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時大清王朝的總理衙門大臣們的照片 | 陽光歷史

 

A-A+

1871年時大清王朝的總理衙門大臣們的照片

2017年02月19日 老照片之人物舊影 暫無評論 閱讀 179 次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總署」、「譯署」,為清政府辦洋務及外交事務而特設的中央機構,於1861年1月20日由咸豐帝批准成立。總理衙門存在了40年,直到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據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辛丑條約》第12款規定,改為外務部,仍位列六部之上。

01.jpg

  沈桂芬(1818-1881),江蘇吳縣人,順天宛平籍,字經笙又字小山。道光二十七年進士,選庶吉士,與李鴻章、沈葆楨、郭嵩燾等人同年同官。

02.jpg

  恭親王奕欣(照片均為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森於1871年所攝)

  1860年11月,英法聯軍依約從北京撤走,使恭親王 奕訢
大喜過望,在奏折中說:「該夷並不利我土地人民,猶可以信義籠絡,馴服其性,自圖振興」,勸咸豐帝「盡可放心」迴鑾。1861年1月,奕?再上《統籌洋務全局酌擬章程六條》,請求建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有效地辦理洋務和外交事務。奏折指出:「近年各路軍機絡繹,外國事務,頭緒紛繁,駐京以後,若不悉心經理,專一其事,必致辦理延緩,未能悉協機宜。」1861年1月20日得到咸豐帝批准。

03.jpg

  文祥,姓瓜爾佳氏,字博川,號文山,盛京正紅旗人。道光進士。咸豐九年(1859年),在軍機大臣上行走,調戶部左侍郎。十一年(1861年)同奕欣奏請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並任總理衙門大臣,後升為協辦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等職。

1.jpg

  寶鋆(1807-1891),索綽絡氏,字佩蘅,滿洲鑲白旗人。道光進士。咸豐時曾任內閣學士、禮部右侍郎、總管內務府大臣。同治時任軍機大臣上行走,並充總理各國事務大臣、體仁閣大學士。光緒時晉為武英殿大學士。卒謚文靖。

05.jpg

  董恂(1810-1892),江都縣邵伯鎮人。1840年成進士後踏上仕宦之途,至1882年正月,以76歲高齡退休罷職,先後歷事道光、咸豐、同治、光緒4朝,曾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作為全權大臣,奉派與比利時、英國、俄國、美國等國簽訂通商條約。

06.jpg

  毛昶熙1817-1882),清末河南參陟人,字旭初。道光進士。咸豐十年(1860)以左副都御史銜,在籍辦團練圍攻捻軍。次年任內閣學士。同治元年(1862)隨僧格林沁在魯、豫、鄂、皖等地鎮壓捻軍,授禮部侍郎。

07.jpg

  成林

08.jpg

  總理衙門大臣合影

09.jpg

  沈桂芬、董恂、毛昶熙

010.jpg

  成林、文祥、寶鋆

  總理衙門首任事務大臣均為清朝貴族,且與外國侵略者關係密切。它一成立,就正式委任英人李泰國為總稅務司。1863年李泰國離任回國,由英人赫德繼任達四十多年。這些都使總理衙門實際成為外國侵略者控制清政府的總樞紐,其設立是清政府機構開始半殖民地化的標誌。作為中國半殖民地化的一個重要表現,這裡記錄了19世紀末葉日薄西山的中央帝國與歐美各列強進行外交周旋的全部過程。特別是改名為外交部後,「班列六部之前」,其具體職責基本相同,但已經成為晚清政府最重要的決策機構之一。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