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三大奇門兵器:在中國歷史上真實存在過? | 陽光歷史

 

A-A+

這十三大奇門兵器:在中國歷史上真實存在過?

2016年04月12日 歷史解密 暫無評論 閱讀 788 次

  我們經常看一些武俠小說或者武俠片,都會看到他們使用的 兵器多數是刀和劍,那麼大家知道在中國歷史上真實存在過13大奇門兵器是什麼嗎?下面一起來看看吧!在古典小說和傳統評話中,常說武藝高強的人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這十八般武藝是指使用「十八般兵器」的功夫和技能。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钂棍槊棒、鞭鑭錘抓、拐子流星,這是中國古代最為常見的18種冷兵器。

  對於每個習武者來說,能夠熟練掌握這十八般兵器,就意味著達到了極高的武術境界。而對於中國漫長的冷兵器發展史來說,中國武術中的兵器遠不止十八種,我國武術流派眾多,許多民族幾乎都有自己獨特的拳種器械等武術傳承,如果加上這些武術流派的各種奇門兵器和各式暗器,其總數恐不下數百種。今天,我們不談十八般兵器,就專門談談從古至今的奇門兵器。

  1.橛:

  武術器械之一,短棍式兵械。由棒棍演化而來的武術雙器械,以堅木製成,長約1.5米。圓柱形,一端粗、一端細。粗端為把,直徑約5厘米;細端為梢,直徑約3厘米。形似筷子。粗端有似馬鼻子的小孔以穿穗。演練時,兩手各持一械,握粗端。技法有:刺、劈、杵、截、掃、抖等。此外,還有「羊角橛」、「攔門橛」,形制同上,略短,全長約1米,是在全長三分之二多點之處的木棒上裝有一牛角或羊角或金屬尖,另一端系一牛皮索套而成,增加了橛梢的硬度和戳擊強度。一般兩手各持一橛演練,稱為「雙橛」。近代習練者多在梢端或羊角與棍之連接處鑽一小孔,系以紅纓或彩穗。練習時,將牛皮索套在手腕上,再握緊棒端。

  2.鐵尺(筆架叉)

  2.鐵尺(筆架叉)

  筆架叉,又名「鐵尺」最初流傳於福建永泰等地,後傳入日本,日本人為了便於攜帶和出擊,掰掉了一個齒,起了個名字叫「十手」,克制武士刀很管用。因其形似筆架而得名。可作為短兵器,也可作為暗器使用。其形如圓柱、圓楞、尺,四面不內陷,上粗下細,兩側有向上旁枝或兩側沒有向上旁枝,易於攜帶,可暗於腰間,通常雙手各持一支,所以也稱為「雙鐵尺」。中柄有六稜柱形、八稜柱形、圓柱形,頭有點穴為主的圓頭和刺殺為主的尖頭。可正持或反手持。旁枝多用於格擋時卡住對方的兵器,因此對付刀劍或更長兵器有較大的優勢。鐵尺大約起源於唐宋時期,為我國衙役捕快的常用武器,易於攜帶,可暗於腰間。在武俠小說中為普通捕快的標準裝備。

  3.雞刀鐮

  雞刀鐮,心意門雙器械之一,亦稱擁花腰子,流傳於山西,相傳為心意拳創始人姬龍峰所創。全長約80厘米,包括鐮身、雞嘴、雞冠、鐮刃、鐮脊、鐮格、鐮柄、鐮首。其特點:小巧輕便,順形應勢,借力裡鑽,能攻能守,利於近戰,既可單練也可和長、短等器械對練。基本技法有:拉、帶、掛、挎、鉤、纏、啄等。

  4.跨虎攔

  跨虎攔為鴛鴦拳武術雙器械,長3尺4寸,前端似劍成十字交叉有對稱兩鉤,相距6寸。下端護手處側出一月牙,月圈口9寸,尾端鐏似矛頭。。為雙短器械,形狀似鉞。全套共44式。主要動作有:農夫開山、金蟬入地、猛虎攔路等。方法有:架、托、劈、攔等。特點:雙手運使,方法清晰、身隨步活、隨走隨變。主要流傳於瀋陽一帶。

  5.子午鴛鴦鉞

  子午鴛鴦鉞是八卦掌門派的獨特兵器。由清代八卦門宗師、狂熱的武器發明家,農民軍的資深臥底、王府特級廚師董海川所創,此器雙鉞互抱,形似陰陽魚,又分子午,一雄一雌,演練時開合交織,不即不離,酷似鴛鴦,故名「子午鴛鴦鉞」亦名「日月乾坤」、「鹿角刀」。此器除手柄外,前後左右都是刃。子午鴛鴦鉞的招法由八卦掌法衍化而成,它步走八方,運動中求變化,並隨心所欲,變化萬端,易攻難防。基本動作有猛虎出柙、鷂子鑽天,獅子張口、黑熊反背、大蟒翻身、猿猴坐潤、大鵬展翅、青龍入海等;其基本技法講究勾掛擒拿、拉割挑扎、削攢劈剁、抹撩帶化等十六字。其運動特點表現為轉旋連環、舒縮翻繞、靈閃巧變。此器善於以短取長。對練套路有:鴛鴦鉞對劍,鴛鴦鉞擒槍。

