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三國演義》有第一百二十一回? | 陽光歷史

 

A-A+

[多圖]《三國演義》有第一百二十一回?

2014年08月21日 考古發現-長篇 暫無評論 閱讀 272 次

一.
 
  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之一,廣為人知。

  由於這部小說的影響,三國時期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老百姓津津樂道的一個時期,劉備,關羽,張飛,曹操,諸葛亮,周瑜等也成為最受歡迎的英雄人物。也由於這部小說的影響,日本在過去幾十年推出了不下兩位數的三國題材遊戲。還是由於這小說的影響,在如今千奇百怪的網絡穿越小說中,穿越到三國去的主題始終最為繁茂。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三國演義》版本,總計120回。從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破黃巾英雄首立功」開始,到第一百二十回「薦杜預老將獻新謀,降孫皓三分歸一統」為止,記敘了從公元184年黃巾起義,到公元280年西晉滅吳這一段時期分分合合的故事。
 

  所以,如果我問,你看過《三國》第121回沒有,估計很多人要瞪眼了: 121回?你說續集吧?當然不是了。以前的三國演義,還真有第121回。
 

二.
 
  其實,現在我們大多數人看到的《三國演義》,並不是羅貫中的原汁原味。

  因為《三國演義》自從被羅貫中寫出來之後,深受歡迎,在民間廣為流傳,有人刻印販賣,甚至有人抄寫閱讀。在這種流傳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字句上的變化。甚至有的文化人,覺得原著那一段不好,提筆給改動一二,也不是什麼怪事。反正那會又沒有智慧財產權保護法。



羅貫中

  最原始的羅貫中《三國》啥樣子?我沒有見過,也說不上來。不過,現在還留著有明朝嘉靖年間的三國刻本,簡稱為「嘉靖本」。這個《嘉靖本》,就是比較接近羅貫中原著的。《嘉靖本》的全稱叫《三國誌通俗演義》,共有240回。

  到了清朝時候,出了一位文人,叫做毛宗崗。這毛宗崗很有才氣,但是家裡很窮。他的爸爸毛綸一生貧寒,中年以後還雙目失明,那叫一個慘。不過,窮書生也有窮開心的法子。毛綸平生最喜歡看《三國》,年輕時閱讀過很多遍,幾乎滾瓜爛熟。眼睛瞎了,不能讀書寫字,他就躺在床上,開始評論《三國》中的人物、故事。他口述,由他兒子毛宗崗筆錄。
受父親的影響,毛宗崗也喜歡《三國》。他也對《三國》進行了很多點評。父子倆的評論合起來,就是常說的《毛評三國》或《毛批三國》。
毛宗崗是個很有想法的文人。他覺得現在市面上流行的《三國》小說文字過於粗糙,而且有些地方不合他的心意。比如曹操,他覺得是個大壞蛋,而小說裡面對他的正面描寫太多。這麼著,毛宗崗就決定自己來改一個版本的《三國》。



  說幹就幹。小毛對《三國》的內容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改,有的地方刪除,有的地方增添,還有的地方乾脆重寫。他又把原先的240回,每兩回合併成一回,得到 120回的版本。當然,這個新版本,每一回的長度都是原先一回的兩倍左右。書的全稱,也由《三國誌通俗演義》簡化為《三國誌演義》。

  毛宗崗的新版本《三國》出來後,他不說是自己修改的,而說這是他從故紙堆裡面翻出來的「古本」,也就是正宗原汁原味的版本。由於打著這個旗號,再加上毛宗崗文筆不錯,改編後的版本確實有煥然一新的感覺,所以人們大都去購買他這個版本。經過一段時間,毛宗崗改編的這120回本的《三國誌演義》,反而取代原先的240回本,成為了《三國》的主流。四.
 
