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極度懼怕慈禧:謊稱沒吃湯圓 全部塞進袖子 | 陽光歷史

 

A-A+

光緒極度懼怕慈禧:謊稱沒吃湯圓 全部塞進袖子

2016年12月12日 奇聞異事 暫無評論 閱讀 123 次

    有人說,元宵不就是湯圓嗎?這誰不知道,當年袁世凱怕「元宵」把他的「袁」給「消」了,下令將「元宵」改為「湯圓」。為此,人們還留下順口溜:「詩吟圓子溯前朝,蒸化熟時水上漂。洪憲當年傳禁令,沿街不許喊元宵。」

  其實,這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元宵和湯圓,從一開始就是有區別的,一般來說,元宵有餡而湯圓無餡,元宵粒大而湯圓粒小。如今台灣還有冬至日吃湯圓、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

  我家樓下的張嫂,就是一個既會做元宵,又會做湯圓的高手,她從領導崗位上退休後,時不時做些元宵和湯圓,我從她那裡學到了不少做元宵的技術。

  張嫂做元宵和湯圓,真是集古今方法於一體,盡南北風味之能事了,她既能做大如核桃的元宵,也能做小如黃豆粒的「百子湯圓」;既能做通丸甜糯、不見餡心的實心丸子,也能做皮薄似紙、精巧別緻的「碌皮湯圓」。她在制元宵和湯圓時,既會北方人常用的籮滾手搖之法,也會南方人搓條摘丁揉團或以手團之技。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張嫂製作玫瑰元宵。她先把水磨糯米粉團揉勻,搓成長條,擠出一塊一小塊,搓圓,然後左手托住開始旋轉,用右手捏成邊薄底略厚的酒盅形面皮,最後把玫瑰餡心包入,收口捏攏。張嫂說,她做的玫瑰湯圓是貨真價實的,因為玫瑰餡兒價高又不易得,市場上所謂的玫瑰湯圓大都是金棗、瓜子肉、冬瓜糖、白芝麻、桂花鹵、桂圓鹵和肥板油的替代品,這樣的湯圓也香氣襲人,口感甚佳,完全可以以假亂真。

  元宵作為節令食品,始於東晉,盛於唐宋,這個時期文人學士筆記中的「油堆」、「焦堆」便是湯圓。《三余帖》上說,后羿與嫦娥在上元夜相會,「復為夫婦如初」,而他們的定情物就是「用米粉作丸,團團如月」的湯圓。看樣子,很早以前,元宵節就是情人節了,月圓湯圓人也圓,意義非同一般。

  想想看,古代文學典籍中,讓元宵節喜上加喜的大有人在,如《紅樓夢》裡的元宵節與元春省親放到一起,都增加了元宵節的熱鬧勁和喜慶氣氛,這也許就是春節稱「過」,而元宵節稱「鬧」的原因吧。在這樣喜慶的日子裡吃元宵,要比平常日子吃,有意義得多。所以,元宵節時,不但老百姓、官宦之家吃元宵,就是皇帝老子,也在年節的這個時候盡興,以圖吉慶和喜氣。

  《明宮史·火集》裡就曾經記載過元宵的製作方法:「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謂湯圓也。」清宮的「八寶元宵」,更是彌足珍貴。以至於北京市民紛紛效仿。《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就曾寫詩云:「紫雲茶社斟甘露,八寶元宵效內做。」當然這樣做出來的元宵不能再稱為「八寶元宵」了。當時北京有位做元宵的高手叫馬思遠,他做出來的元宵一點也不遜色於大內,最後以「滴粉元宵」揚名天下。錢塘人符曾就曾經寫詩讚美:「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好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風燈裡賣元宵。」

  皇帝不但吃元宵,還為吃元宵鬧過笑話。我們知道,光緒是怕慈禧的,有一年元宵節,光緒去見慈禧,慈禧正在吃湯圓,就順便問光緒吃過湯圓沒有,光緒來前剛剛吃過,怕敗了老佛爺的興,不敢如實回答,謊稱沒吃。慈禧就讓人送來幾隻湯圓,讓光緒吃下。光緒吃完後,慈禧問他吃飽沒有,他又說沒有,慈禧又讓人送來幾隻。如此反覆多次,光緒被撐得苦不堪言,最後只得把湯圓塞到袖子裡。等光緒回到自己的宮中,滿袖子都是黏糊糊的湯圓,弄得一塌糊塗,為元宵節添了一段不大不小的軼事。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