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山東諸城三千恐龍腳印化石「踩出」神秘山水畫
陡壁上的三千多個恐龍足跡化石,宛如巨幅山水畫。
獸腳類恐龍留下的足跡。
守護人員正在拉警戒線,對恐龍腳印化石進行保護。
諸城皇華鎮黃龍溝的陡壁大型蜥腳類恐龍走過的痕跡,是一串深深的大坑。
化石修復車間內修復完畢的恐龍骨架。
山東諸城市旅遊局2月5日對外宣佈,諸城市近期進行恐龍資源普查時,在境內皇華鎮大山社區一個叫黃龍溝的沖溝內,發現一處大規模恐龍足跡群。這一足跡群已探明面積 2600平方米,發現恐龍腳印3000多個,距今已有1億年的時間,被專家初步認定為世界罕見的地質奇觀。
2月7日,記者特意趕到了諸城實地探訪,恐龍腳印形狀各異、大小不一,構成了美麗神秘的巨幅「山水畫卷」和遠古史詩。專家稱,這次大規模發現一系列恐龍的腳印,將為諸城恐龍化石的豐富性提供新的有力佐證,同時也印證了諸城「中國龍城」的稱號。諸城當地政府表示,對於這一地質奇觀將同時進行開發和保護。
◎地點偏僻
為發掘耗費半個月修山路
「知道諸城皇華鎮發掘出恐龍腳印的地方嗎?」得知諸城皇華鎮黃龍溝再次發掘出了恐龍腳印化石的喜訊,2月7日記者特意趕到諸城採訪,但由於皇華鎮是諸城南部的一個山區鄉鎮,黃龍溝距諸城市區足有20公里遠,因此,不少人雖然聽說了此事,但卻不知道具體的發掘地點。
記者一路尋找一路打聽,在村民的指引下,好不容易找到了通往發掘現場的小路。「這條路是剛鋪設的!」一名姓劉的村民告訴記者,由於發掘地點比較偏僻,開始發掘的時候,此處連條路都沒有,大型的機械和設備都無法運送到現場,每天發掘非常不方便,所以才選擇開闢新路,為了這條路,足足耗費了半個月的時間。
記者幾經周折找到發掘現場,此時,發掘現場被拉上了警戒線,兩名工作人員正在現場巡邏,工作人員說,為了保護這些化石,他們24小時都得呆在這兒,連除夕夜也不能離開。
負責現場保安的負責人劉明洲說,目前發掘工作並沒有結束,現在到了年關他們才停止發掘,按照計畫,年後還要繼續發掘。
◎場面壯觀
密佈腳印宛如巨幅山水畫
在劉明洲的帶領下,記者趕到了發現恐龍腳印化石的陡壁上,在一處已探明的恐龍足跡最為密集的50度陡坡上,記者看到,陡坡的斷面上呈現清晰的層狀分佈,東西長50餘米,南北寬40餘米,垂直深度約15米。整個斜坡由堅硬的岩層構成,形態各異、大小不一、深淺不同的各種恐龍足跡密密麻麻排列在岩層上,每個恐龍化石的腳趾、腳板、腳跟清晰明瞭,如同人踩在柔軟的泥土上留下的腳印一樣自然、逼真。
「太壯觀了!密密麻麻的岩石彷彿一面巨大的『恐龍腳印化石牆』,又像是構成了一幅巨大的山水圖畫,更像是凝固在岩石上的遠古史詩。」現場一位工作人員如此向記者形容面前的佈滿恐龍腳印的陡壁。他說,從腳印的長度來看,有10厘米的、40厘米的,最長的竟然達到80厘米左右;從腳印的形狀看,有的像是「雞爪」,有的像是「手掌」,有的像是「梅花」,還有的像是「圓盤」;從步幅上看,最小的步幅有20厘米左右,最大的達到了1米;從腳印的分佈方向看,都是同一方向。
「看!這裡還有水波紋!」現場的一位工作人員說,果然,在岩石上面還分佈著大量的水波紋,據現場的專家推斷,這個陡坡以前很可能分佈在水底,經過地殼運動才形成了現在的這個樣子。
◎資源普查
神秘腳印曾被當成「天鵝爪」
「發現恐龍腳印是一次偶然的普查!」諸城旅遊局的楊宗亮說,2009年10月,諸城在對全市恐龍資源進行普查時,不少村民告訴普查人員,在「西嶺」的小土山陡壁上有一些神秘腳印。
「我們還以為是『天鵝爪』呢!」65歲的村民劉先生告訴記者,這些神秘的腳印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有,當時這些神秘的腳印引起了附近村民種種的猜測,後來一位高齡老人講述了當地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很多年前有只美麗的天鵝落到此處,因為喜歡這裡優美的風景,它就生活在此處,留下了美麗的腳印,於是,很多當地的老百姓就把這些腳印叫做「天鵝爪」。
起初,發掘人員以為只有幾個,可後來越發掘出現的腳印化石越多,而且形狀越來越奇特,恐龍化石的種類越來越多,經過三個多月的努力,這處極其壯觀的恐龍足跡群展現在人們面前。
◎兩種猜測
是遇襲逃亡還是集體遷徙
