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的梁山泊究竟是桃花源還是烏托邦? | 陽光歷史

 

A-A+

《水滸傳》中的梁山泊究竟是桃花源還是烏托邦?

2016年12月12日 歷史解密 暫無評論 閱讀 195 次

  導讀:歷史上的確有宋江其人,但《水滸傳》裡一百零八將,實有者寡,虛構者眾,即便是像宋江這般實有其人的,也已經和其本來面目相去甚遠,根本就不能把兩者混為一談。歷史上的宋江,儘管動靜鬧得不是很大,總是可以把他歸為農民起義一類,但《水滸傳》的作者,他還是在寫一次農民起義嗎?恐怕事情遠非這般簡單。一般的農民起義,開始並沒有明確的宗旨,大多只是混到哪兒算哪兒,更沒有根據地。像梁山泊這樣,經過三代行事不同的首領,長期佔據著一個地方直到招安,更是絕無僅有。宋江成為梁山泊首領,馬上打出了替天行道的大旗,聚義廳也改成了忠義堂,上梁山聚義的目的也是非常明確,尋求朝廷招安,然後為國家出力,在此基礎上,一刀一槍,博得個「青史留名」、「封妻蔭子」。像這種有旗號、有宗旨、有目的的農民起義,歷史上更是找不到幾個。那麼,作者把梁山泊看作是什麼呢?說白了,就是把梁山當成一個理想的王國來寫。

  本來,梁山一百零八將是不應該出世的,他們是被關在「伏魔大殿」裡的「魔君」,只是因為統治者的昏暗、固執和自以為是才把他們放了出來。這就是說,梁山好漢實則是統治者自己放出來的魔。當然了,他們雖然是魔王,但由於朝廷奸臣當道,阻塞聖聰,他們才「顯忠良」,出來「替天行道」。假如說天下還能夠和「至聖至明」的皇帝想像的那樣,或者是和產生他們那個時代(大唐)那樣政治清明,他們也不會聚集在一起「播亂」。正是因為這天下除了「聖上」就再也沒有一個好人,所以,世上唯有的一百零八個「好漢」才要出來維護這聖上。怎樣幫助聖上實現天下清明?因為他們走不到聖上身邊,所以只能是先建立一個樣板,讓皇帝知道這兒有一群「素懷忠義」的人,有一塊「不施暴虐」的土地,然後讓皇帝招安這些人,再派他們去「攘外安內」,實現整個天下清明。

  就具體事例來說,王倫時代,就可看出這是一個王國的初建。吳用要說服三阮入伙打劫生辰綱,借口買大魚找到了他們。因為梁山上有了王倫這伙兒強人,他們已經有一年多不能夠去哪兒打大魚。這三兄弟口裡發著牢騷,心裡卻是「學的他們過一日也好」。後來晁蓋打劫生辰綱事發,不得已上了梁山,王倫卻不收留他們。林衝起來指責王倫,王倫喝道:「你看這畜生!……卻不是反失上下。」「上下」這個詞非常耐人尋味,上下級可以說成是「上下」,皇上和大臣也可以說成是「上下」,因為皇帝就是被人稱作是「聖上」或者是「今上」的。如果說,我們不能就此認為這個「上」就是「今上」的那個「上」,但也不能否認王倫會有這種意識。陳達、李忠、魯智深都做過山寨老大,他們為什麼沒有說過自己是「上」?因為他們那時候是綠林好漢,相互之間都只是兄弟。

  晁蓋上梁山之前就帶著一個「天王」的名號,上了梁山,林沖不但把第一把交椅讓給了他,還把吳用推上了第二位,請他做「軍師」。和梁山並列的有很多山頭,為什麼其他山頭沒有「軍師」?一夥打家劫舍的強盜,弄一個軍師出來,不是一個王國又是什麼?只不過,這個王國只是一個皇帝治下之國,它絕對不是一個大一統的帝國。正因為如此,李逵說讓晁蓋當大皇帝、宋江做小皇帝、吳用做丞相、公孫勝做國師,以上四個人沒有制止,而是戴宗要割了他的頭!究其原因,是李逵這種粗人都看出了這個王國的雛形,別人還能看不出嗎?只不過,這個王國不是帝國,他們不能當皇帝,他們最終要接受招安。這個王國只能在理想中存在,不能宣示於人,當他們還沒有充分展現自己的「忠義」的時候,皇帝也不會容許他們存在。更有,這個王國現在還是晁蓋當家,還不是理想中的王國,理想中的王國是宋江為王。