  八卦門中還出現過八卦風火輪、八卦鉤鐮劍,子午雞爪銳等奇怪的兵器,且流傳至今,據說都為董海川所創。子午鴛鴦鉞曾經在電影《臥虎藏龍》中出現過。

  6.乾坤日月刀

  乾坤日月刀是四門拳械具有代表的器械之一。全長約兩米左右(可根據習練者本人的身高可長可短), 它由兩頭相同的弧形刀和中段一對護手月牙組合而成,故又稱護手雙頭刀。也有叫六合雙頭刀。其兩端弧形利刃取象為日器械中段一對月牙護手取象為月,乾坤象徵天地陰陽故取名乾坤日月刀。六合雙頭刀來歷因此刀為雙頭在實戰運用時以左右手刀法相互結合運用,技法以前後左右上下攻防,故也稱六合護手雙頭刀。

  7.月牙刺

  武術雙器械之一。手柄的兩端帶刺,柄的一側由橫梗連接一有刃的月牙刀。演練時雙手各持一械,要求保持月牙鋒口始終朝外。其特點是靈閃巧變,善於以短取長。基本技法有:穿、刺、撥、挑、架、撩等。

  8.判官筆

  武術雜兵械之一,屬暗器類。又稱狀元筆。器形似筆,筆頭尖細,筆把粗圓,也有兩端均為筆頭的,筆身中間有一圓環,形狀比較接近峨眉刺,環套在手指筆可以旋轉,還有的只是一端有筆頭在筆的尾部有環也是可以讓筆旋轉的。筆長約20厘米——30厘米,前端稍重於後端,多以硬木或金屬製成。主要用法有穿、點、挑、刺、戳等。動作招勢有穿喉、仙女引針、白猿獻果、葉底偷桃,雙蝶舞花等。

  9.攔面叟

  9.攔面叟

  攔面叟是戳腳翻子門的武術器械之一,其實就是鐵質長桿大煙袋。攔面叟的整體是由煙袋鍋,煙袋桿,煙袋嘴三部分組成。它的運動技法是由兩部分相輔相成的。它的上部分是煙袋鍋,其技法為:劈,砸,撩,扣。掛,摟,絞,帶。它的下部分是煙袋嘴,它起著點穴撅的作用。其技法為戳,點,挑,推,攔等。

  10.黃龍帶把槍

  屬於崆峒武術武術長器械之一,假托三國姜維所用。桿長六尺二寸,下端為鋼鞭(找不到全貌圖),上端為槍頭,槍頭頂部呈半圓狀,兩側有鴛鴦掛鉤。它把槍、鞭、棍、鉤完整的結合在一起,變化無窮,以其穩、準、狠的特性享譽武林。用法上講究每招都有打推扭拉、臂翻扣提、搬殺掃追、攔鉤扎挑、點刺撩掛、捲纏格檔、抱護沾連二十八字。

  11.龍頭桿棒

  武術稀有兵器之一,屬軟兵器類。該器械全長約2米,械身為軟索,一端系龍頭,一端系錐,均為全屬鑄制。其械可掄可舞,可放可收,可纏可卷;能長能短,長能遙攻擊遠,近可短打緊防;能單能雙,軟硬兼施,方法多樣,特點突出。用法有劈、砸、拋、雲、纏、架、撩等。同時,又類似短兵器中的雙匕首,扎、刺、戳,得心應手,左右並用。舊時龍頭上鑄有鋼針,內可藏神箭、鋼珠,故作為暗器。現代新制桿棒之軟索套有金屬軟管,稱"蛇管"。龍頭內無針箭。

  12.桿子鞭

  桿子鞭,回族武術器械之一。桿子鞭又稱虎尾鞭,鐵稍子,流傳於西北、河北地區。由於是棍,鞭結合,桿子鞭的演練形成一套特有的技法。最基本的動作是正搖和反搖,通過木桿的輕抖搖擺來加大繩鞭的掄甩力度。攻守動作中有劈,掃,掄,砸,掛,纏,抽,絞等各種招式,習練起來左右生風,鞭稍呼嘯而至。讓人眼花繚亂。桿子鞭的最大特點是延長了兵器的防衛距離和攻擊方位。武林中素有「棍掃一大片」,「鞭梢打四面」之說,桿子鞭則棍,鞭合一,集兩者之優長而;聯貫使用,距敵於丈尺之外。尤其是那種前後兼顧,鋪天蓋地的掄甩招式,更能夠闊擴大兵器攻守的覆蓋範圍,並可產生以少打多,以近打遠的奇特效果。桿子鞭亦可近打,近身時常用手握住鏢頭和棍身,以棍法護體格鬥,對抗之間,可以根據對手的位置而拋出鏢頭,快速擊中目標。如此以來,棍,鞭與繩鏢的攻擊特點全都集中到一副「桿子鞭之中,可謂得心應手。