  除了語言風格之外,在人物的塑造和故事情節上,二者也有很大區別。羅貫中的《三國誌通俗演義》,因為脫胎於宋元時期三國題材的說書、評話,其情節有時會比較誇張,而人物塑造則更加多樣化,多面化。最典型的如曹操,在《羅本》中出場是這麼一段:

  為首閃出一個好英雄,身長七尺,細眼長髯;膽量過人,機謀出眾。笑齊桓、晉文無匡服之才,論趙高、王莽少縱橫之策。用兵彷彿孫、吳,胸內熟諳韜略。官拜騎都尉,沛國譙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乃漢相曹參二十四代孫。

  顯然,雖然整部書把曹操作為「奸雄」來塑造,但這裡也毫不諱言曹操是個「好英雄」,毫不吝惜地給予褒揚之詞。

  而毛宗崗則認為,既然曹操是大壞蛋,就不該給這麼多好話。於是在《毛本》裡面,曹操的出場給砍成這麼一段:

  為首閃出一將:身長七尺,細眼長髯;官拜騎都尉;沛國譙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

  那曹操要活到現在,估計該叫嚷「這廝敢砍我的讚美詞,把他拖出去砍了!」



曹操:姓毛的,你比我還狠啊!這麼長一段好話,你居然敢砍得一點不剩!
  毛宗崗就是這樣對原著進行「意識形態」上的整頓。他認為曹操是壞人,所以必須控制對曹操的讚美;同樣,對於關羽和諸葛亮這樣的「正面人物」,則要予以維護。《羅本》中明文交待,關羽之所以能一刀砍顏良,是因為顏良誤以為關羽來投降的,毫不防備。毛宗崗認為這有損武聖威嚴,於是把這段含糊過去了。《羅本》中,有諸葛亮在上方谷燒司馬懿時,企圖把魏延一起燒死的情節,毛宗崗認為這顯得諸葛亮太狠毒,也給刪去。

  從《羅本》來看,原作者羅貫中,對於曹操和劉備是同樣尊崇的。但經過毛宗崗這樣一番砍削,新書中「尊劉貶曹」的調子才正式確立起來。
 

五.
 
  毛宗崗在刪改過程中,也糾正了羅貫中原文的一些BUG。比如演義中著名的BUG關羽過五關,不但整個路線顛三倒四,而且羅貫中在原著還把第三關給錯寫成了 「沂水關」。這可是山東的地方啊!多虧毛宗崗給他糾正為「汜水關」,雖然整體路線還是很傻很天真,但至少途經的都是河南的地名了。

  此外,關羽的爵位「漢壽亭侯」,意思是「漢壽」這個地方的「亭侯」。而羅貫中自作聰明,以為「壽亭」是地名,而「漢」是指漢朝,於是借題發揮,整出一顯擺關羽忠肝義膽的段子。這貽笑大方的添油加醋,也被毛宗崗給無情的斃掉了。

  整體比較的話,《羅本》語言更通俗,《毛本》語言更為精煉;《羅本》的趣味性更強,《毛本》的情節更為嚴謹。羅貫中原著,大約是山野民眾觀看英雄爭霸,看熱鬧,看故事,未必說一定支持誰反對誰;毛宗崗的刪改本,則是大揚著褒善貶惡的政治旗幟,歌頌與揭批並舉,體現了強烈的愛憎。



當年那一套著名的連環畫《三國演義》,主要也是根據《毛本》繪製的。右圖為《三國誌通俗演義》嘉靖本即《羅本》。

  其實兩個版本各有所長,並不存在截然的優劣之分。不過因為長期以來《毛本》佔據主流,絕大多數人都只看過《毛本》,因此初看到《羅本》的讀者,往往不禁大呼新鮮過癮;又加上得知這《羅本》其實更接近羅貫中原著,於是頓時崇拜得五體投地,掀起了一股《羅本》熱。

  具體到網路上對三國演義的討論中,往往就可以看見一些看了《羅本》的 人,去鄙視那些只看了毛本的人:你們懂不懂啊,真正的三國演義是這樣的……

  回到標題,那麼《三國演義》第121回,到底是什麼呢?
翻開《羅本》的第121回:《趙雲截江奪幼主》。與這部分內容對應的,是《毛本》第六十一回《趙雲截江奪阿斗,孫權遺書退老瞞》的前半截。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