  就具體事例來說,王倫時代,就可看出這是一個王國的初建。吳用要說服三阮入伙打劫生辰綱,借口買大魚找到了他們。因為梁山上有了王倫這伙兒強人,他們已經有一年多不能夠去哪兒打大魚。這三兄弟口裡發著牢騷,心裡卻是「學的他們過一日也好」。後來晁蓋打劫生辰綱事發,不得已上了梁山,王倫卻不收留他們。林衝起來指責王倫,王倫喝道:「你看這畜生!……卻不是反失上下。」「上下」這個詞非常耐人尋味,上下級可以說成是「上下」,皇上和大臣也可以說成是「上下」,因為皇帝就是被人稱作是「聖上」或者是「今上」的。如果說,我們不能就此認為這個「上」就是「今上」的那個「上」,但也不能否認王倫會有這種意識。陳達、李忠、魯智深都做過山寨老大,他們為什麼沒有說過自己是「上」?因為他們那時候是綠林好漢,相互之間都只是兄弟。

  晁蓋上梁山之前就帶著一個「天王」的名號,上了梁山,林沖不但把第一把交椅讓給了他,還把吳用推上了第二位,請他做「軍師」。和梁山並列的有很多山頭,為什麼其他山頭沒有「軍師」?一夥打家劫舍的強盜,弄一個軍師出來,不是一個王國又是什麼?只不過,這個王國只是一個皇帝治下之國,它絕對不是一個大一統的帝國。正因為如此,李逵說讓晁蓋當大皇帝、宋江做小皇帝、吳用做丞相、公孫勝做國師,以上四個人沒有制止,而是戴宗要割了他的頭!究其原因,是李逵這種粗人都看出了這個王國的雛形,別人還能看不出嗎?只不過,這個王國不是帝國,他們不能當皇帝,他們最終要接受招安。這個王國只能在理想中存在,不能宣示於人,當他們還沒有充分展現自己的「忠義」的時候,皇帝也不會容許他們存在。更有,這個王國現在還是晁蓋當家,還不是理想中的王國,理想中的王國是宋江為王。

  宋江當上梁山首領以後,馬上打出了「替天行道」的旗號,將聚義廳改為忠義堂,從此這招安也可以堂而皇之地議論了。這種有行動綱領、有公開旗號和有地盤有目標的軍事集團,絕對不是農民起義和綠林好漢可比。一百零八人集齊後,宋江是怎樣安排人和事的呢?他在忠義堂後建立了雁台和大廳,設立了三關,同時設立了四房,這讓人感覺這兒就是一座王宮。再向外,設立了六關八寨,加上山上的三關,這九關八寨,也會讓人聯想到京城九門。更顯眼的是,宋江設立了三軍!雖然他的這個馬軍、步軍和水軍有別於古代的左、中、右三軍,但那個昭示意義非常明瞭。

  還有人事方面,宋江設立了五虎將、八虎騎,有幾個農民起義者剛起事會這樣設立官職?或者說,這個是因為梁山上武藝高強的人太多,不得不這樣設立。其實,仔細看一下這八虎騎,並不是每一個都那麼名副其實,有一些完全可以不用讓他們進來濫竽充數。比如說朱仝,雖然他是個「馬軍都頭」,但他只是個維持社會治安的,領兵列陣並沒有什麼經驗。史進,不過是一個富二代,穆弘,不過是一個土霸王,這些人都有些湊數目的嫌疑。所以要這樣安排,完全是因為王國的規模需要。另有四方酒店,除了打探消息,還有一個任務是「邀接來賓」,這也會讓人想到諸侯國接待使者的館舍。還有,梁山上有專門的行刑劊子職務,有專造兵符印信的官員!一群綠林好漢,殺人要什麼行刑劊子手?帶人搶劫要什麼兵符印信?這完全是一種國家建制。

  宋江為了糧食要攻打東平府,派了郁保四、王定六兩人下書,太守程萬里問董平該怎麼辦?董平要斬了這兩個人,程太守說:「不可。自古『兩國相戰,不斬來使。』於禮不當。」程萬里是文職州官,不會連一個國家和山頭的概念也搞不清吧!董平沒有反對程太守的理論,只是把兩人「打得皮開肉綻,推出城去」。在這裡,宋江下的是戰書,已經不再是一個綠林山大王的做派,程太守講的是「兩國」之禮,董平也把他們當做敵國「來使」對待,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來說明梁山這個「國」的存在。

  晁蓋的外號也非常具有隱喻意義。晁蓋外號叫做「托塔天王」,在梁山兄弟們的話語當中省略了「托塔」,多數時候稱「天王」。梁山泊座次排定完畢後,臨近重陽節的菊花會上,宋江寫了一首《滿江紅》詞,其中有一句:「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這裡的「天王」顯然是指大宋皇帝,絕對不是晁蓋。但是,明明指的是皇帝,為什麼要說成是天王呢?千萬不要說這是音律平仄關係的需要,可以替代「天王」的詞語很多。把這個「天王」和晁蓋那個天王有意混淆,正是作者有意為之。當然,這個「天王」和晁天王是有區別的,那個「天王」是皇帝,晁天王是前任之「王」。

