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是海寧陳家子孫:乾隆身世詳考 | 陽光歷史

 

A-A+

乾隆是海寧陳家子孫:乾隆身世詳考

2017年11月09日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244 次

  乾隆皇帝,姓愛新覺羅,名弘歷,是清王朝定鼎中原後的第四位皇帝。他在位六十年,勵精圖治,出現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康乾盛世」。

  在民間, 乾隆皇帝的身世被人傳得十分離奇,傳說他是海寧陳家的兒子……

  離奇傳說

  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雍親王府裡一片歡笑,這一天家裡又添了一個小孩。同一天,海寧陳家也添了一個小孩。

  這海寧陳家指的是浙江海寧的陳世倌家,人們俗稱他為陳閣老,在康熙年間曾入朝為官,並且和當時的皇四子雍親王胤禛的關係十分密切。當時,雍親王妃和陳世倌的夫人都懷有身孕。不久,兩家先後生了孩子,雍親王生了一個女孩,而陳家生了一個男孩。過了幾天,雍親王讓陳家把男孩抱入王府看看。王命難違,陳家只好把孩子送進王府。可等孩子再送出來時,陳家的胖小子竟變成了一個小丫頭。久在官場的陳閣老意識到此事性命攸關,不敢聲張,不久就辭官帶著全家回原籍去了。而那個被換入王府的男孩,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

  隨著這個傳說的廣泛流傳,乾隆帝六次南巡甚至被說成是為了探望自己的親生父母。而那個雍正換出去的女兒,長大後嫁給了大學士蔣廷錫的兒子蔣溥。蔣家是江蘇常熟的大姓,雍正之女所住的那棟樓被後人稱為「公主樓」。

  中國歷來就有俗文化壓倒嚴肅文化,演義小說埋沒正史的傳統。乾隆為海寧陳家之子的傳聞不斷被吸收到文藝作品中。1925年,上海出版了鴛鴦蝴蝶派大家許嘯天的一部《清宮十三朝演義》。書中說:乾隆原來是海寧陳閣老的兒子,被雍正用調包之計換了來。乾隆長大後,從乳母嘴裡得知此事,便借南巡之名,去海寧探望親生父母。因陳閣老夫婦早已去世,乾隆只好到陳氏夫婦的墓前,用黃幔遮著,行了做兒子的大禮。

  近些年,乾隆是海寧陳家之子的傳聞仍連續不斷地進入到文藝作品中,其中最有影響的就是金庸先生的《書劍恩仇錄》。金庸是浙江海寧人,從小便聽說乾隆是海寧陳家之子的傳聞,因此《書劍恩仇錄》緊緊圍繞乾隆身世這條線索展開。不但如此,金庸還在書中杜撰了陳世倌的三公子,也就是乾隆的親弟弟陳家洛。他在於萬亭去世以後繼任紅花會總舵主,共同成就恢復漢家天下的宏業;而熱戀陳家洛的香香公主則犧牲了自己的愛情,身侍乾隆,欲助陳家洛一臂之力,不幸失敗自刎,葬於「香塚」。

  金庸先生在這部小說的後記中老老實實地告訴廣大的讀者,「陳家洛這個人物是我的杜撰」,同時他還聲明,「歷史學家孟森做過考據,認為乾隆是海寧陳家之子的傳說靠不住」。

  史家考證

  一般來說,凡是有影響的傳聞逸事,不管它怪誕荒唐到何種地步,總是有某種合理性和或多或少的歷史原因。

  那麼,乾隆是海寧陳家之子這種說法,又有什麼根據呢?

  首先,乾隆在位六十年中曾六次南巡,其中四次到海寧,而且每次都住在陳閣老家的私園——隅園中,並將「隅園」改為「安瀾園」。

  其次,海寧陳家有清帝御賜的兩塊名曰「愛日堂」和「春暉堂」的堂匾。「愛日」也好,「春暉」也好,用的都是唐代詩人孟郊《遊子吟》一詩的典故。乾隆若不是陳家的兒子,談得上報答父母如春暉一般的深情嗎?

  再次,乾隆的父親胤禛為皇子時,生育不繁。由於當時皇太子兩次被廢,儲位遲遲未定。出於爭儲的目的,胤禛有可能不擇手段地將女兒「調包」成兒子。以至於以後出現了這樣一種說法,雍正之所以能登上皇位,是因為康熙皇帝看到了胤禛的兒子弘歷(即後來的乾隆)頗有英雄氣概,有一代雄主之氣象,於是為了讓弘歷以後繼位,就把皇位傳給了胤禛。

  第四,那個被換走的雍正的女兒由陳家帶回海寧,長大後嫁給了當朝重臣、大學士蔣廷錫之子蔣溥。蔣溥也甚得皇上恩寵,官至大學士。當地人遂將蔣氏夫人所居之樓稱為「公主樓」。

  最後,在清一代,海寧陳家科名最盛,名相迭出,寵榮無比。據傳,當年陳崇禮科舉及第之後蒙道光帝召對,得知他是陳世倌的後人,道光帝微微一笑說:「汝固海寧陳家也。」不久,陳崇禮即被擢升為鹽運使。若無雍正、乾隆和海寧陳家的這層關係,陳崇禮怎會受到如此眷顧?

