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運動興起時間是什麼時候?什麼時候結束的 | 陽光歷史

 

A-A+

新文化運動興起時間是什麼時候?什麼時候結束的

2018年02月02日 歷史紀事 暫無評論 閱讀 63 次

  新文化運動的起止時間是1915年~1923年。前期是從1915到1919年, 後期是從1919年開始 ,大概於20年代結束,通常沒有明確的結束時間。結束的原因是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成為新思想潮流,新文化運動宣傳的資本主義思想已經落伍。

  我們通常將新文化運動分成前期和後期兩個時期,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分界線。1915年9月,陳獨秀創辦《新青年》雜誌,標誌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提出的口號是「民主」和「科學」。

  新文化運動為20世紀早期中國文化界中,由一群受過西方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革新運動。在這一時期,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核心人物,這一運動並成為五四運動的先導。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即圍繞著「四提倡,四反對」而進行的具體實踐活動。前期其實質是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的鬥爭。後期則由先進的知識分子極力宣傳馬克思主義為主題。

  但是新文化運動在大陸的影響一直及於1949年左右,其主要成果有三:在文化氛圍上,打破了封建舊文化的統治地位,以改良過的歐美新文化替代了舊文化,進一步啟迪了民智,溝通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國對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個層次;在思想上,進一步打擊了封建專制思想,傳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國現代文人自由主義思想,並使自由主義和三民主義、共產主義並列為現代中國三大思潮,其在高級知識分子中更是主導;在政治上,為中華民族培養了一大批關心國事、圖存圖強的現代人才,同時也形成了以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為主體的「第三條道路」政治勢力,對鉗制當政者專制衝動,推動中國政治民主做出了重大貢獻。

  有關新文化運動的起止時間的爭論

  中國學術界有一個很大的毛病,就是說什麼都含含糊糊,似是而非。比如五四運動、五四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這些概念,就沒有明確的定義,至少它們的異同,各自的起止時間,就沒有準確的界定。還有的,一說就是二三十年代的新文化運動,就更含糊了。我的看法是,五四運動包含著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又超出了五四運動的時間,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新文化運動應當是一個概念,只是說新文化運動時省略了「五四」兩個字。

  對中國新文化運動的起止時間,海外學者在他們的著作中大都有所涉及。

《新青年》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研究所的周策縱教授,長期以來致力於中國現代思想史的研究,一九六○年出版的《五四運動: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被譽為「一本材料翔實、內容豐富的卓越著作,任何一位研究現代中國的讀者不可缺少的指導性參考書」。他認為一九一七年陳獨秀辦《新青年》雜誌,是新文化運動的開始。他把五四運動的終止,定在一九二三年七月北京成立反帝大同盟。新文化運動終止的時間,應當比這要晚些。

  香港學者陳萬雄寫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也是以陳獨秀辦《新青年》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開始。他認為,五四運動廣義上包括了五四愛國運動和新文化運動。陳萬雄的書,不是一本成體系的著作,是本論文集,沒有確定新文化運動的終止時間。

  有關新文化運動的起止時間的爭論

  中國學術界有一個很大的毛病,就是說什麼都含含糊糊,似是而非。比如五四運動、五四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這些概念,就沒有明確的定義,至少它們的異同,各自的起止時間,就沒有準確的界定。還有的,一說就是二三十年代的新文化運動,就更含糊了。我的看法是,五四運動包含著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又超出了五四運動的時間,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新文化運動應當是一個概念,只是說新文化運動時省略了「五四」兩個字。

  對中國新文化運動的起止時間,海外學者在他們的著作中大都有所涉及。

《新青年》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研究所的周策縱教授,長期以來致力於中國現代思想史的研究,一九六○年出版的《五四運動: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被譽為「一本材料翔實、內容豐富的卓越著作,任何一位研究現代中國的讀者不可缺少的指導性參考書」。他認為一九一七年陳獨秀辦《新青年》雜誌,是新文化運動的開始。他把五四運動的終止,定在一九二三年七月北京成立反帝大同盟。新文化運動終止的時間,應當比這要晚些。

  香港學者陳萬雄寫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也是以陳獨秀辦《新青年》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開始。他認為,五四運動廣義上包括了五四愛國運動和新文化運動。陳萬雄的書,不是一本成體系的著作,是本論文集,沒有確定新文化運動的終止時間。

