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李鴻章 得罪翁同龢致甲午海戰大敗?
李鴻章,晚清時代最為重要的代表人物,因其被貼上過於鮮明的政治標籤,其形象很模糊。以往對他的臉譜化解讀,帶給我們一種深深的疑惑:如果李鴻章是一個片面的齷齪形象,那麼,國人的智商豈不更成問題?文化淵深的中國,又怎麼會受到如此簡單的人物的影響?李鴻章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近代的中國歷史無法繞開他?為什麼他能影響中國歷史如此長久?本書或許能提供一個答案。
呂賢基被敵軍圍困將死之際,李鴻章騎著家僕交給他的馬,逃離道德困境。此後,李鴻章經歷了喪父之痛,又被陳玉成追殺,連祖宅都被燒掉。年近四十的李鴻章,二次創業連連失敗,眼前一片黑暗,完全看不到出頭之日。
自我定位的嚴重失誤,讓李鴻章喪失了一次又一次機會。他只能將全部希望寄托在老師曾國藩身上,希望曾國藩能夠給他提供飛黃騰達的平台。
與李鴻章的家世一樣,曾國藩同樣也是出身耕讀世家,而且他的家境比李鴻章更為貧寒。在曾國藩的自我記載中,我們可以知道,他在考中進士、入朝為官之後,自始至終都面臨著嚴重的財務困難。每年,他因為繁重的家務拖累,都要虧欠一大筆錢。
在返回家鄉訓練湘軍之前,曾國藩的人生課題只有一個:如何才能弄到足夠的錢,當然是在合法合情合理的限度以內。
李鴻章
為了弄錢,曾國藩曾干了許多不可思議的事情,他承包了湖南會館,他在別人的婚禮上充當司儀,這使得他比朝中所有官員更明白這個世界的基本運行法則,處理起事情來,比別人更懂得把握分寸,最善於無中生有,於絕境中開出一條生路來。
很不幸,曾國藩的才幹被皇帝發現了,於是皇帝如獲至寶,鞭打快牛,讓曾國藩擔任禮部侍郎,後來兼兵部侍郎,兼工部侍郎,兼吏部侍郎。這就等於讓曾國藩把教育部、國防部、建設部及人事組織部的工作,全都抓了起來,但只付給曾國藩禮部侍郎的微薄薪水,讓曾國藩苦不堪言。
於是曾國藩的家庭財政赤字如雪球般越滾越大,讓曾國藩不堪重負。他上疏希望皇帝放過他,或者給他一個能夠撈點兒錢的職位。可皇帝難得找到這麼一個能幹的員工,拒絕理睬。情急之下,曾國藩崩潰了,他憤然上疏,斥責皇帝不懂朝政。
咸豐皇帝怒不可遏,決定狠狠地懲罰曾國藩。如何懲罰他,才能夠最解氣呢?有了!咸豐皇帝傳旨,讓曾國藩再兼任最苦最忙的刑部侍郎。
朝廷一共六部,禮、工、兵、吏、刑、戶,除了一個戶部的工作沒丟給曾國藩,朝廷其餘所有部門的工作,全都丟給了曾國藩一個人,讓曾國藩忙得四腳朝天,欲哭無淚。
就這樣持續了一段時間,終於有一天,咸豐皇帝發了善心,給了曾國藩一個優差,讓他赴江西監考。監考可以名正言順地收取考生的孝敬,這實際上是咸豐皇帝默許曾國藩去撈點兒銀子,以彌補他家庭的巨額財政赤字。但曾國藩命中注定與貪官無緣,他剛剛離開京城,洪秀全就打了過來。於是咸豐皇帝急忙傳旨,命曾國藩暫時先不要急著回京,先把洪秀全消滅了再說。
包括曾國藩在內,咸豐皇帝一共派了四十三名大臣出京,尋找消滅洪秀全的法子。但這個法子,只有曾國藩知道。曾國藩最清楚的是,洪楊集團之所以能武裝割據,正是因為這支恐怖的暴力軍隊恰好是腐爛的清朝軍制的剋星。要想克制洪楊集團,就必須踢開舊有的軍事體系,另起爐灶,重建班子。
曾國藩不只是自己這樣做,同時他也把這個解決方案告訴所有的人,比如說李鴻章,就收到曾國藩的書信。這些方法和技巧,都是曾國藩吃盡了苦頭才於實踐中摸索出來的,是最寶貴的智慧和經驗。可沒想到,就連李鴻章都對此置若罔聞,更不要說別人了。
所有人都想走捷徑,找個最簡單、最省心的法子。卻不知道,最簡單的法子往往是最無效的,因為基礎不牢靠。最遠的路,反而是真正的捷徑,因為很少有人走這條路。曾國藩之所以成為聖人,只是因為他做了別人不肯做的笨工作。
李鴻章想的是,困難的事情,就丟給老師曾國藩做好了,我嘛,跟在老師屁股後面佔便宜,就吃現成的好了。
1858年冬,李鴻章投奔老師曾國藩。甫入幕府,他就發現了自己人生定位的錯誤。
李鴻章到了曾國藩幕府,接連幹了幾件事,讓他一下子成了幕府中舉足輕重的人物,也終於讓他認清了自己不可替代的價值。
頭一樁事,是他的政務天分顯露出來,他最擅長大筆一揮洋洋灑灑寫奏章。而如今他寫的奏章,更是爐火純青。曾國藩看了滿意,一個字也不改就上報朝廷,朝廷看了也滿意,立即准奏。於是曾國藩急忙上奏,央求朝廷准許李鴻章參與機要事宜的討論。這讓李鴻章一下子明白了,自己原是大臣之才,難怪找不到人推薦自己,原來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尋常官吏怎能發現自己的超群才幹?
