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1853年克里米亞戰爭:70萬俄軍對抗百萬大軍 | 陽光歷史

 

A-A+

揭秘1853年克里米亞戰爭:70萬俄軍對抗百萬大軍

2015年04月12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532 次

  1853克里米亞之戰:克里米亞戰爭也稱克裡木戰爭,是俄國與土、英、法和撒丁王國組成的同盟國爭奪近東統治權的戰爭。19世紀中葉前夕,歐洲各國,首先是英法兩國加緊東擴,以爭奪新的市場和殖民地。而俄國正致力於維護它在黑海地區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力圖鞏固它在巴爾幹和外高加索的地位。1853年6月21日尼古拉一世派兵進駐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這兩個多瑙河公國,土耳其蘇丹要求俄國歸還這兩個公國,並於當年的10月4日對俄國宣戰。戰爭初期,局勢對俄國有利,經過4次戰鬥,土軍敗局已定,這促使英法兩國很快參戰。

  1853年12月23日,英法聯合艦隊進入黑海,俄國被迫以70萬的總兵力與擁有100萬大軍的同盟國聯軍進行戰爭。到1855年,戰事在所有戰區展開,但克里米亞仍然是主戰區。這次戰爭中塞瓦斯托波爾防禦戰最為著名,歷時349天,同盟國聯軍對塞瓦斯托波爾共進行了6次炮擊和強攻,奪取了塞瓦斯托波爾防禦體系中的鎖鑰陣地馬拉霍夫崗。俄軍統帥部隨後決定放棄這座城市,撤到塞瓦斯托波爾港灣北岸,將艦船全部沉沒。此後,雙方在維也納進行了談判,俄國政府被迫作出讓步。1856年3月18日簽署的巴黎和約,俄國不得不接受苛刻的條件:禁止俄國在黑海擁有艦隊和海軍基地,不准俄國在波羅的海的阿蘭群島設防等等。

  克里米亞戰爭對雙方來說都是非正義的。這場戰爭俄軍損失52萬2千人,土英法聯軍損失51萬7千人。列寧說:「克裡木戰爭顯示出農奴制俄國的腐敗和無能。」沙皇俄國的失敗,使其君主專制制度遇到了空前的危機,加速了農奴制的衰敗。克里米亞戰爭是兵力兵器、軍事學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對火炮槍械和水雷武器的進一步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英法軍隊用的是來復槍,艦隊是汽船;而俄軍用的是老式的滑膛槍,艦隊是帆船,裝備明顯落後於英法軍隊。根據這場戰爭的經驗,各國戰後都很快擯棄滑膛式武器而採用線膛式武器,擯棄木製帆力艦隊而建立裝甲蒸汽艦隊,陸軍戰術和海軍戰術、築城學和軍隊工程保障等方面都有創新。克里米亞戰爭使得各國軍隊重新修正軍事學術中的許多原則以適應時代的要求。

  克里米亞的戰略地位十分突出,被稱為「黑海的門戶」。誰佔領了克里米亞,誰就控制了黑海。從17世紀起,為控制克里米亞,沙皇俄國同土耳其在這裡進行了多次戰爭。直到葉卡捷琳娜女皇時期,沙俄才終於打敗土耳其帝國,將克里米亞併入自己的版圖。在蘇聯時期,它在這裡建立了龐大的黑海艦隊和許多戰略設施。到俄羅斯時代,俄海軍仍然在這裡保留了前蘇聯的基地和機場。一旦失去克里米亞,俄羅斯的黑海艦隊只能走向消亡。前蘇聯解體後,西方並沒有善待俄羅斯,而是加緊東擴,不斷擠壓它的戰略空間。這一次在烏克蘭危機中,西方世界與普廷頻頻過招,結果是克里米亞迅速溶入了俄羅斯,獲勝的一方不再是西方世界了。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