  美國學者J.B.格裡德的《知識分子與現代中國》(單正平譯),對新文化運動的起止時間,給了明確的界定。他說:「我們認為,新文化運動前後大約是十二年,即從處於政治分裂和軍閥主義邊緣的一九一五年到一九二七年,這一年中國至少名義上重新統一在自稱為早期革命繼承者的國民政府之下。」止的原因他說了,始的原因,他說是因為這一年年底,袁世凱「發動一場運動復辟帝制,就任新王朝的開國皇帝。共和被強姦,但使袁的帝制陰謀最終受挫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是敵對軍閥和野心勃勃的繼任者的嫉妒。在袁世凱去世的一九一六年一年中,軍閥割據,全國處於無政府狀態中。就連他的政府曾經行使的脆弱管理,也隨著國家的分裂而不復存在」。(第236頁)於是中國的知識分子和有正義感的各界人士,便起來尋求救國之道,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是這場新文化運動的高潮。

  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時間,是一九一五年還是一九一七年,差別不大,承認五四運動是它的高潮就行了。關鍵是,這位美國學者給了個終止的時間,那就是一九二七年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我以為,還是將一九一七年作為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時間較為恰當。這樣,中國的新文化運動,就是一九一七年創辦《新青年》雜誌到一九二七年國民政府成立這十年的時間。五四運動,是新文化運動的高潮。「五四」之後,經過兩三年的一個平穩的過渡時期,大體上說,到了一九二四年,就進入它的後期了。

  從一九一八年四月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起,到一九二四年,也就是新文化運動的前期,魯迅可說是新文化運動的積極參與者。此後,因為與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人物一個一個接連鬧翻,對新文化運動也就取一種疏離、厭惡乃至敵視的態度了。

陳獨秀

  五四運動是新文化運動的高潮。中國的新文化運動,就是一九一七年創辦《新青年》雜誌到一九二七年國民政府成立這十年的時間。到了一九二四年,就進入它的後期了。

  以五四運動為界,新文化運動分為前期和後期,後期是前期的發展。談論新文化運動不能只談前期不談後期,更不能以前期排斥後期

  五四運動以後,新文化運動有了新的發展,除原來的資產階級新文化外,又增加了馬克思主義革命的新文化,並逐漸在思想領域佔據主導地位。

  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震動了全世界,在人們心目中對曾經被奉為傚法榜樣的西方資本主義產生了懷疑,以致破滅。1917年俄國發生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中國人民終於在絕望和彷徨中從十月革命學到了一樣新的東西,這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從此,中國的面貌就起了變化。

  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主要是通過李大釗等這樣一些在前期新文化運動中起骨幹作用的先驅者傳播開來的。1918年,李大釗就撰文歡呼和論述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第二年,他主編出刊了《新青年》的「馬克思研究」專號,並發表了著名的長文《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第一次比較系統、準確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並指出三者不可分割的關係,「而階級競爭說恰如一條金線,把這三大原理從根本上聯絡起來」。此後,許多報刊相繼發表了大量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著作也被翻譯出版,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開來。這樣,就使1915年開始發展起來的新文化運動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由一個資產階級文化運動發展為一個廣泛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革命新文化運動。

  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之所以逐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流,決非由於幾個知識分子一時的感情衝動。中國人民是在與各種主義的比較、實踐之後,才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的。其間貫穿始終的是先行者對社會現實深沉的理性思考,而不是非理性的衝動,更不是簡單的盲從。它是思考後的選擇,是對現實的回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經歷了嚴重的鬥爭和艱辛的歷程。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同時存在的還有其他種種主義,諸如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實驗主義、改良主義、無政府主義、新村主義、泛勞動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等等。

  馬克思主義開初只是其中的一家。馬克思主義與這些思潮在社會改造的浪潮中競相傳播,鬥爭是不可避免的。從1919年到1923年,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思潮進行了三次大論戰,先後戰勝了以胡適為代表的實驗主義和社會改良主義,以張東蓀、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以黃凌霜、區聲白為代表的無政府主義。在中國革命的實踐中,在思想理論的鬥爭中,其他各種主義很快便銷聲匿跡,只有馬克思主義為中國人民所接受,並且成為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中國人民正是經過研究、比較和鑒別,最終才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救國救民的理論武器。

  新文化運動高揚的科學和民主的旗幟,在五四運動後,由於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並逐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流,而得到了繼承和發展。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意味著新文化運動越來越偏離其初始的方向,是出於偏見。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