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康熙 揭秘歷史上真實的康熙功績細數
歷史上的康熙:康熙,原名愛新覺羅·玄燁,生卒於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出生於北京紫禁城,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他是中國歷史上登基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開創了康乾盛世的局面,並且收復了台灣和抵制了沙俄侵略。接下來就由小編來揭秘下歷史上的康熙。
「愛新覺羅·玄燁康熙大帝」。如果說他是中華帝國眾多皇帝中最出色的皇帝之一,一點也不為過。他在位時期,智擒鰲拜,剿撤三藩,南收台灣,北拒沙俄,訂《尼布楚條約》,西征蒙古,興修水利,治理黃河,鼓勵墾荒,薄賦輕稅,愛民如子。
康熙大帝勤於政事,雄才大略,好學敏求,崇尚節約。在位61年,由於他的文治武功,中國的多民族統一的局面得到鞏固發展,出現「康乾盛世」的繁榮,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中的一個黃金時代,是一位英明的好皇帝。
康熙被稱為「最博學的皇帝」,他博覽群書,學識淵博,不僅諳熟儒家典籍,而且通曉音律、自然、天文、歷算、地理。即使按現在的標準,他也稱得上是個奇才。皇帝讀書,主要讀經學、史學、文學和藝術等。但是,康熙帝還對算學、天文、地理、光學、醫學、解剖學等自然科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他身邊聚集了一批中外科學家,特別是一些耶穌會傳教士。順治二年(1645年),日耳曼人湯若望向清廷進呈曆法,被定名為《時憲歷》,頒布使用。湯若望作了掌管天文與曆法機構的欽天監監正。到康熙帝時,在清朝耶穌會傳教士的國籍,有義大利、法蘭西、日耳曼、奧地利、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比利時、瑞士、墨西哥等。康熙是一位開明的皇帝,他對有科學知識的耶穌會傳教士,一概給予信任、使用與尊重,並向他們學習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
康熙帝很喜歡數學。耶穌會傳教士法蘭西人白晉、張誠,葡萄牙人徐日昇等,每日(或隔日)在紫禁城養心殿,用滿語向康熙帝講解幾何學、代數學和三角學。當康熙帝到瀛台或到暢春園時,他們也隨同前往。講完之後,康熙帝背誦定理,並作習題。康熙帝重視天文學。他命耶穌會傳教士比利時人南懷仁為欽天監監正,讓南懷仁將觀象台舊儀器加以改造。他親自觀測日食,南巡至南京,登觀象台,觀察星象。他主持編著了《數理精蘊》、《律呂正義》等書,前者介紹了傳人中國的西方數學,後者記述了傳人中國的五線譜,對後來天文學、數學與音樂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康熙帝喜歡親自做科學實驗。他為了觀察風向,在宮廷院落中設立小旗,用來查看風向、風速,還在一些地方設點測風,又命各省作晴雨風雪奏報。從中得出「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雨」的結論;他對人體解剖學有極大興趣,還親自解剖冬眠熊。他在58歲那年,巡視永定河,親置儀器,定方向,釘樁木,作測量記錄。康熙帝親自主持,歷時30年,在各地實測的基礎上,用近代方法繪製了《皇輿全覽圖》,即全國分省地圖。康熙還關注西方科學技術的發展。在這方面和他並列的只有同時代的俄國沙皇彼得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