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的「血肉磨坊」:血腥的羅店爭奪戰
淞滬會戰:淞滬會戰是抗戰歷史上最慘烈的一場戰役,被稱為淞滬絞肉機。當時日軍和國軍雙方都投入最精銳的重兵,集中數百架飛機和數百門火炮,參戰的日軍軍艦也有40多艘。可以說,國軍這方面無論海陸空三軍都是不敵的,尤其火力上差別太大,完全被日軍壓制。
一戰時期已經證明,戰場上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傷亡來自於火炮等重武器或者說多人操作的武器,輕武器造成的傷亡是很有限的。那麼基本只裝備輕武器的國軍的處境可想而知!當時國軍靠什麼支撐呢,說實在的就是,就是靠意志力,靠著誓死不做亡國奴的一股勁。中國自禍國殃民的清朝末年開始的百年國恥,讓每一個真正的中國人對侵略者充滿了仇恨,他們願意以死報國,寧死也不做奴役!也許有的朋友看過一部電影叫做《三毛從軍記》,說的就是三毛參加淞滬會戰的故事。在一開始接受新兵訓練的時候,訓練的教官用濃重的山東腔說:日本鬼子大兵壓境,我們是國難當頭,這種關頭誰也不能有一點猶豫,誰猶豫,就是他娘的孬種!不錯,真正的中國人都不是孬種,就連三毛這樣的流浪兒也知道學岳武穆,跟日本鬼子拼了,更不用說那些五尺高的漢子了。
可惜現代戰爭意志能起到相當大的作用,但並不能決定一切。由於敵我力量的懸殊,此次淞滬會戰真是非常慘烈,國軍為此付出了相當巨大的代價。如果說德械師進攻日軍海軍陸戰隊是第一階段,也就是所謂的進攻階段。那麼第二階段就是全力阻止日軍兩個精銳師團在上海的登陸。這個階段也稱作反登陸階段,整個過程相當的殘酷和悲壯。
尤其羅店的戰鬥號稱血肉磨坊,是激戰中的激戰。而另外日軍主攻方向的寶山戰鬥也是激烈異常,號稱人肉攪拌機。單純一句激烈,慘烈,也許你感覺不到什麼。用馮玉祥的話來描述一下吧!馮玉祥十幾歲參軍,戎馬幾十年,什麼慘烈的戰鬥沒有看過,心腸也絕對的硬。但回憶淞滬會戰,馮老將軍悲痛的說:這個戰場就像大熔爐一般,無數部隊填進去就熔化了!我們的部隊,每天一個師又一個師投入戰場,有的不到3個小時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援5個小時死了三分之二。
馮玉祥的話,可謂是當時最好的描述。日本軍部在得知上海的1萬海軍陸戰隊無法支持,隨時可能覆滅以後,最終決定全力增援上海。同時,中國這邊也在總動員,調動全國軍隊向上海進發。而兩國動員運輸的速度,可以最好的看出兩國國力軍力的巨大差距。日軍由於軍力國力強大,對於軍隊的動員能力和運輸能力遠比中國強大的多,他的增援是非常快速的,基本沒有浪費一點時間。中日兩軍正式在上海開戰是8月14日,僅僅4天後的18日,本來準備要在青島登陸作戰的日軍橫須賀鎮守府第1特別陸戰隊、吳鎮守府第1特別陸戰隊共兩個大隊約1400人就已經趕到上海增援。
而1天後的19日,另一股也準備在青島登陸的佐世保的海軍陸戰隊兩個大隊2000多人趕到上海來。這兩股生力軍都是非常完整的成建制精銳部隊,這近4000人的兵力勉強幫助上海的日軍穩住了陣腳。要知道當時在上海主攻的國軍不過是逐次趕到36師,87師,88師和98師一部,最終總兵力不過3萬多人,後來也不過約5,6萬人。而日軍本來防禦部隊則有1萬人,加上一邊處於堅固的永久性防禦工事中防禦,1個兵相當於進攻的3,4個國軍,佔了極大的便宜。
而且除了日軍海軍陸戰隊自己裝備的大量重炮和坦克以外,日租界虹口和楊樹浦核心工事背後1,2公里就是黃浦江,上面停靠著日本聯合監督第3艦隊的30多艘戰艦,重炮總數數百門之多,是極為強力的火力支持,在加上東海上面四艘日本航空母艦,以及台灣地區的大約500多架飛機的空中支持,也基本掌握的制空權。
