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創業教訓:劉表創業荊州最終虎頭蛇尾
在東漢末那個競爭激烈的時代,當吞併、併購成為公司存在的常態時,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性:一家公司既不發展壯大,不去收購併購其他公司,也不衰弱下滑,不被其他公司吞併收購,而是在保守型的軌道上良性發展?
高富帥經理
將荊州公司經營成天下人嚮往的樂土
大家應該都熟悉「三顧茅廬」的故事,看三國故事,一路打打殺殺,血雨腥風,不是曹操完爆袁紹,就是袁紹完爆公孫瓚,做夢都在慘烈競爭。但故事的長河自從流淌到「三顧茅廬」這條河道上後,驚濤駭浪忽然變成和風細雨,驚心動魄變成悠遊閒散。劉、關、張兄弟仨,緩緩縱馬行走在山林田畔,或逢隱士於林泉,或遇高人於酒店,儼然太平景象,故事的節奏也舒緩起來。
這一派和平幸福的節奏,應歸功於一個人,那就是荊州牧守劉表。他在戰火紛飛中經營了一片平靜的樂土。
劉表是一位高富帥型的高管,身長八尺,「姿貌甚偉」,這是外貌;論素質,他是當時著名的八俊之一,做人都走到「俊」的層次了,當然算得上男神了,更何況在那個講究門第的社會,他是貨真價實的漢朝魯恭王劉余之後。個頭高、門第高、素質高,又恰逢創業的好機會,老天真的很照顧他。
「男神表」逢著怎樣的創業機會呢?原來,東漢末年就開始出現公司林立的雛形,東漢總公司下放辦公司的權力,正好荊州公司經理王睿去世,於是委任劉表去上任。
劉表去的那會兒,正好是袁紹、曹操、公孫瓚這些大公司尚未形成的時候,創業空間很大,沒人跟他搶,就後來的形勢來看,這確實節省了大筆上任的成本。諸葛亮的叔叔諸葛玄就沒那麼好運氣了,得到豫章公司的經理職位,歡歡喜喜帶著諸葛亮去上任時,才發現這是個「雙黃蛋」,一個叫朱皓的也得到任命去接手豫章公司,諸葛叔叔慢了點,被人家搶了先,只好帶著一家大小半路折回。
當然,考驗高富帥男神的時候也來了。荊州公司並不是安安靜靜躺在那裡等男神來接收。當時荊州公司是個爛攤子,聽說劉經理要來,很多人等著看他出洋相。袁術在那裡插一足使絆子,長沙分公司的蘇代叫嚷著不服劉經理管,華容分公司的貝羽挑明了要唱對台戲。一切情況表明,不是說東漢總公司任命你了,你就真的能順利上任,下面公司的具體困難還得一個個地去解決。
劉表低調地上任了。他不去辦公室,而是先悄悄去找地方精英蒯良、蒯越和蔡瑁。蔡瑁雖然對劉玄德不厚道,但不可否認他是本地人才。精英人才給劉經理指明了方向:第一,要有經營理念,理念樹立了,荊州公司的當地人大部分就服你了。蒯良說,最頂用的理念就是仁義。仁義能讓人覺得有依靠感,這樣大家都會來依靠你,公司就有了人力和凝聚力;第二,理念確立後,要有執行力。蒯越說,仁義的理念確立後,人力資源有了保障,將強大的人力資源轉化為強大的執行力,什麼事都好辦,袁術公司的干擾也好,蘇代、貝羽的不服也罷,都不是問題。
果然,劉經理在荊州確立仁義的理念,契合了當地人的訴求,於是聚集人力,最終順利接管荊州公司。其實,劉表還有一個優勢,他是東漢總公司正式任命的,光這一點就夠高大上了。
劉表在經營荊州公司方面,極有建樹,短短幾年,公司擴展到「地方數千里,帶甲十餘萬」。當地安居樂業,日子太平,諸葛亮就是受益者之一。
到這裡,「男神表」的管理人生涯似乎很完美了,然而,只要是公司,競爭就永遠存在,劉表經理怎樣應對進一步的競爭呢?