在發掘現場,記者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大部分恐龍足跡都是自西向東而去,據專家推測,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因為有霸王龍等兇猛的肉食類恐龍來襲,促使大批植食類恐龍倉皇向東潰逃所致;另一種可能是恐龍群體性遷徙的結果。專家說,如果下面的一層發現群體性回遷的腳印,那麼「恐龍遷徙說」就會得到證實。據專家介紹,這種有群體性走向的恐龍足跡群此前只在澳洲發現過,不過面積較小,只有十幾平方米。
「這些腳印化石大約形成於白堊紀時期,距今約一億年。」專家告訴記者,發現的這些恐龍腳印化石群數量和種類之多、分佈之集中、層位之豐富、保存之完美,實為罕見,距今已有一億年左右的時間。而從腳印化石辨認,這裡至少有鳥腳類、獸腳類、蜥腳類等6個以上恐龍屬種的足跡,已確認的有肉食類的霸王龍、虛骨龍足跡,植食類的鴨嘴龍、甲龍的足跡,通過腳印還可以判斷當時恐龍並未整齊劃一地行動。它們有的可能在奔跑,有的可能在散步,也有的可能駐足休息。
◎專家揭秘
腳印化石形成條件異常苛刻
諸城恐龍研究中心專家向記者解釋,恐龍足跡屬遺跡化石,形成條件異常苛刻,需要恐龍在濕度、黏度、顆粒度非常適中的地表行走時留下腳印,且印有腳印的層面要適時被外來沉積物覆蓋,過早過晚都不能形成足跡化石。
專家還說,據推測,黃龍溝是一處幾近乾涸的河床,也是眾多恐龍的聚居地。成百上千的各種恐龍從鬆軟河床上走過,留下了形態各異的足跡,不久,隨著雨季的到來,洪水帶來了新的沉積物將這些腳印覆蓋,最終形成了足跡化石。
◎開發保護
將建場館對化石進行保護
現場的專家告訴記者,這麼長時間以來,這些恐龍化石都沒有風化,現在也不可能風化,但他們肯定會研究科學的方案對足跡化石進行保護。
諸城旅遊局負責人告訴記者,對恐龍化石,保護和開放應該並重,以恐龍澗為核心區的諸城白堊紀恐龍地質公園目前正在建設,這個地方將建設成一個恐龍化石展館的分中心。
這次發現大規模的恐龍腳印意義非常深遠,據諸城恐龍研究中心陳樹清介紹,因為大規模恐龍足跡群的發現,對系統研究白堊紀時期諸城地區恐龍的分佈、遷徙和生活習性、行走方式,以及古地理、古環境的變遷,都具有極其重要的科研價值。
8具恐龍化石骨架「站起」
記者再探恐龍澗,地質公園已初具規模
2月7日,記者再次探訪擁有世界最大恐龍化石群的恐龍澗發現,白堊紀恐龍世界地質公園已初具規模,經工作人員的努力已恢復8具栩栩如生的「巨龍」。記者從諸城旅遊局瞭解到,截至目前諸城已經出土15000多塊白堊紀晚期的恐龍化石。
2月7日下午,記者在恐龍澗看到,白堊紀恐龍世界地質公園已初具規模。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記者再次進入恐龍化石長廊大棚看到,這裡已經停止了發掘,在500多米長、均深26米、呈45度的斜坡上,分佈著密密麻麻的椎骨、尾骨、肱骨、肋骨……與上次看到不同的是,恐龍骨架化石上的標籤被一個個名片代替,裡面安置了各種指示牌和恐龍化石長廊的說明。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在還沒正式對外開放,他們正對恐龍化石長廊的內部結構進行逐步完善。
記者在恐龍澗採訪時,一個高達20米的綠色建築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是他們新建的修復車間,原來的修復車間已經不再使用。為何將修復車間搬到這裡?工作人員介紹,因這裡有最大規模的化石長廊,而且還將建白堊紀恐龍世界地質公園,修復車間將來是公園的配套設施,也可以方便遊客參觀。在修復車間記者看到,7具栩栩如生的「巨龍」矗立在展廳中。工作人員介紹,他們已恢復了8個「巨龍」,另外一個被運到博物館了。
記者隨後從諸城旅遊局瞭解到,截至目前,已發現庫溝恐龍化石長廊、恐龍澗化石隆起帶、臧家莊化石層疊區等三處大規模恐龍化石埋藏地,發現恐龍化石15000多塊。
據諸城旅遊局負責人介紹,諸城境內恐龍化石資源豐富,全市已發現的恐龍化石點多達30處,被譽為「世界恐龍化石寶庫」。
目前以恐龍澗為核心區的諸城白堊紀恐龍世界地質公園已被中科院、中國地質科學院命名為恐龍科研科普基地和地質科研科普基地,順利通過國家地質公園的評審,正在積極申報世界地質公園、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地質奇觀。現在,諸城已經在庫溝、臧家莊兩個發掘點投資15億元建設諸城白堊紀恐龍世界地質公園和文化產業園。據悉,黃龍溝恐龍足跡群已被納入諸城白堊紀恐龍世界地質公園總體規劃中,它將與恐龍化石群一體規劃、一體開發、一體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