  13.龍頭大鍘刀

  龍頭大鍘刀是氣功長拳門的獨特兵器。氣功長拳門吳氏兄弟受包青天中龍頭鍘的啟發,創造的勉強能稱為器械的產品。大鍘刀形制為龍頭魚尾,但又不失鍘刀型制,全長180—200厘米,把為扁方型握把,握把處長130厘米左右,活動空間較大。龍套化鍘刀內似蛟龍出海,口吐八卦太極圖為陰陽魚,展現出神龍之威,鍘刀尾部為魚尾形,中有一古錢幣圖形,更彰顯出沒啥不能沒錢的道理,龍頭魚尾之形既彰顯出魚化龍的時間久遠,又不失其鉤掛撩砍之功能。隨後,在實用與表演相結合的指導原則下,以八卦刀、雙手劍、苗刀、方天畫戟的套路為基礎,吸取八卦刀的飄逸、雙手劍的巧妙、苗刀的威猛、方天畫戟的霸氣,創編了兩套風格新穎、獨特的龍頭大鍘刀套路。

  12.桿子鞭

  桿子鞭,回族武術器械之一。桿子鞭又稱虎尾鞭,鐵稍子,流傳於西北、河北地區。由於是棍,鞭結合,桿子鞭的演練形成一套特有的技法。最基本的動作是正搖和反搖,通過木桿的輕抖搖擺來加大繩鞭的掄甩力度。攻守動作中有劈,掃,掄,砸,掛,纏,抽,絞等各種招式,習練起來左右生風,鞭稍呼嘯而至。讓人眼花繚亂。桿子鞭的最大特點是延長了兵器的防衛距離和攻擊方位。武林中素有「棍掃一大片」,「鞭梢打四面」之說,桿子鞭則棍,鞭合一,集兩者之優長而;聯貫使用,距敵於丈尺之外。尤其是那種前後兼顧,鋪天蓋地的掄甩招式,更能夠闊擴大兵器攻守的覆蓋範圍,並可產生以少打多,以近打遠的奇特效果。桿子鞭亦可近打,近身時常用手握住鏢頭和棍身,以棍法護體格鬥,對抗之間,可以根據對手的位置而拋出鏢頭,快速擊中目標。如此以來,棍,鞭與繩鏢的攻擊特點全都集中到一副「桿子鞭之中,可謂得心應手。

  13.龍頭大鍘刀

  龍頭大鍘刀是氣功長拳門的獨特兵器。氣功長拳門吳氏兄弟受包青天中龍頭鍘的啟發,創造的勉強能稱為器械的產品。大鍘刀形制為龍頭魚尾,但又不失鍘刀型制,全長180—200厘米,把為扁方型握把,握把處長130厘米左右,活動空間較大。龍套化鍘刀內似蛟龍出海,口吐八卦太極圖為陰陽魚,展現出神龍之威,鍘刀尾部為魚尾形,中有一古錢幣圖形,更彰顯出沒啥不能沒錢的道理,龍頭魚尾之形既彰顯出魚化龍的時間久遠,又不失其鉤掛撩砍之功能。隨後,在實用與表演相結合的指導原則下,以八卦刀、雙手劍、苗刀、方天畫戟的套路為基礎,吸取八卦刀的飄逸、雙手劍的巧妙、苗刀的威猛、方天畫戟的霸氣,創編了兩套風格新穎、獨特的龍頭大鍘刀套路。

  十八般兵器,泛指多種武藝,其內容在各個時期有所不同。其名稱,始見於元曲。如《古今雜劇》所收《敬德不服老》中就有「他十八般武藝都學就,六韜書看的來滑熟」的唱詞。《水滸傳》第二回:「哪十八般武藝?矛、錘、弓、弩、銃、鞭、鑭、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扒。」指的均是兵器。明代萬曆年間,謝肇浙在《五雜俎-卷五》:「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黃、十二鑭、十三鎬、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頭、十七錦繩套索、十八白打。」

  自清代以來,十八般武藝又有四種說法:

  (1)指「刀、槍、劍、鏜、棍、叉、耙、鞭、鑭、錘、斧、鉤、鐮、扒、拐、弓箭、籐牌」。

  (2)指刀、槍、劍、鏜、棍、叉、耙、鞭、鑭、錘、斧、鉤、鐮、扒、代、抉、弓矢。

  (3)指「九長九短」。九長為:槍、戟、棍、鉞、叉、鏜、鉤、槊、環;九短為:刀、劍、拐、斧、鞭、鑭、錘、棒、杵。

  (4)指近代戲曲界有人稱之為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鑭、錘、抓、钂、棍、槊、棒、拐、流星錘等十八種兵器。(便於記憶的方法:刀槍劍戟 斧鉞鉤叉 钂棍槊棒 鞭鑭錘抓 拐子流星)

