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重慶巴南飛仙巖抗戰時曾秘藏80箱國寶 | 陽光歷史

 

A-A+

[圖文]重慶巴南飛仙巖抗戰時曾秘藏80箱國寶

2015年03月15日 歷史真相 暫無評論 閱讀 97 次

解放前被運到台灣,有望回祖國大陸展覽



附近居民在庫房原址上修建了住房


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結束為期6天的祖國大陸行。他們在北京期間,與相關單位協商館藏國寶回祖國大陸展覽事宜。其實,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部分藏品,在1949年前後才被運往台灣,與重慶淵源深厚:巴南飛仙巖,曾是抗戰國寶秘藏地。


昨日,記者來到巴南安瀾鎮永壽村——曾經的國寶的秘密保存地:巴縣飛仙巖。當初庫房僅剩下一座土木夾牆結構屋。當年藏置國寶的庫房,面積只剩近50平方米,農家居住。屋主人龔有智說,上世紀60年代,此房曾因煮飯不慎,起過大火,後經修復使用至今。


史料記載,「七七」事變後,北平故宮博物院將若干文物珍品裝入80只鐵皮箱,於8月14日啟程內遷,6年內先後藏於湖南大學圖書館、貴州六廣門蔣介石行營、安順南郊華嚴洞。1944年冬,日軍進入貴州獨山,文物再次緊急轉移。80箱文物被裝入15輛軍用卡車,向重慶轉移。1944年12月5日,文物被運到巴縣(今巴南區)境內飛仙巖臨時倉庫。三峽博物館文物保管部主任胡昌健說,選擇深山飛仙巖,是為防日本人飛機轟炸。據悉,直到1946年1月,這批文物才從巴縣轉運至重慶,1947年又經長江運至南京,存放於南京朝天宮。1949年1月,80箱寶貝被運到台灣,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院。


據巴南文史家介紹,當時飛仙巖除故宮博物院人員外,還有一個排的士兵駐紮。國寶存放的一年餘,庫房周圍晝夜設有崗哨。


61歲的當地村民李文祥的父親是當時的保長。他回憶,當時大家都知道飛仙巖藏有國寶,但守護太嚴,少有人能親見。父親經常為士兵們送食物和生活用品。父親在世時常向他提起,稱寶貝中有皇袍、字畫、碗筷等物。「為防文物受潮,天晴時,故宮博物院工作人員就會將寶貝拿出來曬太陽。」李文祥說。


我市文物部門介紹:目前還沒關於倉庫遺址的詳細記載,與該遺址有關的歷史資料也在考證與調查中。


記者 丁香樂 錢波 攝影報道


新聞鏈接》》


「七七事變」後,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奉令將文物遷往大後方。


南遷工作分南路、中路、北路先後進行。


南路:南京——漢口——長沙——貴陽——安順——巴縣飛仙巖,運送文物80箱。中路:南京——漢口——宜昌——重慶——宜賓——樂山安古鎮,運送文物9369箱。北路:南京——徐州——鄭州——西安——寶雞——漢中——峨眉,運送文物7281箱。


三峽博物館文管部主任胡昌健介紹,1938年5月22日,中路文物跋涉5個多月秘密入渝,找到隱蔽性、結實的存放點三處:川康洋行二樓倉庫,即今天的渝中區打銅街郵局大樓;南岸獅子山安達森洋行倉庫;南岸王家沱吉時洋行倉庫。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