保守型管理品質
坐擁現有份額不思發展終貶值
劉經理不是沒有競爭意識,經營荊州之初,也面臨過殘酷的對手。例如袁術想吞併荊州公司,派孫堅來惡意併購,結果被逼退,孫堅還搭上一條命。接著是張濟來插一槓子,也無果。
劉表不是沒有戰鬥力,當初也蠻拼的。問題在於,他這股拼勁,在公司到了一定規模時,就鬆懈了,鬆懈的原因在於滿足。《三國誌》說他「欲保江漢間,觀天下變」。想坐守這家維持在長江、漢水領域的公司,靜觀天下的變化。
這似乎是一條理想的經營路線,只保持現有份額和實力,不作過多的冒險,不作高成本的風投,靜靜地做一家高富帥公司。然而,東漢末那個競爭激烈的舞台,從來不允許靜態公司的存在,靜就意味著貶值,意味著衰退。
你不變,形勢在變,尤其是北方的形勢在變,變的結果有兩種:一是變成機會,二是變成風險。靜態地去處理,變成風險;動態地去處理,機會與風險並存。當時荊州公司的北邊處於動的態勢,袁紹公司與曹操公司競爭,給荊州公司提供了可能,也提供了風險,就看劉表怎麼處理。
劉表選擇了靜態的處理,既不參與其中任何一家,也不反對任何一家,躺在荊州,安靜地做他的男神。這種靜態處理,顯示了他對風險的畏懼,對現狀的留戀。畏懼和留戀,是實力貶值的一種表現。
當然,荊州公司不是沒有清醒人,例如韓嵩和劉先就跟劉表說:老闆,你不要在這裡做男神了,趁著北方在慘烈競爭,我們撈一把吧;實在怕的話,就早一點併入曹氏集團,高薪優俸是少不了的。總之,就是「不得中立」。
其中最清醒的是暫時寄居在荊州公司的玄德同學,他老早就攛掇劉表趕緊趁著曹氏集團手忙腳亂,往北撈一把,擴大份額。甚至有一次劉玄德同學還差點哭暈在廁所裡,跑出來後對劉表說:「大哥,我閒在您公司裡,什麼作為都沒有,成天坐著,肥肉全部反彈。」言下之意就是快動手吧,再不干一把我們都長膘啦。劉玄德同學都拿自己的脂肪說事了,劉表卻還在猶豫。
後來北方競爭的形勢變得明朗,曹氏集團勝出。什麼是貶值?就是對手驟然增值,自己卻一動不動,曹氏的突起,令荊州明顯貶值。「男神表」明顯後悔了,對玄德同學說:老弟,我錯了,把機會放走了。玄德同學倒是淡定,安慰他說:「事會之來,豈有終極乎?」玄德同學對競爭大勢看得很清楚,說這形勢循環變化,機會一波一波地來,只要以後留神點,隨機應變,還是可以抓住機會的,不要懊惱,「若能應之於後者,則此未足為恨也」。
公司發展的最大悲劇莫過於明明有智囊指出正確的道路,你卻還在猶豫彷徨,害怕風險。其實,風險往往是機會前面的一層迷霧,穿過這層迷霧,機會就來了。
劉表沒看透這層迷霧,劉備看透了,但後者沒有決定權。靜靜地坐守,其實就是靜靜地坐等失敗到來。
因為男神老闆的猶豫,錦繡一般的荊州集團淪為一場資本爭奪遊戲的主角:先是成為曹氏集團的資本,然後被東吳借貸給劉備,劉備憑借這點本金賺來西蜀,又霸著不還給東吳,東吳要索回,結果關羽為這場借貸爭端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三國公司生存之道
再脆弱也要 主動出擊求發展
守著金飯碗坐等貶值的還有公孫瓚,他建了個大院子,圍牆修得厚厚的,穀倉堆得滿滿的,貨幣存得足足的,以為高枕無憂,事實上這樣一種富足狀態就是一種觸底狀態,任何強大的公司只要失去發展的訴求,它就是觸底狀態了。當然,公孫瓚的觸底沒有反彈,而是跌得粉碎。當時公孫瓚的員工趙雲就看到了這種危險苗頭,勸老闆,不聽,當然不跟著陪葬,於是就跳槽去劉備那裡了。
因此,完全可以理解後來諸葛亮的北伐,蜀國雖然弱小,但是靜守會導致更弱小,諸葛亮最大的擔心就是坐而待亡。長期的靜守就是長期無意義的耗費,耗費而沒有增長,這就是坐而待亡。諸葛亮的《出師表》就是一種危機意識的表露,在競爭中發展,古今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