  一、 刀為單面長刃的短兵器,刀的最初形態,與鉞非常接近。其形狀為 短柄,翹首,刀脊無飾,刃部較長。到春秋戰國時期,刀的形狀發生巨大變化,兩漢時,刀逐漸發展為步兵的主戰兵器之一,同時出現了許多不同形式的長柄刀。最早的銅刀脫胎於石刀,形狀很小。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兵器便是銅刀。商朝的青銅刀,刀形較寬,刃端多向上翹,其製作如同石刀。秦漢時期,鋼鐵問世以後,刀的製作工藝得到改善,形制上刀身加長,並且已有專門的戰刀和佩刀之分。佩刀講究式樣別緻,鑲飾美觀;戰刀則注重質地堅韌,作工精良。鋼刀不僅用於戰場上,而且在官場上同樣地位尊貴。漢朝時,自天子至百官無不佩刀。佩刀表示達官貴族的身份等級。東漢時,對天子百官的佩刀形制及裝飾都有極嚴格的明文規定,誰也不准許逾越。這種佩帶用刀,從外形上要求精緻美觀,刀身通體雕錯花紋,刀環鑄成各種形態的鳥獸圖案。隋唐時採用更為先進的「灌鋼法」代替了百煉法,煉出的刀更加堅韌鋒利。唐朝的刀有儀刀、鄣刀、橫刀三種。儀刀是皇朝禁衛軍使用的武器;鄣刀是一般官吏佩帶用刀;橫刀是專門裝備軍隊的戰刀。明朝著名將領戚繼光非常重視腰刀的製作,在其軍事著作《練兵實紀》中對腰刀製作方法有著詳細的研究與記載。清朝,刀的種類更為繁雜,有腰刀、滾背雙刀、脾刀、雙手帶刀、背刀、窩刀、鴛鴦刀、船尾刀、割刀、繚風刀等等。其中被廣泛應用於作戰的是腰刀和雙手帶刀。腰刀上部較直,下部微曲,刃部略窄。刀身長三尺二寸,柄長三寸,重一斤十兩(古時1斤=16兩),一般用於騎兵作戰。雙手帶刀,柄長一尺五寸,可容雙手把握,刀刃長且特別寬大厚重,上部呈平線形。步兵在近身交戰時,一刀砍去,可斷敵首級或四肢。短刀在明清時代仍然是軍隊的主要兵器之一。主要刀法:單刀講求裹胸和劈、砍、刺、撩、抹、攔、截等刀式,而雙刀則講究兩手用力均勻,刀式清楚,步點靈活,上下協調,以顯出「葉裡藏花,雙蝶飛舞」的姿態。目前流行的有朴刀、三尖兩刃、雙環刀、長刀(雙手刀)等。

大刀關勝

  一、 刀為單面長刃的短兵器,刀的最初形態,與鉞非常接近。其形狀為 短柄,翹首,刀脊無飾,刃部較長。到春秋戰國時期,刀的形狀發生巨大變化,兩漢時,刀逐漸發展為步兵的主戰兵器之一,同時出現了許多不同形式的長柄刀。最早的銅刀脫胎於石刀,形狀很小。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兵器便是銅刀。商朝的青銅刀,刀形較寬,刃端多向上翹,其製作如同石刀。秦漢時期,鋼鐵問世以後,刀的製作工藝得到改善,形制上刀身加長,並且已有專門的戰刀和佩刀之分。佩刀講究式樣別緻,鑲飾美觀;戰刀則注重質地堅韌,作工精良。鋼刀不僅用於戰場上,而且在官場上同樣地位尊貴。漢朝時,自天子至百官無不佩刀。佩刀表示達官貴族的身份等級。東漢時,對天子百官的佩刀形制及裝飾都有極嚴格的明文規定,誰也不准許逾越。這種佩帶用刀,從外形上要求精緻美觀,刀身通體雕錯花紋,刀環鑄成各種形態的鳥獸圖案。隋唐時採用更為先進的「灌鋼法」代替了百煉法,煉出的刀更加堅韌鋒利。唐朝的刀有儀刀、鄣刀、橫刀三種。儀刀是皇朝禁衛軍使用的武器;鄣刀是一般官吏佩帶用刀;橫刀是專門裝備軍隊的戰刀。明朝著名將領戚繼光非常重視腰刀的製作,在其軍事著作《練兵實紀》中對腰刀製作方法有著詳細的研究與記載。清朝,刀的種類更為繁雜,有腰刀、滾背雙刀、脾刀、雙手帶刀、背刀、窩刀、鴛鴦刀、船尾刀、割刀、繚風刀等等。其中被廣泛應用於作戰的是腰刀和雙手帶刀。腰刀上部較直,下部微曲,刃部略窄。刀身長三尺二寸,柄長三寸,重一斤十兩(古時1斤=16兩),一般用於騎兵作戰。雙手帶刀,柄長一尺五寸,可容雙手把握,刀刃長且特別寬大厚重,上部呈平線形。步兵在近身交戰時,一刀砍去,可斷敵首級或四肢。短刀在明清時代仍然是軍隊的主要兵器之一。主要刀法:單刀講求裹胸和劈、砍、刺、撩、抹、攔、截等刀式,而雙刀則講究兩手用力均勻,刀式清楚,步點靈活,上下協調,以顯出「葉裡藏花,雙蝶飛舞」的姿態。目前流行的有朴刀、三尖兩刃、雙環刀、長刀(雙手刀)等。