第二樁事,是李鴻章的宏觀思維顯露了出來。曾國藩帶著李鴻章,去宿松見同為中興之傑的胡林翼,雙方因為戰略佈局的觀點不同,而爭論了起來。李鴻章在一邊越聽越煩躁,忍不住吼了聲:這事還不簡單?怎麼吵成這樣,你們聽我說……聽完了他的戰略分析,曾國藩一聲不吭,胡林翼卻是大為震驚,立即意識到李鴻章乃是罕見的戰略型人才,急切要求曾國藩快點兒給李鴻章機會,讓曾國藩好不彆扭,好像是他壓制了李鴻章一樣。
第三樁事,是李鴻章的謀略天資顯露了出來。當時,咸豐皇帝老師翁心存的兒子翁同書,出任安徽巡撫,因為處置不當激起民變,又在城破之前棄城而走,有失封疆大吏守土之責。曾國藩決定管管這事。但那翁心存以道德文章立世,在咸豐皇帝面前極受信任,門生弟子遍佈朝廷,要如何措辭,才能夠讓咸豐皇帝鐵面無私地嚴懲自己的老師,同時又能讓朝中大臣無法講情呢?
這個奏章不好寫,曾國藩先是讓幕府中的文章高手起草,寫後拿過來一看,發現不成。於是曾國藩親自上陣,寫了一遍又一遍,卻總是寫不明白,最後萬般無奈,只好把李鴻章叫過來:少荃啊,你也來寫寫看。
李鴻章拿起筆來,寫道:臣職分所在,例應糾參,不敢因翁同書之門第鼎盛,瞻顧遷就……
此言一出,正氣凜然,又暗含了隱隱的殺機,不但讓咸豐皇帝無法徇私庇護,還搶先一步堵住了所有官員的嘴,讓他們不敢替翁同書說情。
此折上奏,翁同書即刻被朝廷拿問,先定為斬監候,後被減免,發配新疆,老死戍所。
這是權謀高手李鴻章首次出手,以一介小小的幕僚,不過是隻言片語,就終結了最尊貴的帝師之子的仕途乃至生命,李鴻章的老辣權謀之術,由此可見一斑。
李鴻章這一次出手,為他的人生帶來了一個強敵,此後,翁同書的弟弟翁同龢,在查清此事後,處處與李鴻章作對。由於翁同龢的謀略與智慧都弱於李鴻章,情急之下,翁同龢索性拿李鴻章精心打造的北洋水師下手,掐斷了北洋艦隊的糧餉與軍火,導致甲午海戰大敗。
時過一百多年,我們才想起來勸說李鴻章不要輕啟權謀之術,未免太遲了些。要知道,中國的皇家極權,養成的是具有東方宮廷陰謀特色的帝王心機。如朝中的咸豐皇帝,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舉目所見,抬手所及,均是帶有明顯陰柔特點的陰謀政治。這種陰謀政治與現代政治的公開透明、重視規則恰成兩極,其特點就是以背信棄義為手段,以置對方於死地為目的。所考慮的不是如何解決問題,不是尋求一個共贏的結果,而是不擇手段搞死對方。至於對方是誰,這個倒是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