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昉簡介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時期文學家任昉生平 | 陽光歷史

 

A-A+

任昉簡介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時期文學家任昉生平

2015年08月12日 人物簡介 暫無評論 閱讀 175 次

  任昉(fǎng)(460年—508年),字彥升,小字阿堆,樂安博昌(今山東壽光,一說山東廣饒)人。南朝梁文學家。生於宋孝武帝大明四年,卒於梁武帝天監七年,年四十九歲。漢御史大夫敖之後也。父遙,齊中散大夫。昉未生時,其母嘗晝寢,夢有彩旗蓋四角懸鈴,自天而墜,其一鈴落入裴懷中,心悸動,既而有娠,生昉。

  自幼「聰明神悟」,四歲能誦詩,八歲能文,「雅善屬文,尤長載筆,聲聞藉甚。」叔父任晷誇他「吾家千里駒也。」南朝宋時,舉兗州秀才,拜太常博士。入齊為王儉所重,任丹陽尹劉秉的主簿(辦公室主任)、竟陵王記室參軍,官至中書侍郎、司徒右長史,梁時歷任義興(今江蘇宜興縣)、新安(今浙江淳安縣)太守。一生仕宋、齊、梁三代,為官清廉,仁愛恤民,離開義興時,「舟中惟有絹七匹,米五石而已」。天監七年(508年)卒於官舍,家中僅有桃花米20石。梁武帝蕭衍「悲不自勝」,「即日舉哀,哭之甚慟」。

  任昉從小孝友純至,幼而好學,容貌甚偉被族中長輩、交好貴族所稱道,16歲,任宋丹陽尹劉秉主簿,旋即轉任奉朝請,舉南兗州秀才第一,除征北行參軍,結識江淹。17歲,拜太學博士,19歲,為王儉所賞,入王儉幕府。25歲,辟衛將軍王儉丹陽尹主簿。26歲,辟司徒竟陵王記室參軍,遷司徒刑獄參軍事,入為尚書殿中郎,與宗夬同接魏使,以父憂去職。除父憂服,復遭母憂。31歲,除文惠太子步兵校尉,管東宮書記。為儀曹郎。32歲,除司徒竟陵王記室參軍。39歲除齊明帝朝中書侍郎,除儀曹郎,與劉渢共掌秘閣四部。41歲,除齊廢帝東昏侯中書郎。42歲為驃騎大將軍晉安王寶義司徒右長史,除蕭衍驃騎記室,與沈約同掌霸府文筆。43歲,梁台建,禪讓文誥,多昉所具;除大司馬記室參軍,拜黃門侍郎,遷吏部郎中,掌著作郎。44歲,除御史中丞,出為義興太守。45歲,重除吏部郎,參掌大選,居職不稱,除御史中丞,秘書監。47歲,除御史中丞,尋轉御史中丞,秘書監,領前軍將軍。48歲至49歲,出為寧朔將軍、新安太守。

  任昉寫文章時擅長表、奏、書、啟等文體,文格壯麗,「起草即成,不加點竄」,而同期的沈約以詩著稱,時人稱「任筆沈詩」。沈約稱任昉「心為學府,辭同錦肆」。王融「自謂無對當時」,可是一見任昉之作,似「恍然若失」。王儉見其筆札,「必三復慇勤,以為當時無輩,曰:『自傅季友以來,始復見於任子。若孔門是用,其入室升堂。』」又與沈約、王僧儒同為三大藏書家。「竟陵八友」之一(竟陵八友:任防、王融、謝朓、沈約、陸倕、范雲、蕭琛、蕭衍)。作《奏彈范鎮》文,他反對范縝的「神滅論」。

  著有《述異記》2卷、《雜傳》247卷、《地理書鈔》9卷,《地記》252卷、《文集》23卷、《文章緣起》1卷等。《地記》、《雜傳》等近500卷,均佚。今傳明人輯《任彥升集》。另,《文章緣起》一書,舊題任昉撰。

  任昉對父母及其孝順,每次伺候得病的父母,睡覺從不脫衣服(時刻準備起來),說話時眼淚一起流下來,湯藥、飲食一定要先親自品嚐(試探熱冷)。被推薦為兗州秀才,任命為太學博士,因為文才被世人瞭解。永明(南北朝齊武帝年號)初期,衛將軍王儉擔任丹陽尹,聘請任昉為主簿(官職名)。王儉每次見到任昉的文章,必定多次誇獎,認為當時沒有比得上的。後來任昉因為父親去世辭官,痛哭以至於眼中流血,如此三年,拄著枴杖才能起來,任昉一向身體強壯,腰帶很長,守孝完畢後讓人都認不出來了。任昉奉養叔父、叔母和自己的親生父母一樣,侍奉哥哥嫂嫂非常恭敬小心。親戚貧困,他一直供養接濟他們。所得的薪水,四處饋贈,都分散給了親屬、親戚,當天就用光了。生性通達灑脫,不講究著裝打扮,喜怒從不在臉上表現出來,車馬服飾也不鮮明出眾。後來,任昉調出京度擔任宜興太守。當地的人生孩子卻不撫養,任昉嚴厲申明法律,生子不養和殺人同罪。對待懷孕的人,提供錢財用度,受到接濟的人家有好幾千。在任上所得的公田、俸祿共八百多石,任昉分成五份分給下級,剩下的全部資助別人,兒女、妻妾只吃麥子而已。後又調任為新安太守,在任上不修邊幅,普通人一樣拄著枴杖,在鄉間、城裡徒步行走。見到有人糾紛、打官司的,就地裁決處理。他做官清廉節儉,下級官吏在他面前都很隨便。在任上去世,遺產只有桃花米二十石,家人沒有能力辦喪事。他遺言說不許家人拿新安郡的一件東西回京城。任昉家裡不置產業,以至於沒有宅屋府第。當時有人嘲笑他經常借貸,借貸來的錢也都分散給親戚朋友。東海人王僧孺曾經評論他,認為「任昉以別人快樂為樂,以別人憂愁而憂,不帶家產上任,贏得百姓敬仰回來,不顧貧窮,拋去吝嗇的性格,他的行為可以激勵當地風俗,他的氣節可以教化人倫關係,能讓貪婪的人不貪圖錢財,讓怯懦的人有自立的勇氣」。任昉被推崇,達到了這種地步。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