大刀關勝

  二、 槍,中國古代兵器之一,武術長器械。屬於一種長柄的刺擊兵器。由古代兵器矛演變而來。長槍之物,由來最古,車戰時代,將士利用長兵,弓矢之外,惟以矛為最適宜,故矛有丈八之稱,槍之來,實始於此;惜當時雖為戰鬥之具,惟無一定使用之法;兩陣相對,不過借此兵器,遙相擊刺而已。槍和矛一樣,是古代戰場上使用最廣的長形刺兵,漢代長兵器,側重戟、矛。後漢已有載錄,但是刀刃銳長,還未脫離矛頭形式。因為長矛使用不便,晉代開始逐漸流行用槍,當時所用的青銅矛頭,體制也較以前略小,已與後世的鐵槍頭相類了。唐代善槍者甚多,《五代史·王彥章傳》說:「彥章為人饒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鐵槍,騎而馳突,奮疾如飛,而他人莫能舉也,軍中號王鐵槍。宋代以後,矛在基本上就被槍所代替了,宋曾公亮的《武經總要》就列舉了十八種宋代長桿鐵槍,其中有:搗馬突槍、雙鉤槍、環子槍、單勾槍、拐槍、拐突槍、錐槍等。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極善使槍,至今尚有岳家槍法。在以槍為主要裝備的部隊中,最有名的要屬明代的秦良玉統率的白桿兵。白桿兵一律使用白蠟樹(即小葉枔)作柄的長槍,故此的名秦良玉是中國戰史上的第一位女將軍。她率領的白桿兵,在鎮壓楊應龍之亂和抗禦後金(後來的清)以及評定奢崇明之亂和張獻忠之亂中,屢立戰功,被傳為佳話。主要槍法有:扎、刺、撻、抨、纏、圈、攔、拿、撲、點、撥、舞花等。

  三、 劍,古代兵器之一,古之聖品也,至尊至貴,人神鹹崇,屬於「短兵」。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稱。古代的劍是長條形,前端尖,後端安有短柄,兩邊有刃的一種兵器。創始自軒轅黃帝時代,有書云:「帝采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銘之」。春秋戰國,為步戰主要兵器,不斷加長。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全長有 55.7厘米。 漢武帝時,有超過3尺,劍刃由兩度弧曲而伸,成平直,劍鋒的夾角由銳加大。 東漢,逐漸退出了戰爭舞台,為佩帶儀仗或習武強身自衛。 漢代後銅劍漸被鋼鐵劍替代,並趨於定型,即劍身中有脊,兩側有刃,前有劍尖,中有劍首,後有莖,莖端設環處稱鐔,此外尚有劍鞘、劍穗等附屬飾物。隋唐,佩劍盛行,然而戰場上劍卻也是從唐開始沒落的,皆因為劍刺不穿鐵甲,而唐朝卻是盔甲大發展的時代,比如明光凱,魚鱗甲等。所以我國歷史上劍從唐時就逐步退出了戰場,而剩下的更多的確是裝飾功能。劍的各部位包括有:劍身、劍尖、劍鋒、劍末、劍脊、劍刃、劍格、劍柄、劍首、劍鞘和穗。劍的招式是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攪、壓、掛、雲等為主。它的特點是剛柔相濟、吞吐自如,飄灑輕快,矯健優美,正如拳諺所形容的「劍似飛鳳」,由此可知其妙。

勾踐劍

  三、 劍,古代兵器之一,古之聖品也,至尊至貴,人神鹹崇,屬於「短兵」。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稱。古代的劍是長條形,前端尖,後端安有短柄,兩邊有刃的一種兵器。創始自軒轅黃帝時代,有書云:「帝采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銘之」。春秋戰國,為步戰主要兵器,不斷加長。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全長有 55.7厘米。 漢武帝時,有超過3尺,劍刃由兩度弧曲而伸,成平直,劍鋒的夾角由銳加大。 東漢,逐漸退出了戰爭舞台,為佩帶儀仗或習武強身自衛。 漢代後銅劍漸被鋼鐵劍替代,並趨於定型,即劍身中有脊,兩側有刃,前有劍尖,中有劍首,後有莖,莖端設環處稱鐔,此外尚有劍鞘、劍穗等附屬飾物。隋唐,佩劍盛行,然而戰場上劍卻也是從唐開始沒落的,皆因為劍刺不穿鐵甲,而唐朝卻是盔甲大發展的時代,比如明光凱,魚鱗甲等。所以我國歷史上劍從唐時就逐步退出了戰場,而剩下的更多的確是裝飾功能。劍的各部位包括有:劍身、劍尖、劍鋒、劍末、劍脊、劍刃、劍格、劍柄、劍首、劍鞘和穗。劍的招式是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攪、壓、掛、雲等為主。它的特點是剛柔相濟、吞吐自如,飄灑輕快,矯健優美,正如拳諺所形容的「劍似飛鳳」,由此可知其妙。

