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揭秘人工如何影響天氣:氣象武器並非危言聳聽 | 陽光歷史

 

A-A+

[圖文]揭秘人工如何影響天氣:氣象武器並非危言聳聽

2015年03月27日 科學探秘-短篇 暫無評論 閱讀 192 次


 

  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首都閱兵的蔚藍天空,是驅雲減雨的成果;2008年奧運會,人工干預確保了開幕式當晚沒有下雨。科技的發展,真的讓人類可以「呼風喚雨」嗎?人工影響天氣的原理是什麼?氣象科技對未來戰爭有哪些影響?帶著這些疑問,筆者近日專門來到空軍某研究所進行採訪。


  「呼風喚雨」需要前提條件


  一棟平平常常的四層小樓,樓前一塊用鐵柵欄圍著的空地上有一些密密麻麻的天線、形狀各異的設備,會讓你覺得此樓與眾不同。據該所副總工程師畢波介紹,在朔風中一圈圈轉個不停的那種設備叫風標,用來測風向和風的大小;那個金屬箱子叫激光測雲儀,上面不停閃著光的兩個光學鏡頭,一個用於往雲上發射激光信號,一個用於接受雲反射的光信號,然後通過光的速度就可計算出雲高。


  問起人工影響天氣的原理,該所總工程師白潔告訴筆者,人工影響天氣之所以在某種情況下能夠實現,是因為大氣層中存在著巨大的能量和各種不穩定因素,如果掌握了這些不穩定因素的變化規律,在一定有利時機和條件下,通過人工催化等技術手段,對局部區域內大氣中的物理過程施加影響,用較少的能量去「誘發」它們,就會發生巨大的能量轉換,使天氣向著人們預期的方向發展。


  實際上,人工影響天氣是一個系統工程,從催化劑選型、作業方法選擇,到天氣的監測預報,缺一不可,而且各項工作都要做到準確無誤。即使是這樣,在萬里晴空的天氣下,也很難做到人工降雨,對於一些系統性的強天氣,比如大暴雨、大暴雪、颱風等,人工影響天氣的作用就顯得微乎其微了。


  實驗室裡造「雲霧」


  沿台階而上,筆者隨白潔走進一個門口標著「航空大氣光學測試與評估」的實驗室。


  實驗室裡除了林林總總的各種儀器設備,位於實驗室一側一個十幾立方米的封閉圓筒狀房間引起筆者的注意。白總工介紹,這是實驗用的雲霧室。在實驗室人員的當場操作下,不到半小時,原本清晰的實驗室由透明逐漸變得模糊,最後變成白茫茫的一片。白總工告訴我們,這個雲霧室模擬出的雲霧與自然雲霧非常相似,國慶閱兵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最終使用的幾種催化劑,就是在這個雲霧室中通過幾個月時間的試驗優選出來的。


  2009年9月30日夜,北京大部分地區細雨綿綿。2009年10月1日凌晨2時30分,小雨停止,但陰雲並沒有散去。為減輕和消除低雲對受閱空中梯隊飛行的影響,按照空軍預定計畫,共出動數架人工作業飛機,每架飛機裝載數噸高效環保型催化劑,依次進入作業區,由該所科研人員上機操作,按照一定的速率播撒。低雲在催化劑作用下,迅速消失,這才有了151架戰鷹秒米不差、準確無誤地通過天安門上空的壯觀場景。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該所政委滑兵賢告訴筆者,在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中,及時準確的實況天氣資料就是巧婦手中的「米」。這次國慶閱兵前的天氣資料,就是由該所自主研製並裝備空軍上百個機場氣象台站的地面自動氣象觀測系統獲得的,然後通過該所研製的新一代氣象業務信息系統和預報保障工作站,彙集到國慶閱兵人工影響天氣指揮部。依靠這些高科技手段,空軍氣象部門提前4天就對國慶的天氣情況作出了準確預測。事後證明,國慶當天受閱飛機的起降機場以及飛行航線上的天氣情況,都與預報結果相吻合。


  氣象武器絕非危言聳聽


  空軍級專家、該所所長劉健文告訴筆者,目前國際公約禁止作戰雙方使用「氣象武器」,但一些國家一刻也沒有停止奪取「制氣象權」的競爭,其中美國等西方國家尤為活躍,在美軍報告《天氣-戰鬥力的倍增器:2025年擁有天氣武器》中,明確將氣象分析與技術列為重點發展的武器技術之一,並預測其作戰力量有望於2025年在一個中等範圍(小於200平方公里)內控制戰場天氣。1998年,英國在沿西海岸向大氣層輸入電能,使對流層中的鎂原子電離產生一個密度可變的靜電屏蔽層,以控制氣團的運動,從而嘗試對半徑5000公里範圍內天氣的人工控制。可以預見,人工影響戰場天氣技術會在未來戰場中越來越多地得到應用,以人工影響天氣為主的氣象武器,必將是未來戰爭中的一枚「重要棋子」。對此,我們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和警惕。


  據介紹,隨著人民空軍加緊構建「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信息化作戰體系建設,空軍航空氣象科研人員將結合衛星監測、精細化數值預報模式、資料同化等先進手段,著力加強以天基信息為重點的空天地一體化信息裝備體系的研究和發展建設,以提高對極端天氣氣候的預測預警能力,為國家安全、軍隊建設和經濟發展打造堅固的氣象安全保障平台。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