格的盛世才並不特別欣賞和看好。
盛世才字晉庸,遼寧開原人。早年曾在上海中國公學專門部攻讀政治經濟學,與名報人張季鸞結下師生之誼。1917年,得親友幫助...
北宋年間的一場變法之爭:王安石和司馬光的黨爭
新舊之爭,王安石變法這場大戲究竟如何?
很多的故事在歷史的沉澱下變得越發的精彩,我們從後人的角度看前人的故事,不得不感歎一句:真是一場精彩的大戲。
鏡頭轉到北宋這個朝代,歷史上很多出名的人物都是出自這個時代,像蘇軾、王安石、司馬光這些人,只要是接受過中國教育的人對這些人都不會陌生。
我為什麼把鏡頭轉向在北宋這個朝代呢?那是因為我在這個時代看到了一場精彩的官場大...
關於漢昭帝劉弗陵死亡的三種說法:上廁所暴斃真相
歷史記載:公元前74年四月癸未,昭帝於未央宮暴病而死,享年僅21歲,在位13年。那麼漢昭帝是怎麼死的呢?是病死還是暴斃,亦或是被自己的大便熏死的。是正常死亡還是死於非命,千百年來猜想不斷。漢昭帝之死,也一直是史學界的一個難解之謎。 關於劉弗陵的死,歷史上有2種猜測,一種是因奸佞當道,年幼的昭帝過度勞心而死。一種是由於對一直輔佐自己的忠臣霍光心存功高蓋主的疑慮,在抑鬱和矛盾中死...
武則天長期重用狄仁傑真實用意:大力整頓官員!
武則天武媚娘當上皇帝後,為了治理貪官,她設立了舉報箱,鼓勵告密。對舉報犯有罪行過失官員的人,一經查實,一律授官;即便舉報無實,舉報者也無須承擔任何責任。長期重用狄仁傑、魏元忠等人,大力整頓官員隊伍—— 隋唐時期,科舉制開始取代九品中正制,成為士子入仕的主要途徑。武則天當政後,在推行科舉制的同時,又大開其他的選官門徑,如自舉、舉報惡官、試官、殿試以及開武舉等。這種多途徑選官...
黃郛眼中的「濟南慘案」:沒有把中國人當人看
在「何婆婆」就範的同時,被蔣介石稱為「野心甚熾」的新桂系則繼續給他唱反調。李宗仁一再滯留南京,拒絕前往武漢就職集團軍司令,第四集團軍也就遲遲成立不起來。
蔣介石認識到必須進一步加強與北方馮、閻特別是馮的關係。他親自從南京來到鄭州,與馮玉祥再次見面,還預先托人告訴馮玉祥,說想同對方換帖作盟兄弟。
馮玉祥非常爽快地答應下來:「很好。」於是蔣介石親筆寫了帖子,馮玉祥也寫了帖子。兩...
宋太祖為何不殺功臣?只因其馭下之術出神入化!
宋太祖趙匡胤馭臣之術玩的是爐火純青 。 宋初名將李漢超坐鎮北方,抵禦契丹,李漢超通曉兵書,勇猛善戰,契丹人望而生畏,不敢犯境。但李漢超經常縱兵搶掠,百姓深受其苦。後來告到皇上那, 趙匡胤問:「李將軍去了之後,契丹人還去你們那殺人放火,搶劫財物嗎?」 眾人回道:「李將軍到了之後,契丹人不敢再來了,可是李將軍他......" 趙匡胤大怒:「契丹人搶掠,你們上訪,老子派老李去...
向哲濬之子回憶:蔣介石對東京審判興趣不大
「我請求法庭花一點時間,關注若干證據……辯方律師說,中國和日本之間沒有戰爭,因為日本從來沒有向中國宣戰,當然這是一個關於戰爭的正確定義的問題。但是,自從1931年9月18日起,日本就在中國採取了軍事行動,殺死了成千上萬的中國人,包括士兵和平民……我認為,這些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實。如果這不是戰爭,我想問,還有什麼是戰爭?」1946年5月14日,中國檢察官向哲濬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發表如上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