勾踐劍

  四、 戟是一種既可刺殺也可勾啄具有雙重性能的兵器,能夠明顯提高戰鬥效能。古書中也稱「棘」。是將戈和矛結合在一起,具有勾啄和刺擊雙重功能的格鬥兵器,殺傷力比戈和矛都要強。戟在商代即已出現,西周時也有用於作戰的,但似不普遍。到了春秋時期,戟已成為常用兵器之一。勾割效果較好,戟是重要的車戰兵器。由於戟較戈和矛的殺傷效能為佳,故很快得到推廣應用,到了戰國時期,已基本上取代了戈的地位。戰國末年,冶鐵技術的發展摧生了鋼鐵鑄造的戟,那時,鋼鐵質地較堅韌,鑄成的戟刺尖銳修長。戟的形體也有所改進,戟下側垂直伸出的援,由寬鈍變為窄尖;與援對應的內取消,只造較長的胡來縛柲。由此,戟由「十」字形進化為「卜」字形,故稱「卜字鐵戟」。西漢以後,戟的「援」由平直變為弧曲上翹,進一步增強了前刺的殺傷力。戟在當時是軍隊中的常備兵器。三國時期,戟的種類增多,有長戟、手戟、雙戟等。手戟柄短體輕,可刺可擲,是性能優良的防身自衛兵器。長戟、雙戟則柄長體重,殺傷威力大。晉代,長兵重矛槍,戟已降為儀仗之器,軍士均執槍,而不執戟了,唐代戟已廣用於舞具,至宋代的戟就已很少用於戰場了。戟的主要用法以剁、刺,勾、片、探、掛擄、磕,為主要的招式。

  五、 斧,古代兵器。與戈矛同時,亦為古仗之一。斧的起源很早,原始人類即用利石作為劈器。黃帝時即有斧銊之名,在當時非但用為兵器,抑且用為刑罰之具。斧之溯源甚早,原始人類,即知拾利石為劈器。而最早之銅斧,見於商代,不僅用於武事,而且有的雕刻嵌鏤,極為精美,已為儀仗之用。周代用斧風氣不如商代,到了雙鋒劍出,與刀並用後,斧就更少人使用了,只作為砍迤工具,或為樂舞儀仗及斬殺之器。斧雖不作為主要兵器使用,但各代均有使斧者,尤其生活在北方地區的民族,喜練斧類兵器。在軍事上,步兵斧可以作為反騎兵武器(反甲),還可以非常方便地向上磕開盾,然後向下……但斧相較於刀劍,笨重是其最大缺點(某些方面也是優點),因而不適用於近戰(例如城堡),步兵用單手斧則必須配盾,或裝備副手刀劍。斧的主要用法有:劈、砍、剁、抹、砸、摟、截等,舞動起來顯得粗獷、豪壯,可以顯出劈山開嶺的威武雄姿。

程咬金

  五、 斧,古代兵器。與戈矛同時,亦為古仗之一。斧的起源很早,原始人類即用利石作為劈器。黃帝時即有斧銊之名,在當時非但用為兵器,抑且用為刑罰之具。斧之溯源甚早,原始人類,即知拾利石為劈器。而最早之銅斧,見於商代,不僅用於武事,而且有的雕刻嵌鏤,極為精美,已為儀仗之用。周代用斧風氣不如商代,到了雙鋒劍出,與刀並用後,斧就更少人使用了,只作為砍迤工具,或為樂舞儀仗及斬殺之器。斧雖不作為主要兵器使用,但各代均有使斧者,尤其生活在北方地區的民族,喜練斧類兵器。在軍事上,步兵斧可以作為反騎兵武器(反甲),還可以非常方便地向上磕開盾,然後向下……但斧相較於刀劍,笨重是其最大缺點(某些方面也是優點),因而不適用於近戰(例如城堡),步兵用單手斧則必須配盾,或裝備副手刀劍。斧的主要用法有:劈、砍、剁、抹、砸、摟、截等,舞動起來顯得粗獷、豪壯,可以顯出劈山開嶺的威武雄姿。

程咬金

  六、鉞,古代兵器,武術器械之一。鉞作為一種兵器,由青銅鈹頭、長柄構成,鈹頭尖鋒直刃、扁莖,穿透力很強,很可能是由扁莖短劍發展而來。它出現於春秋時期,在戰國時期大量使用。至於斧鉞,由於其殺傷力不如戈矛,在春秋時期實戰中的地位已大大降低,已多用於儀仗、裝飾之需,以作為軍權的象徵。在古代鉞是斧的一種,但比斧大,經過多代演變,現在卻變成一種小巧兵器,有刃有鉤,雙手可各持一個,如子午鉞。

  七、 鉤,中國古代兵器名,似劍而曲,由戈演變而成,春秋時期,鉤與戈、戟並用之,武術中所用的鉤有單、雙鉤之分。技法有鉤、縷、掏、帶、托、壓、挑、刨、掛、架等。演練時起伏吞吐如浪式。鉤有單鉤、雙鉤、鹿角鉤以及撓鉤等,是一種多刃的兵器。因鉤的形式不同而得名,有鷹嘴鉤,其鉤尖如扁擔頭;有鹿角鉤,其鉤身有叉,形如鹿角;撓鉤長桿桿端有兩鉤向下彎曲。

離別鉤

  八、 叉,中國古代兵器,頂端有兩股叉的為牛角叉,頂端有三股叉的為三頭叉,又名三角叉。在遠古時代,為捕魚狩獵的生產工具,後演變為一種兵器。叉的由來比其他兵器較晚,宋元以前,未見於用諸戰陣,一說初始於南蠻,一說初始於獵戶,現已無從考證。叉的主要擊法有轉、滾、搗、搓、刺、截、攔、橫、拍等。

