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服飾之:清代的馬甲
馬甲起源比較早,據說是從戰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緊身胡服開始的。所以緊身現在還是馬甲的名稱。馬甲在漢代時候被稱做「镼」,南北朝時候叫做「裲襠」,宋開始叫「背心」,明清的時候名目更多,叫什麼「坎肩」、「緊身」、「背心」、「馬甲」,還有什麼「十三太保」之類的。
馬甲起源於少數民族,因為他們主要是以遊牧為生,馬甲最初就是兩片布的結合,一片當胸,一片當背,分別在布邊緣綴幾對繩子(多為絲絛)之類的就好,穿時兩片的繩子一綁就成,脫的時候繩子一解就下來了,不用脫外面的衣服,所以非常方便。發展到清代時期,馬甲由最初的兩片、圓領發展出了好幾種樣式,美觀時髦。
清代的馬甲,領子一般是立領,長與腰齊,多四周鑲邊。形式上大致分為5種,分別是:對襟,大襟,琵琶襟,一字襟和人字襟。對襟不用多說了,這個大家比較熟悉,我們現在穿的衣服還主要是對襟的。大襟在很多清代或者民國時候的服飾裡還能看到,我小時候還見姥姥穿的衣服都是大襟的,也通俗地叫斜襟,多斜向右邊系扣。琵琶襟和大襟很相似,唯一的區別就是右襟下面缺了一塊,所以又稱為缺襟馬甲。一字襟的馬甲,前身份成兩片,從領下橫向截開,在截開處釘幾對扣子,使上下兩片相連,扣子一排形成一字,所以叫一字襟。一字襟據說最初只有王及公主和朝廷要員才能穿用,所以又叫「巴圖魯坎肩」或「十三太保」、「軍機坎」等。人字襟和一字襟原理相似,不過把平橫一排的一字轉換成了人字,衣襟從衣領下正中向左右兩腋下斜裁開,在裁開處,釘上幾對扣子,就形成了人字。
大襟馬甲
清代的馬甲除了形式多樣,在用料上也很講究,多用織錦緞和各種寬窄、顏色、花紋不同的花絛鑲邊。尤其是女馬甲,更是繁瑣亮麗,少則鑲三道,多則四五道邊。對襟馬甲除了滾邊之外,有的還用花絛在胸前正中盤一個大的如意頭,或者上下各盤一個,甚至有的下擺還裝飾流蘇串珠,搞得很別緻富貴。
琵琶襟馬甲
馬甲在清代是個比較流行的服飾樣式,不管男女老幼、貧窮富貴都喜歡穿,而且布料上棉、紗、皮等都有。男式馬甲多穿在長袍外面,顏色一般要比長袍顏色深,而且花紋要素雅,所以多選擇暗花織錦。女式馬甲多穿在旗袍或長氅衣外面,顏色一般比較淺而明快,多選擇上有繡花的彩錦鍛.
一字襟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