  最能說明問題的是宋江接受招安後說過的一句話。招安了,宋江要把梁山處理,貼出告示,「買市十日」。對於梁山公共財政所轄財物,宋江「發庫府內金珠、寶貝……分散各頭領,並軍校人員,另選一分,為上國進奉」。什麼是「上國」?一句話暴露了作者那個天大的秘密,原來這兒是一個宋江式的王國,這個王國是大宋帝國下轄的一個「屬國」!施耐庵要把梁山泊比作一個什麼樣的王國呢?那就是孟嘗君薛地這樣的「國家」,這兒「買賣」仁義,這兒主人和賓客享受著同樣的生活待遇,天下各地的強盜賊寇都可以來這兒避難,雞鳴狗盜之徒在這兒也能發揮各自的作用。這和梁山泊何其相似?!梁山上有一個仁義之主——宋三郎,這兒行事只為「忠義」,這兒無論貧富貴賤,大家都是兄弟,天下殺人放火的強盜來到這兒都是好漢,雞鳴狗盜之徒在這兒都是天罡地煞之數。

  這又有點兒像是桃花源。外邊的世界紛雜煩亂,那兒的人們怡然自樂。梁山好漢們在外邊打打殺殺,在內部卻是忠義親善。漁人迷茫之後,那兒留下了一個桃源縣讓人寄托美麗幻想。梁山好漢作為一個整體支離破碎之後,梁山泊還在鄆城縣,心沒有死的李逵還惦記著昔日的「快活」。只不過,這個理想並不能照進現實。就像孟嘗君田文死了,他的那個薛國也隨之滅亡了一樣,宋江接受了招安,梁山這個王國也就不復存在了。所以,當這個理想之國和現實的「上國」發生衝突的時候,它除了接受招安,並沒有其他出路供其選擇。說到底,是作者也不知道這個理想的王國該如何存在下去,就像武陵太守再也找不到漁人的標記一樣。所以,這個王國只能是一個烏托邦!

  要搞清楚這樣一個問題,事情還得從頭說起。公元前630年,晉文公和秦穆公各自率領本國軍隊包圍了鄭國。兵臨城下,鄭國人答應和晉國結盟,脫離楚國。晉文公卻說,一定要見一下鄭國國君。那意思是要羞辱鄭文公,以報復當年鄭文公對他的無禮。鄭國派了一個大臣夜裡縋城而下去見秦穆公,他說,鄭國滅亡了,只能對晉國有好處,秦國卻得不到任何利益。您不如赦免了鄭國,讓鄭國作為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使者往來讓他接待供給,這對君王也沒有害處。秦穆公接受了,單獨和鄭國人簽訂盟約,派遣杞子、逢孫、楊孫在鄭國戍守,大軍撤退回國。

  過了三年,杞子等人捎信回來說,鄭國人已經讓我們掌管了北城門,如果這個時候發兵偷襲,可以得到鄭國。秦穆公對這樣的情報怎能不心動?他想發動這場戰爭,哪知在徵求大臣的意見時卻遇到了阻力。大臣蹇叔、百里奚極力反對,他們認為,讓軍隊辛勤勞苦地偷襲遠方的國家,這樣的事情沒聽說有哪國幹過!況且跨過好幾個國家千里行軍,怎麼會不讓人知道呢?但是秦穆公被極大的利益所誘惑,還是決定進行這場戰爭。要想這樣的戰爭取得勝利,關鍵在於出其不意。既然弦高已經把事情挑明了,這在秦國將軍看來,突襲的時機已經不存在了,在這種情況下,繼續把戰爭繼續下去,只能是自取滅亡。事情的後續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這時候晉文公剛死,還沒有來得及安葬。晉襄公聽說後,大怒,於是把喪服染成黑色,發兵在崤山阻擊秦軍。當秦軍來到崤山時,晉軍發起攻擊,秦軍全軍覆沒,沒有一個人逃脫,三個將領也做了晉國人的俘虜。

  商人都是情報人員,他們雖然不一定是國家的專職情報人員,但情報卻是他們必須掌握的。否則,販運的貨物不能賺錢,他們憑什麼致富?假如遇上戰事或者是誤入戰區,他們甚至會搭上自己的生命。比如說呂不韋,他本來是陽翟的一個商人,也就是一個韓國人,他卻對秦國宮廷的事情瞭如指掌。當他來到趙國的時候,見到了秦國在這兒做人質的異人。憑著商人的敏感,他感到這件「奇貨」可以囤積,於是說服異人,幫助他運作。從他和異人的對話來看,秦昭王的太子安國君有幾個夫人,哪個夫人得寵,得寵的夫人有沒有兒子,公子異人是安國君第幾個兒子,他都是一清二楚。正因為有了這樣詳細的情報,他才能夠把異人這個「奇貨」,策劃包裝成為太子的繼承人,最後繼位成為秦王。既然情報是如此重要,那為什麼沒有情報人員獲得高官盛名呢?這是因為,在古人看來,土地等財產的獲得,最終還是得靠拚殺得來。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