離別鉤

  八、 叉,中國古代兵器,頂端有兩股叉的為牛角叉,頂端有三股叉的為三頭叉,又名三角叉。在遠古時代,為捕魚狩獵的生產工具,後演變為一種兵器。叉的由來比其他兵器較晚,宋元以前,未見於用諸戰陣,一說初始於南蠻,一說初始於獵戶,現已無從考證。叉的主要擊法有轉、滾、搗、搓、刺、截、攔、橫、拍等。

  九、鞭,中國古代兵器,屬短兵器械的一種。鞭起源較早,至春秋戰國時期已很盛行。鞭有軟硬之分。硬鞭多為銅製或鐵製,軟鞭多為皮革編製而成。常人所稱之鞭,多指硬鞭。七節鞭、九節鞭、十三節鞭謂之軟鞭。鞭適用於馬戰與步戰。硬鞭一般用於馬戰,持鞭之將多持雙鞭。鋼鞭沉重而無刃,以力傷人。故持鞭者均需大力勇。常用的鞭法有劈、掃、扎、抽、劃、架、拉、截、摔、刺、撩等。軟鞭由鏢頭、握把、若干鐵製 鞭節和圓環相連而成。軟鞭在晉代即已出現,被認為是猛烈暗器,不易抵禦,有7節、9節、13節之分,習稱九節鞭。攜帶方便,使用可長可短,軟硬兼施。其技法主要有纏、掄、掃、掛、拋、舞花及地趟鞭等。

  十、鑭,中國古代兵器,長而無刃,有四稜,上端略小,下端有柄,亦作「簡」。 考鑭之由來,與劍為同時,在秦漢之後則盛行,鞭與鑭歷代視之為雜兵,因為在短兵器中不及刀、劍用之廣,除雙鞭雙鑭外,多配於其他兵器作戰,尤其和長兵為伍來使用。鑭由鑭把和鑭身組成。銅把有圓柱形和劍把形二種。鑭身為正方四稜形,鑭粗約二寸,其後粗,愈向其端愈細,逐步呈方錐形。鑭把與鑭身連接處有鋼護手。鑭身有稜而無刃,稜角突出,每距六、七寸有節。鑭身頂端尖利可作刺擊之用。鑭把末端有吞口,如鑽形。吞口上系一環環扣上絲絃或牛筋可懸於手腕。鑭多雙鑭而用。其主要擊法有擊、梟、刺、點、攔、格、劈、架、截、吹、掃、撩、蓋、滾、壓等。

  十一、錘,古代兵器。錘大體有長柄錘、短柄錘、鏈子錘等。也有分為硬錘、軟錘的。長柄錘多單用,短柄錘多雙使。由於錘的特點各一,使用方法也大不一樣。短柄錘多沉重,使用時硬砸實架,其用法有涮、拽、掛、砸、架、雲、蓋等。軟錘多走悠勢,講究巧勁。

李元霸

  十一、錘,古代兵器。錘大體有長柄錘、短柄錘、鏈子錘等。也有分為硬錘、軟錘的。長柄錘多單用,短柄錘多雙使。由於錘的特點各一,使用方法也大不一樣。短柄錘多沉重,使用時硬砸實架,其用法有涮、拽、掛、砸、架、雲、蓋等。軟錘多走悠勢,講究巧勁。

李元霸

  十二、抓,中國古代兵器,又稱撾,在民間流傳較廣。抓頭形似爪,縛以長繩或木柄。抓分長械及軟械兩種。長械有「金龍抓」,桿長約2米,桿端有抓形如人手,中指伸直,四指屈撓。軟械叫雙飛撾,系暗器的一種,用金屬打造,像鷹爪,縛以長繩,用於擊人馬,脫手擲去,著身後收回,使其不能脫走。近代這一器械演練者已很少。

  十三、 鏜,中國古代兵器,始於明代,是由槍發展而來的。鏜一般頭的兩邊形似馬叉,中間似劍狀。它上有利刃,稱正鋒,長1尺半,尖銳如槍,橫有彎股刃,兩鋒中有脊。鋒與橫刃互鑲,並嵌於七、八尺長的柄上,柄下端有長約半尺的梭狀鐵鑽。鏜的形狀較多,主要有:月牙鏜、四節鏜、五齒鏜、三節鏜、雁尾鏜、雁翅鏜、雁嘴鏜、鳳翅鎦金鏜、鋸翅鏜、金牛鏜、燕子鏜、鳳翅鏜、夜戰鏜、牛頭鏜、燕子鏜、雷震鏜等。鏜長而重,多為力大身高者使用。使用時多是兩手交換,有時左把在前,有時右把在前。它的基本技法有:捕、折、翻、撩、勾、捅、撈、咬、撥等。鏜在清代應用甚廣,爾後,逐漸減少。

