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奇聞:用鴿子作弊最年長的考生103歲 | 陽光歷史

 

A-A+

古代高考奇聞:用鴿子作弊最年長的考生103歲

2016年08月22日 野史秘聞 暫無評論 閱讀 170 次

  中國古代也有類似的「高考」,即古代的科舉考試。當然,古代的科舉考試與今天的高考並不能相提並論,古代人如何參加「高考」?在古代科舉考試中,又發生過哪些奇聞逸事?江南鄉試多在秋季舉行,所以又叫「秋闈」,每闈三場,每場三晝夜。由於中間要兩次換場,因此實際是九天七夜。第一場考的是八股文,是從四書五經裡邊選擇材料來出題的,第二場考的則是官場應用文,分上下往來的公文和根據提供案例來撰寫司法判文兩種,第三場考策問,涉及的是具體的國計民生問題,要求考生給出對策和辦法。

      科考在當時是考生也是朝廷的大事,為確保考試順利進行,開考後號捨就會上鎖,其間無論發生什麼事,即便是發生火災燒死考生也不能開鎖。當時的號捨一律南向成排,長的有近百間,短的也有五六十間,巷口門頭大書某字號,備置號燈和水缸,可供考生夜間行路,白天飲水之用。考試期間伙食由考生自備。因為鄉試時間較長,加上天氣悶熱,飯菜很快就會變質,所以考生一般都只帶乾糧充飢。

  預考未通過叫「落海」

  古代科舉考試的規矩很多,而且相當複雜,完整程序有鄉試、會試、廷試,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級考試。大家熟知的,是考試地點設在各省的鄉試。鄉試也稱鄉闈,通過鄉試即為「中舉」,成為舉人。鄉試為全國性考試,也是科舉的第一級考試,全省考生統一集中到省裡考試,因此從形式來說,鄉試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國的「全國普通高校統一考試」,本文所說的主要是鄉試。要想參加這個古代「高考」,比現代難度大多了。

  就明清規定而言,並不是所有學生都可以參加鄉試的,首選得通過小試,即俗稱的童子試,成為秀才後才有可能。秀才還要通過歲試、科試,才有資格參加鄉試,科試在鄉試之前舉行,可以看成是鄉試的預考。通過科試的秀才被允許參加古代的「高考」鄉試。如果科試沒有通過,則叫「落海」,落海者尚有一次補考的機會,稱為「考遺才」。通過鄉試,成為舉人,便可以參加由禮部主持的會試了。因為會試的考場設在京城,故有「進京趕考」一說。通過會試的考生,稱為「貢士」,獲得參加最後、也是最高級考試廷試的資格。

  經常有考生意外死亡

  號捨左右兩壁磚牆在離地一二尺之間,砌出上、下兩道磚托,以便在上面放置上、下層木板。白天考試,上層木板代替桌案,下層木板為坐凳,供考生坐著答題,夜晚取出上層木板併入下層,用來當睡覺的床。但因號捨長度只有四尺(相當於1.33米),人睡下去連腿都無法伸直。而且號捨沒有門,考生需自備油布作門簾以防風雨。

  在考試的九天七夜裡,考生答題和食宿全在號捨裡。在每排號捨的盡頭有一間糞號,誰去上廁所不能說話,只能用牌子來表示,牌子正反兩面都有字,一面寫著「入靜」,另一面寫著「出恭」,現在還有不少老年人以「出恭」指上廁所,就是由科舉而來。由於秋闈時天氣非常炎熱,考生們吃住全在狹小的號捨裡,因此,經常有考生因中暑生病、食物中毒導致意外死亡,還有的則是被藏在號捨屋簷等處的毒蛇咬死。

  入場糕點切成一寸見方

  為防考生在食物中夾帶作弊答案,在進考場時,衛兵會用刀將糕點全部切成一寸見方。最後一道叫龍門,如果最後查出夾帶違禁品,則前面兩道門的兵丁都要被治罪。而違禁的考生則將被革除一生的功名,即一輩子不可以再做官,還要被捆綁在貢院門前的木柱上示眾兩個月。但由於科考事關仕途官運,作弊就成了科考揮之不去的陰影。江南貢院發現過飛鴿傳書,當時有考生家裡訓練了只鴿子,鴿子晚上就飛進考生的號捨,考生把考題寫得很小,拴到鴿子腿上帶回,家裡請了答卷高手,然後讓鴿子再送進考場。家人為了提醒考生不要抄漏了,就在正面的下方注了「背面還有」幾個小字,哪知這位老兄竟也照抄不誤,結果被考官發現。

  最年長的考生為103歲

  讀過《儒林外史》的,應該都會對「范進中舉」印象深刻。其實,古代由於對士子參加考試實行「上不封頂,下不保底」的政策,無論什麼年齡層的都可以報考。但因考試所涉「四書五經」等海量詩書典章,因此,能通過預試到江南貢院進入鄉試的,極少有「神童」,相反「范進們」倒是常見的。在江南貢院的考生中,曾有年齡最大的考生是廣東103歲的陸雲叢。而年齡最大的狀元是唐朝的尹樞,「應試時年已七十有餘」。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