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康熙皇帝60年都不能釋懷的遺憾是什麼?
康熙60年不能釋懷的遺憾:如果不是上帝插了手,誰也無法解釋康熙和彼得一生波瀾壯闊的歷程,竟然充滿那樣複雜而神秘的巧合。他們同是少年登基,同樣博學勤政,甚至連幼年的曲折命運,也充滿讖語般的暗合。
年幼的康熙和彼得都是不幸的。玄燁的生母佟佳氏只是皇宮中一名不受恩寵的庶妃。玄燁降生時,父親順治皇帝正對滿洲大臣鄂碩之女董鄂氏(即傳說中的明末名妓董小宛)愛得死去活來,哪有精神顧得上這個不請自來的小兒子。出生不久,玄燁即遭到當時被人視如洪水猛獸般的天花的侵襲,命懸一線,儘管憑借頑強的生命力僥倖存活下來,卻讓後來的康熙大帝從此留下一臉不太好看的麻點。不幸接踵而至,他八歲喪父,十歲時疼愛他的母親又死了。兩年之間父母雙亡,形影相吊,這給他留下很深的心靈創傷。康熙後來回憶到,那年母親生病的時候,他日夜守候在床邊,滴水不進。母親去世時,他日夜啼哭,不思飲食。直到晚年,康熙回憶起這一幕幕還不無悲傷地說,他在父母的膝下沒有得到一天的歡娛,「此朕六十年來抱憾之處」。
但玄燁又是幸運的。他有一位寬仁博大的祖母孝莊皇太后,十分關心他的成長。這位富有政治頭腦、品性賢良的祖母,對玄燁的培養傾注了大量心血,為他成為一代明君打下了堅實基礎。她經常給小孫兒講述祖父當年披堅執銳、艱苦創業的故事,激勵他將來要秉承祖先英烈之風,成為有抱負、有作為的人物。她一直以帝王的標準嚴格訓練孫兒,教育他要「寬裕慈仁,溫良恭敬」,甚至連一舉一動都要「儼然端坐」,中規中矩。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幼年的不幸,砥礪玄燁更加勤奮地學習。從五歲發蒙開始,他早出晚歸,無論嚴寒酷暑,從未中斷。父母雙亡後,他更加發奮努力,系統學習治國安邦之道,認真研讀儒家經典,還拜武藝高強的侍衛阿舒默爾根刻苦練習騎射技藝,縱馬射獵,十矢九中,英武非凡。他常常虛心地咨詢左右,甚至不恥下問於身邊的太監。繁重的學業差點兒壓垮了他的身體,他累得咯血,仍然堅持手不釋卷。後來不得不發展到需要針灸治療的地步,以至於多年後康熙皇帝一聞到灸條的艾味還心有餘悸。
康熙一生既受到滿洲騎射文化的訓練,又受到蒙古草原文化的熏陶,還受到漢族儒家文化的影響,可謂「全能皇帝」。正是這種嚴格認真的教育,形成了康熙雄渾博大的學識修養,培養了康熙果斷堅韌的人格力量。
公元1669年,康熙正式親政。這位蓄勢待發的少年天子,一旦坐上至高無上的王權寶座,就顯示出不可遏止的治國雄心。他十四歲時就親自謀劃剷除了位高權重、專橫跋扈的鰲拜,一生先後平定三藩之亂,東北反擊沙俄,西北揚威平叛,修德中外一家;對內則治河安邦,富國裕民,肅清吏治,開創出「康乾盛世」的繁盛局面。康熙的一生,既能縱橫疆場、運籌帷幄,又能經世濟民、安邦治國,達到儒家標準的「內聖外王」境界。這樣的帝王,如果不是處於一個終結蒙昧的專制王朝,也許算得上「千古一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