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從一個刊物上看到一篇關於保護故宮的文章,文中轉述了一個傳聞,說「毛主席和彭真同志的意見是拆除故宮去修馬路」。文章還說,為了保護故宮,陸定一「60年代初挺身直諫,敢於『冒犯』毛主席和彭真的意見和看法,是冒了很大的政治風險的」。
在北京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如何體現古都的風貌,如何滿足人們工作、生活的需要,如何在搞城市現代化的同時,盡可能科學地保留歷史的遺存,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
1918年斯大林專列南下徵糧的鐵腕手段
1918年的春夏之交,蘇維埃俄國面臨雙重的威脅:軍事上的和經濟上的。為了解決這雙重的威脅,列寧派出托洛茨基去東線、組建紅軍、拯救那裡的危局。與此同時,列寧派出斯大林去南方,到被認為有大量糧食的北高加索去徵集糧食。沒有軍隊,蘇維埃政權不能立足,而沒有糧食,即使有軍隊,也不能支撐下去。托洛茨基和斯大林都肩負著拯救蘇維埃政權的重擔,都寄托著列寧的莫大的期望。
列寧為托洛茨基和斯大林各...
歷史的真相:燕雲十六州是宋弱的根本原因嗎?
宋朝之亡,可嗟可歎,後人常云「崖山之後無中國」來表達歎息之意。 然北宋之弱,在整個中國王朝中也是屈指可數的,究其原因,燕雲十六州的丟失頻頻被提出,沒有燕雲之地,使得大宋失去養馬地,無法建立騎兵與北方抗衡。其實歷史上宋朝取得過燕雲十六州的絕大多數,明朝更是天子戍邊,不過燕雲十六州並不是中原王朝強弱的保障。宋朝之亡,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愚蠢。北宋由於趙匡胤黃袍加身得天下,所以...
清末日本19歲間諜籐島武彥魂斷西湖
1888年盛夏,漢水之上發生了一宗搶劫案。
被劫的人是個年輕書商,自稱來自福建,船中滿是書籍和雜貨。這位書商看到劫匪卻不慌亂,從容對答。他對劫匪的頭目趙某道:「觀公狀貌,當系一方豪傑,何以不掠富豪,而劫餘小商人耶?余殊為可惜。」
趙某見這位少年書商臨危不懼,甚覺驚奇,便將其釋放。而這位少年書商居然掏出一支手槍相贈。這份大禮令趙某喜出望外,發誓將傳令沿途盜伙,對該書商一律不得為難,...
揭秘:當年唐山大地震的震源尋找過程
位於北京三里河中國科學院院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地震局所在的辦公樓,7月28日凌晨3時42分,和全北京所有的建築物一樣,發生了猛烈的搖撼。辦公桌上的茶杯落在地,摔得粉碎;窗戶的碎玻璃也如冰雹飛落,「嘩啦啦」響聲一片。樓道裡迴盪著「嗡嗡」的人的聲響。地震之魔在襲擊這個世界的同時,也沒有忘記小小地捉弄一下它的老對手。
局長劉英勇被驚醒了。他家廚房的瓦斯爐被震翻在地。慌亂中,他披了件外衣...
李恪的悲劇人生:唐太宗立李恪為太子的殘酷真相
《資治通鑒》:(貞觀十七年十一月)敕選良家女以實東宮;癸巳(十七日),太子遣左庶子於志寧辭之。.....上疑太子仁弱,密謂長孫無忌曰:「.......吳王恪英果類我,我欲立之,何如?」.....上乃止。十二月,壬子(初六),上謂吳王恪曰:「父子雖至親,及其有罪,則天下之法不可私也。漢已立昭帝,燕王旦不服,陰圖不軌,霍光折簡誅之。為人臣子,不要不戒!」 《冊府元龜》◎帝王部·誡勵:(貞觀十七年)十二...
從隱瞞到同步:關於地震的真相播報
汶川地震中及時的信息披露,會成為一個政府信息公開的典範嗎
「當13日早晨,我看到地震死亡人數已經超過8000人時,就覺得應該馬上去銀行捐款和獻血,一分鐘都不能耽擱。」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的李黎說。隨即,她把自己的MSN簽名改成了這句話,並呼籲所有人應該立即行動起來。
單在一場災難中強調數字的驚人,也許顯得冰冷,但是如果這個數字是即時的,則能激發出更多人的行動和奉獻。13日下午,成都市的血庫...
[圖文]1976年唐山大地震倖存者口述實錄
唐山大地震
命懸一線,我緊緊扼住死神的咽喉
汶川巨震,舉國掛牽。我們翻檢出有關唐山大地震的記錄,回顧唐山倖存者的經驗,回顧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教訓,也許不無裨益。我們必須正視,唐山大悲劇不僅是地震直接造成的,更多的是人類本身的恐懼、茫然、無措,以及不能恰當有效的自救和互救造成的。本書作者也是唐山人,他含淚提醒:第五次地震活躍期已經來臨,唐山已經遺憾了一次,人類不應該遺憾...
解密司馬懿一生無法戰勝宿敵諸葛亮的難言之隱
司馬懿好像一開始就沒想過能戰勝諸葛亮,一味退讓,永遠是防守,如果諸葛亮在多活二十年,相信司馬懿也是這樣應對。然而司馬懿真的不是諸葛亮的對手嗎?司馬懿的戰術作風真的是被動防守嗎?
司馬懿是魏國後期卓越的軍事家,其精明老練,堪稱三國第一。
歷史上認為司馬懿是諸葛亮的剋星。因為諸葛亮北伐最害怕的就是司馬懿,採用離間計使司馬懿失去兵權的那次北伐,是最成功的一次。其後,諸葛亮和司馬懿...
「天津教案」的隱喻:民眾首先被犧牲
政府是由各級官員組成的。1870年「天津教案」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教案」之一,在「天津教案」的辦理過程中,清政府的基層官員、高級官員、以慈禧為代表的朝廷,以及官場內的洋務派和頑固派都參與其間,不論他們彼此間有多少不同和矛盾,但這種互相作用的合力,形成了「天津教案」的「政府處理」。「中興名臣」曾國藩,因代表清政府對「天津教案」的處理而物議沸騰,一時間成為千夫所指的罪人,他自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