  更有野史傳說,乾隆自知自己不是滿族人,因此在宮中常常穿漢服,還問身邊的侍從自己是否像漢人。一位老臣趕緊跪下說:「對漢人來說,皇上確實像漢人;對滿人來說,則不像。」乾隆聽後很久沒有說話,而且此後也不再提起此事。

  對於上述說法,金庸先生提到的那位歷史學家孟森先生分別援引史實加以批駁。

  首先,來看一下海寧陳氏家族的歷史。海寧陳氏的先世為北方渤海高氏,後南遷到江南地區。陳家的真正發達在萬曆年間,其中,陳元成這一支,與傳聞中的「海寧陳家」關係最大。陳元成之孫陳詵官至刑部尚書。陳詵之子陳世倌在雍正當朝時已歷任巡撫,至乾隆六年以工部尚書授文淵閣大學士。他就是金庸在小說中所寫的乾隆生父。

  陳世倌的侄子陳用敷官至巡撫,那已是乾隆中期以後的事了。據此,孟森先生明確指出,海寧陳家仕宦之盛,發端於明朝末年,到康熙和雍正時達到了頂峰。乾隆即位之前,陳氏為相者多已謝世,陳世倌尚存,卻並未得到乾隆皇帝的格外關照。乾隆六年(1741)升任內閣大學士的陳世倌,不久因起草諭旨出錯被革職。不僅如此,乾隆皇帝還當面斥責他「無參贊之能,多卑瑣之節,綸扉重地,實不稱職」。如此不留情面的呵斥,就是很普通的前朝老臣也很少受到,更不用說是傳聞中皇帝的生父了。

  關於陳家的兩塊匾額「愛日堂」和「春暉堂」一事,孟森先生肯定確有其事,但這並不是乾隆所題寫,而是其祖父康熙皇帝書賜的。這兩方匾額與乾隆毫無關係,更談不上乾隆是陳家之子的證據了。

  從乾隆出生的時間和當時的背景來看,其為雍正急欲抱養外姓之子為己子的說法也不合情理,且沒有根據。

  按照皇帝家譜《玉牒》所記載,乾隆出生於康熙五十年八月,當時雍親王胤禛三十四歲,已先後生育了弘輝、弘盼、弘昀、弘時四個兒子(但前三子均夭折)。乾隆出生時弘時已經八歲,而且就在乾隆出生後三個月,雍親王又得了一個兒子弘晝,後來又陸續生育了弘瞻等四個兒子。在這種情況下,雍親王偷偷摸摸換一個漢人的兒子,於情於理都說不通。從另一方面來看,當時皇太子兩次被廢,且從此以後皇太子的儲位一直空缺,為爭奪儲位而進行的明爭暗鬥日趨白熱化。以雍親王的精明和謹慎,怎麼會在這個時候冒著給別人留下把柄的風險去抱一個漢人的孩子呢?再說,他又怎麼會知道自己一定會繼承大位,而陳家之子就一定會大富大貴呢?在這「一著不慎全盤皆輸」的微妙時刻,雍親王決不會冒這個險。

  另外,一個滿族旗人在《皇室見聞錄》中稱:「以雍正之英明,豈能任後宮以女易男?」因為按清朝皇室的規矩,皇孫誕生時,皇子要立即派王府裡的太監到皇宮的內奏事處口頭上報給皇上,然後再由宗人府專門寫折子奏報,以備皇上為皇孫取名;若雍親王府當時已按時辰報生的是女兒,又怎麼能過了幾天再改為男孩呢?這從理論上來看也是說不過去的。

  就算傳說是真的,乾隆是被雍正用女兒從海寧陳家換來的,那麼這位真正的金枝玉葉的下落也應該有所交代。據說,這位公主後來嫁給了當朝重臣、大學士蔣廷錫之子蔣溥,蔣氏夫人所居之樓被稱為「公主樓」。可許多熟悉當地歷史的人,都不知道家鄉有座「公主樓」;就連蔣家後人,也都說不知道。由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這件事情為訛傳。

