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出身考:和珅出身中上級武官並非出身卑賤 | 陽光歷史

 

A-A+

和珅出身考:和珅出身中上級武官並非出身卑賤

2017年08月15日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78 次

  和珅,字致齋,滿州正紅旗人。將門之後,幼年喪母,其父做官清廉而又早逝,致使家境十分貧寒,繼母乖戾。少年和珅為求學,為生計四處奔走求貸,形同乞丐。面對的只是貧寒和屈辱,而沒有一點人間的溫暖。但這一切沒有使他自暴自棄,他性格剛強,與弟弟和琳互助互勉,與命運抗爭,追求自己人生的制高點。

  和珅是成安宮官學校裡最勤奮的學生。他不僅把《四書》、《五經》背得滾瓜爛熟,還掌握了滿、漢、蒙、藏等四種語言。他知道,在大清朝裡,最有權力的應該是乾隆皇帝了,於是決定從揣摩乾隆的詩文著手,從詩文中分析乾隆的秉性與喜好。和珅本來就有過目不忘的本領,不長時間,他就把乾隆所有詩文背熟了。鹹安宮官學裡的學生都是驕橫的八旗子弟,和珅在他們身上試驗自己的涵喬和忍耐力;還在那些教習面前檢驗自己的洞察力與獻媚討好的手段和能力,為將來有一天接近皇上做準備。

  縱觀和珅的一生,他一介貧寒書生,久經磨難,對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卻從未放棄過。他所走的每一步路都要經過周密計畫,從不蠻幹。他在年少時就顯露出做事工於算計的過人之處。善於反思的他在做事為人中更善於從失敗中總結教訓,以至於他在以後的運籌帷幄中很少出錯。

  和珅家族的出身

  根據《御制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一書記載,和珅的直系先祖叫噶哈察鸞,其旗籍屬於滿洲「正紅旗」。噶哈察鸞的後代中有個叫尼雅哈納的,由閒散兵丁隨清軍入關並征伐山東。由於攻打河間府時首先登上城牆,因而被賜「巴圖魯」(勇士)稱號,並被授予三等輕車都尉世職(正三品)。後經世代沿襲,尼雅哈納的四世孫常保襲此職,由於常保堂叔阿哈頓色在跟隨康熙皇帝出征準噶爾時英勇陣亡,所以常保被特賜為一等雲騎尉。到乾隆之時,常保出任福建都統。他死後由其長子善保(即和珅)承襲其職。

  和珅是其滿語名字的音譯,漢語意思是「三綱之綱」。和珅的乳名叫善保,字致齋,生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他們的家族在順治元年(1644年)與其他八旗軍民一起入關,進入京師(今北京)後,便按照當時的規制:漢人全部遷出內城,其房屋由八旗軍民居住;又按「旗分制」的規定,八旗軍民嚴格按照旗分不同劃分住處。特別是在清朝前期,京師的內城設有按滿洲、蒙古、漢軍等旗籍劃分的24都統衙門,各旗分別有自己的駐防領地和固定教場、學校等設施。至於各旗人員的家居住處,也是按旗分不同,分別住在不同的區域。一般說來,這一規定從清初至清末大體上沒有什麼變化。當時的具體規定如下。

  鑲黃旗居安定門內(清皇族屬於此旗),正黃旗居德勝門內,正白旗居東直門內(以上三旗為「上三旗」,由皇帝親自統領)。鑲白旗居朝陽門內,正紅旗居西直門內,鑲紅旗居阜成門內,正藍旗居崇文門內,鑲藍旗居宣武門內(以上五旗為「下五旗」)。

  據清史檔案與和珅的《嘉樂堂詩集》的「詩注」記載,他家隸屬於滿洲正紅旗二甲喇,其原來的宅第坐落在西直門內驢肉胡同(民國後改為「禮路胡同」,即今「西四頭條」)的東頭、著名古剎「廣濟寺」(今中國佛教協會駐地)後面,離該寺不到一箭射程的地方。和珅與其弟和琳都出生在這裡,一直共同居住到他家的旗籍被抬入正黃旗,才遷至到正黃旗領地德勝門內什剎海畔的大宅第,也就是現在北京西城區前海西街的恭王府。

  關於和珅的出身,很多人認為他出身「低微」、「貧賤」,甚至有人說他家出身「包衣」(滿語,漢語意思為:家裡供使用的「奴僕」、「用人」等)。這種觀點也影響到了國際上對和珅的認識。例如,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來華的英國特使馬戛爾尼在他的回憶錄《乾隆英使覲見記》中就寫道:「皇帝之首相,即和中堂,其人乃一韃靼,出身頗微,然很具有才具。」其實,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也不符合實際情況。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常保去世,20歲的和珅承襲了三等輕車都尉的世職。此時,這一職位已經在他家承襲了五代。雖然這是一個世襲的功名,但是國家承平日久,官職不像當年那麼難以獲得,所以,三等輕車都尉的官職到乾隆時期已是一個很一般的職位。但常保所任的福建副都統一銜,卻是有職有權的高級武官,這個官職在清朝屬於正三品,和現在的「中將」職位相當。並且後來皇帝又賞給了他家一個一等雲騎尉的官職,這在當時眾多的八旗軍民中,並不是人人都可得到的。另外,和珅的生母是河道總督嘉謨的女兒,繼母系吏部尚書伍彌泰之女,這些也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在講究門當戶對的封建時代,哪家達官貴人肯把自己心愛的女兒嫁給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呢?如此和珅的「出身低微」又從何說起?

  另外,和珅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被「授予三等侍衛,挑補黏竿處」。黏竿處是大眾的通用稱呼,它的官稱是「上(尚)虞備用處」。這個部門通常由侍衛10人組成,主要負責皇帝的日常出行事宜。每當皇帝出行時,服侍在皇帝的乘輿(轎)左右,負責扶轎、打燈籠等工作,俗稱叫「打執事」的。另外有「司庫一員(由內務府委派),掌黏竿、釣竿及一切用具。」

  人們通常說,和珅曾在鑾儀衛當差,做過「拜唐阿」(滿語,亦稱「柏唐阿」;漢譯為「聽差的」、「執事人」),是給皇帝抬轎子的,言外之意認為他的社會地位很「低微」,但由此便得出和珅出身「低微」的結論,未免有些輕率。其實「拜唐阿」一職就是「上虞備用處」轄下的屬官,是清朝一個低級別的武官官職。清禮親王昭連在《嘯亭雜錄》中對此做了細緻的描述:「定制,選八旗大員子弟中的捐捷者為執事人,司上巡狩時扶輿、擎蓋、捕魚、罷雀之事,名曰『上虞備用處』。蓋以少年血氣僨張,故令習勞勩,以備他日於城侍衛之選。實有類漢代羽林制也,而精銳過之,蓋善於寵馭近侍之制也。」從這段描述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能夠當上「上虞備用處」的「拜唐阿」,不但不意味著和珅的社會地位「卑賤」、「低微」,反而證明了他是「八旗大員」的優秀子弟,是皇帝從眾多旗人青少年中千挑萬選出來的佼佼者。負責在自己身邊聽差,藉以對他們經常進行各種熏陶和錘煉,日後定會有大用。俗話說,皇帝身邊無小官。所以,和珅雖然不是出身顯貴之家,但畢竟也是生在滿洲封建統治階級中的中上層武官家庭,並非出身貧寒之家。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