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英烈彭雄:開闢了呂梁山 魯西一些列的根據地 | 陽光歷史

 

A-A+

抗戰英烈彭雄:開闢了呂梁山 魯西一些列的根據地

2016年01月20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70 次

  彭雄(1914—1943),新四軍第三師參謀長。

  原名彭文燦, 出生於江西省永興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9 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並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 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歷任紅軍班、排、連、營、團參謀長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一至第四次反「圍剿」,在第四次反「圍剿」中負重傷。傷癒後參加長征,在巧渡金沙江時,率部奮戰九晝夜,使紅軍主力安全渡過。不久任第十三團參謀長。長征到達陝北後,參加了直羅鎮戰役和東征、西征。1936 年11月,任紅軍第一軍團第四師參謀長。

  1937 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紅軍第四師改編為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三四三旅第六八六團,彭雄任團參謀長。9 月,與團長李天祐、副團長楊勇一起率部參加平型關戰役,出色地完成了主攻老爺廟的任務,與全師一起奪得平型關大捷。1938 年9 月,與團長楊勇一起率部在山西汾陽縣至離石縣的公路上伏擊日軍運輸隊,三戰三捷,粉碎了日軍東渡黃河進攻陝甘寧邊區的企圖,開闢了呂梁山抗日根據地。

  1939 年3 月,陳(光)羅(榮桓)率第一一五師主力進入山東,彭雄任獨立團參謀長,與團長楊勇共同領導魯西地區的抗日鬥爭。同年7 月,成立第一一五師獨立旅,彭雄任副旅長。1940 年2 月,獨立旅的兩個團與魯西遊擊第八支隊合編為黃河支隊,彭雄任支隊司令員,率部轉戰在蘇魯豫邊區。當時,在山東費縣、平邑一帶流傳著這樣的民謠:「澇怕陰,旱怕晴,鬼子罕見怕彭雄。聽到彭雄來,鬼子漢奸跑掉鞋。聽到彭雄到,鬼子漢奸不敢笑。」

  1941 年1 月皖南事變後,彭雄調任新四軍第三師參謀長,協助師長黃克誠指揮了蘇北抗日根據地的反「掃蕩」戰鬥。1941 年9 月,彭雄指揮第二十二團進行鄭潭口戰鬥,採取兩頭夾攻、逐段攻擊的辦法,迅速攻克被日偽稱為「模範工事」的漣水縣東北鄭潭口據點,全殲偽軍六百餘人,使鹽阜、淮海兩個地區連成了一片,創造了蘇北攻堅戰的光輝範例。

  1943 年2 月, 彭雄與第八旅旅長田守堯等十一名團以上幹部奉命赴延安學習。3 月16 日,他們乘帆船從蘇北鹽河口出發,計畫沿黃海繞過日軍嚴密封鎖的連雲港,經山東去延安。17 日,在小沙東海面與日軍巡邏艇遭遇。敵艇用機槍、步槍掃射,一再企圖靠攏。彭雄指揮幹部戰士用駁殼槍、手榴彈英勇抗擊,三次擊退敵艇。在戰鬥中不幸中彈,壯烈犧牲。時年29 歲。

  彭雄、田守堯犧牲的消息傳到延安,《解放日報》發表了題為《新四軍某師參謀長彭雄、旅長田守堯同志壯烈殉國》的報道。彭雄犧牲後,其遺體安葬在江蘇省贛榆縣抗日山烈士陵園。

  彭雄一生先後經歷了土地革命、二萬五千里長征和抗日戰爭,戎馬生涯14 年,馳騁半個中國,驍勇善戰,人稱「彭猛子」。彭雄是一位優秀的軍事指揮員,善於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強調將軍事理論與革命戰爭實踐緊密結合,批評盲目蠻幹是「狹隘經驗論」,而只求理論不顧實踐者將是「空中洋樓」,曾經主持編寫了《水網地區的戰術問題》、《中國古戰術之研究》等,深受基層指揮員的歡迎。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