  早在清軍入關時,曾對頑強抵抗的江南人民進行過大規模的屠殺,因此江南地區的反清情緒異常高漲。從康熙皇帝開始,清朝的統治者就採取了各種方法,如設立博學鴻詞科,徵調明朝遺民編修明史等,極力籠絡前朝尤其是江南地區的文人士大夫。海寧陳家中科舉人數之多,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是和統治者重視科舉,極力籠絡南方世族,藉以消弭江浙一帶士大夫強烈的反清民族主義意識的政策有關。而到了乾隆時期,這種科舉之盛早已成為明日黃花。將此作為乾隆出自海寧陳家並眷顧陳家的根據,顯然是不能成立的。

  六下江南

  如此,支持乾隆是海寧陳家之子的幾條證據都被逐一批駁。現在只剩下最後一條,也是最重要的一條:乾隆六次南巡,四次到海寧,而且每次都住在陳氏的私園中,這是為什麼呢?

  康熙皇帝曾六次南巡。一心想要效仿祖父的乾隆也有過六次南巡,並且前兩次和他的祖父康熙一樣,以浙江杭州為終點,還登上紹興會稽山祭禹陵而還,意在炫耀國力、安撫江南民心。從第三次南巡開始,乾隆連續四次都到了海寧,主要目的是視察耗費巨大的錢塘江海塘工程。

  古代錢塘江口江流海潮的出入有南大門、中小門和北大門三個口門。如果海潮趨向北大門,則海寧一帶的海潮首當其衝;趨向南大門,則紹興一帶的海塘坐當其險;唯有主流走中小門,南北兩岸才少有海潮之災。從乾隆二十五年開始,海潮北趨,海寧一帶潮信告急。一旦海寧一帶的大堤被沖毀,那麼臨近的蘇州、杭州、嘉興、湖州,這些全國最富庶的地區將會被海水淹沒。因此,乾隆皇帝從「海塘為越中第一保障」的認識出發,在乾隆二十七年第三次南巡之時,親臨海寧勘察。另一方面,海寧地方的地勢和土質都不是很好,在施工過程中存在著許多困難,負責的官員們在具體措施等問題上還有很大分歧。因此,乾隆每次南巡都要親往閱視,以便更好地做出決策。就這樣,在乾隆皇帝的督責之下,海寧一帶修建起了耗資巨大的魚鱗石塘,成功地抵擋住了海潮的侵襲,對保護當地及附近地區的百姓、土地以及農業生產的安全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時至今日,經過了兩百多年的海水沖刷,這座石塘的某些地段依然完好,還在繼續發揮著作用。金庸先生小的時候,就曾在海寧乾隆皇帝所修的石塘邊露營、玩耍。

  由此可見,乾隆四度前往海寧,根本不是所謂的探望親生父母,而是要閱視和籌劃海寧的海塘工程。

  那麼,乾隆四到海寧勘察,總得有個合適的住所吧?

  乾隆駐蹕的陳傢俬園名叫「隅園」,位於海寧縣城的西北角。而陳氏是康、雍、乾三朝宰輔,其隅園佔地有百畝之廣,入門水闊雲寬,園內有百年古梅,南宋時期的老樹,風景宜人。在這偏僻的小縣城,確實是找不到另外一個比這「三朝宰相家」的私家園林更為體面的地方來迎接乾隆皇帝了。且這個園林景色可人,在園中就可以聽到海潮的聲音。難怪乾隆皇帝四度駐蹕此園,流連盤桓了。

  乾隆並不諱言駐蹕陳氏隅園是「喜其結構至佳」,心中念念不忘的卻是越中第一保障———海塘。所以,在他初幸隅園之後,便賜名為「安瀾園」,以志此行在使海水永安其瀾。乾隆回京之後,在圓明園也仿造了一個安瀾園,而且還寫了一篇《安瀾園記》,願四海之內江河之瀾皆安,曲折地表達了他不忘民生疾苦這樣一個意思。

  如果仔細檢查一下正史、野史以及其他同時代人所著的文集,就可發現,乾隆四次駐蹕在陳氏家園,但從未召見過這聲名顯赫的「三朝宰相」陳家的子孫,更談不上什麼「升堂垂詢家世」了。至於說他張黃幔偷祭死去的生身父母,則更是無稽之談。

  乾隆出自海寧陳家,乃漢人之子,是一個流傳很久而且很有影響的傳聞。近年來某些休閒性質的小說和影視作品還仍然用它來媚俗,但是歷史學界早已徹底摒棄了這個傳聞,認為它等諸齊東野語,毫無根據。就連善於寫作清宮故事的高陽先生也說,乾隆絕不可能是海寧陳家之後。

  可見故事本來就是故事,不能和歷史事實等同起來。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