實際上,日軍這1萬人加上後來增援的4000多人加上海空軍的重武器優勢,其戰鬥力已經和這6萬國軍相當,國軍在短短4天時間想要吃掉他們是不可能的。不過因為國軍德械部隊進攻的英勇凶狠,日軍在5日之內丟失了所有次要陣地,傷亡數千人,餘部全部退守到以基礎核心防禦工事中死守。中國的炮兵,海軍,空軍也是盡了全力,空軍甚至採用自殺性攻擊,駕駛飛機直接撞向日本軍艦。
而日本軍部見上海危急,隨即下令派遣部隊,而由於日軍上海指揮官長谷川清中將認為自己最多只能支持3到4天,根本無法支持到6天以後的2個增援師團的到來。日本軍部被迫將已經準備起航的4000多精兵全部投入上海,雖然挽救了上海的日軍,但由此也嚴重影響了日軍在華北的作戰。日軍登陸青島是3個多月後的事情了,當時淞滬會戰已經早就結束了。
在調動一部分部隊緊急增援的同時,日軍增援的主力2個師團和大量額外配屬的部隊也在一周內全部集結完畢,輕重武器和滿足的彈藥全部裝船。這兩個師團在8月21日從日本啟程,8月22日到達浙江省的舟山群島(日軍在此處佔領了一個最北方的島嶼做中轉站)稍作休整,準備23日即全部登陸作戰。這2個師團組成了所謂的上海派遣軍,由著名的南京大屠殺元兇松井石根大將為司令官,下屬籐田進第3師團,山室宗武第11師團以及大量配屬部隊,總兵力近10萬之眾。當時國軍已經有36,87,87,98師,中央教導總隊一部以及其他各零散部隊在上海市區,浦東和郊區一帶,兵力也不過10萬人。
此時蔣介石已經下了全國徵調令,約22個師的部隊逐步進入江浙兩省,並且在8月下旬和9月上旬進入淞滬戰場。相比日軍集結部隊和運送到戰場的迅速性,由於中國各方面遠比日本落後,單單運輸上就差了一大截。以9月份趕到上海的桂軍來說,他們早在七七事變已經就開始行軍,但一路堪稱長征。他們需要徒步從沒有公路的省內邊遠地區趕到廣西交通樞紐之一的全州,一路上所有輜重全部靠士兵和民夫自己肩挑背扛。到了全州以後,乘船趕到湖南的衡陽。再從衡陽下船,坐火車沿著粵漢鐵路北上到達武漢,再換乘輪船渡過長江,然後轉火車沿著平漢鐵路北上再轉津浦鐵路前往南京,到南京以後換乘寧滬鐵路(當時叫做京滬鐵路)輾轉來到京滬一線,最後一段因為日軍飛機轟炸,被迫在常州無錫下車,冒著日軍轟炸急行軍100多公里進入上海。
這種方式行軍,讓人也沒有話說!所以國軍一方雖然早在日軍動員之前就下了命令,直到開戰一周以後,絕大部分國軍還在增援的路上,有的部隊直到淞滬會戰打完也沒有趕到上海。不過雖然說國軍增援部隊前進相當困難,畢竟50,60萬大軍都在向上海前進,遲早會到達目的地。日本方面登陸的這2個師團加上之前的海陸軍戰隊也就10萬人,兩軍戰鬥力再次被拉近了。一方面是在上海的日軍情況危急,一方面是國軍大部隊還在源源不斷開往上海。這樣一個難題就擺在松井石根面前,他的增援部隊到底要怎麼用?
松井石根這個老傢伙當時已經年近60歲。他早在1898年就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參加過日俄戰爭,是日軍現有高級軍官中資歷最老的一個,當時的軍銜為陸軍大將。松井石根在日軍中的名氣不小,是一個很有名的軍事專家,在軍內享有盛譽。在淞滬會戰前的1935年,松井石根由於年紀較大身體不好,已經退出現役,實則等於退休了。不過淞滬會戰開打以後,日本軍部考慮到松井石根夫人軍事能力在陸軍中是頂尖的,加上他曾經擔任過駐上海武官,也曾經在關東軍長期服役,對中國各方面有相當的瞭解,是所謂的中國通。
能力加上經驗,看起來松井是最適合的人選,所以淞滬會戰開始以後,日本軍部在8月將其重新徵召加入現役部隊,稍後任命他為上海派遣軍總司令。這個後來在南京下令屠殺無辜平民的老禽獸的頭腦不笨,一般來說真正的大奸大惡之人都是很精明的傢伙,蠢笨的傢伙就是想害很多人也不太容易他認為此時增援部隊如果單純去解救被圍困的海軍陸戰隊,恐怕是得不償失的,等於把自己部隊送到燒著火的鍋中,必將陷入苦戰。那麼此時不如憑借日軍海軍空軍的優勢,強行在國軍後方登陸,切斷一線作戰國軍和後方的聯繫,隨後將其全部殲滅,佔領整個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