宇文成都用的鳳翅鎦金鏜

  十四、棍,中國古代兵器,棍有木製和金屬製兩種。木製的棍有齊眉棍、三節棍、二節棍等。金屬製的棍有鐵頭棍、渾鐵棍、渾銅棍等。還有鐵製的帶齒帶鉤棍,如爪子棍、狼牙棒、鉤棒等。棍是原始人類最普遍使用的兵械之一。各朝各代無論是軍中武術還是民間武藝,都對棍尤為重視。棍作為現代武術競賽項目之一。多用白蠟桿制。根據《武術競賽規則》規定棍長不得低於本人身高。故有"棒齊胸、棍齊眉"之說。棍的部位可以分為棍身、棍根、棍梢三部分。棍頭是棍桿較細的一端的頂部。棍根是棍桿較粗一端的底部,棍梢是棍桿中細的一頭。棍術的技擊特點是勇猛、快速、多變。其流派很多,僅明代就有少林棍、張家棍等十幾種著名棍術。

少林棍法

宇文成都用的鳳翅鎦金鏜

  十四、棍,中國古代兵器,棍有木製和金屬製兩種。木製的棍有齊眉棍、三節棍、二節棍等。金屬製的棍有鐵頭棍、渾鐵棍、渾銅棍等。還有鐵製的帶齒帶鉤棍,如爪子棍、狼牙棒、鉤棒等。棍是原始人類最普遍使用的兵械之一。各朝各代無論是軍中武術還是民間武藝,都對棍尤為重視。棍作為現代武術競賽項目之一。多用白蠟桿制。根據《武術競賽規則》規定棍長不得低於本人身高。故有"棒齊胸、棍齊眉"之說。棍的部位可以分為棍身、棍根、棍梢三部分。棍頭是棍桿較細的一端的頂部。棍根是棍桿較粗一端的底部,棍梢是棍桿中細的一頭。棍術的技擊特點是勇猛、快速、多變。其流派很多,僅明代就有少林棍、張家棍等十幾種著名棍術。

少林棍法

  十五、 棒,中國古代兵器,同屬棍種。棒長約五尺,以堅韌白蠟木製之。棒身兩端粗細不一,一端粗可盈把,此端是握手處。往上愈細,頂端粗為八寸。棒的種類較多,僅《武經》記載即有鉤棒、抓子棒、狼牙棒、杵棒、桿棒、大棒、夾鏈棒七種。丈二棒 其長度為一丈二尺,粗可盈把。棍術的特點是活動範圍大,攻防意識強。主要用法有:出、歸、起、落、吞、吐、沉、浮等。要求勢勢相連,一氣呵成。

  十六、 槊,中國古代兵器,是十八般兵器中的重型兵器之一,多用於馬上作戰。槊的各類很多,結構複雜,較為笨重,多為力大之人使用。槊是由矛和棒演變而來的,。《正字通》一書中云:「矛長丈八謂之槊」,所以古代也把丈蛇矛稱為「鐵槊」。古代的槊,柄用堅木製,長約2米,粗約一把,柄端裝有一長圓形錘,上面密排鐵釘或鐵齒六至八行,柄尾裝有三稜鐵鑽。因其形狀與狼牙相似,故也稱「狼牙槊」。《武備志》載:「棒首施銳刃,下作倒雙鉤,謂之鉤棒;無刃而鉤者亦用鐵爪植釘於上如狼牙者,曰狼牙棒;本末均大者為杵,長細而堅重者為桿,亦有施刃鐏者,大抵皆棒之一種。」 槊一般由硬木製成,分槊柄和槊頭兩部分。槊柄一般長六尺。槊頭呈圓錘狀,有的頭上裝有鐵釘若干。有的槊柄尾端裝有鐏。其主要技法有劈、蓋、截、攔、撩、沖、帶、挑等。

秦明狼牙棒

  十七、 拐,俗稱"拐子",由民間老人之枴杖而演變成的一種武術器械。由鐵製或木製。按其形式可分為長拐和短拐兩類。長拐一般長四尺。拐柄為圓柱形。在其柄端垂直處,有一突出之橫拐。使用時可雙手持柄,也可一手持柄一手持拐。端拐多為丁字形,長不足三尺。短拐可雙拐同使,也可以與刀劍之類兵器同使。

  十八、 流星,即流星錘,是一種將金屬錘頭繫於長繩一端或兩端製成的軟兵器,亦屬索系暗器類。僅系一錘者,繩長約五米,稱"單流星";系兩個錘者,繩長為四尺半,稱"雙流星"。其錘有瓜形、多稜形、渾圓形等,大小如鴨卵。錘身末端有象鼻眼,用於串連環。現代武術運動中演練雙流星,主要握持繩索中段,進行立舞花、提撩花、單手花、胸背花、纏腰繞脖、拋接等花法練習,其花法同棍花和大刀花。流星錘,由錘身、軟索、把手三部分組成。錘的重量大小,根據使錘者量力而定。錘頭末端有象鼻孔,以貫鐵環,下以繩索扣環,軟索有以蠶絲夾頭髮混合編製,也有紗線編製而成。軟索粗如手指,長一丈五尺至二丈。把手以堅竹製成,縛於軟索末端。把手長三四寸,粗盈把。把手為初學者所用。技成後可將把手棄去。流星錘平時將索成四折,或藏於袖中,用時即可一抽而出。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