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何應欽:接收岡村寧次軍刀的中國軍人 | 陽光歷史

 

A-A+

[圖文]何應欽:接收岡村寧次軍刀的中國軍人

2016年06月17日 名人軼事 暫無評論 閱讀 414 次


「黃埔系」首領何應欽



中華民國第3任行政院院長何應欽



1945年9月9日,何應欽代表中國接受日軍投降書。



何應欽夫婦


  1987年10月21日,何應欽病逝。


  何應欽(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字敬之,貴州興義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曾任黃埔軍校總教官、軍委會參謀總長、行政院院長等政府要職。


  1901年入讀貴州陸軍小學,後入武昌陸軍中學。1908年到日本,初入東京振武學校,後入讀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十一期,並加入同盟會。1916年回中國。1924年任黃埔軍校總教官。北伐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兼任潮梅警備司令,由廣東潮梅平定福建;後任東路總指揮入浙。1927年寧漢分裂時在龍潭大敗孫傳芳,之後調任全軍總司令部總參謀長。1929年,任海陸空軍總參謀長。1930年,任國民政府軍政部長,此後多次任軍委會行營主任,擔任「剿匪」前線指揮。何應欽於九一八事變後與日本交涉華北問題,負責簽署塘沽協定及何梅協定。


西安事變時,何應欽暫代總司令,主張武力討伐張學良。中日戰爭爆發後,他兼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軍委會參謀總長等職。1944年11月後,歷任同盟國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重慶行轅主任。抗日戰爭勝利後,前往南京,接受日軍投降。1946年6月赴美任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軍事參謀團中國代表團團長。1948年接白崇禧任國防部長、1949年6月12日於李宗仁行代總統時任行政院長。1949年赴台灣,擔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直至去世。1982年出任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首任會長。


  何應欽:蔣介石嫡系部隊中的第一首領


  1934 年4 月,國民黨軍重新頒授將官軍銜,有八名高級將領被授予一級上將,何應欽名列其中,他是當時中央軍系統唯一的一級上將。


  何應欽,字敬之,一級陸軍上將,曾任黃埔軍校總教官,後來成為"黃埔系"中地位僅次於校長蔣介石的第二號人物,有"蔣何"之並稱,歷任第一軍軍長、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參謀總長、軍政部長、中國陸軍總司令、國防部長、行政院長等職,退台後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


  (一)


  何應欽1889 年4 月2 日生於貴州興義泥蕩村。父親何其敏,經商。


  何應欽在兄弟5 人中行三。7 歲入鄉塾,10 歲讀初小,13 歲進縣立高小,後以考選第一名被保送入貴州陸軍小學,1908 年又被保送武昌陸軍中學,同年秋赴日本留學,入振武學校第十一期,與谷正倫等同學一併加入同盟會。1911 年辛亥革命爆發後,何應欽輟學回國,參加上海光復之役。二次革命時,何任江蘇陸軍第一師營長,二次革命失敗後,返回日本完成學業,1913 年秋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二十二期步科。1915 年,何應欽從士官學校畢業回國,應黔軍總司令王文華之邀,任黔軍第一師步兵第四團團長兼貴州講武學校校長。1916 年,何應欽娶了原貴州督軍劉顯世外甥女、王文華之妹王文湘為妻。


  以後,何又升任黔軍第五混成旅旅長、黔軍總司令部參謀長等職,何應欽並晉銜為陸軍少將,成為黔軍總司令王文華的得力干將,並是貴州新派中的核心人物。1920 年,王文華被政敵劉顯世派人刺死,何應欽也被刺傷,經一法國醫生治療,才免於一死,此後在上海寓居數年。


  1924 年,孫中山在廣州籌建黃埔軍校,蔣介石任校長,何應欽經日本士官學校同學王柏齡推薦,出任黃埔軍校少將總教官。從此,何應欽長期追隨蔣介石,成為蔣家王朝幾十年統治的重要支柱。蔣何雖為留日同學,且又同在陳其美手下共過事,但兩人以前並無深交。何應欽到軍校後,工作謹慎,辦事認真,思想右傾,且無不良嗜好,無論在上班或下班的時間內一找必到。這些都受到蔣介石的讚賞,並逐漸加以信任,常把一些重要任務托付給何。何受到如此重視,也知恩必報,帶著劉峙、顧祝同、錢大鈞、陳繼承等一批軍事教官,幹得愈加出色,深得蔣介石的歡心。蔣、何之間的關係,從此也愈來愈密切了。以後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生組成兩個教導團,何任第一團團長,錢大鈞、劉峙、顧祝同為他手下的營長。他率領黃埔學生軍,在平定"商團叛亂",兩次東征,討平劉、楊叛亂等作戰中,屢建戰功。


  廣東國民政府完成對粵的初步統一和鞏固後,蔣介石即將黃埔學生軍的兩個教導團擴編成兩個教導師,成立了第一軍,蔣親任第一軍軍長,何任第一師師長。


  1926 年7 月,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蔣介石任總司令,下設7 個軍。何應欽升任第一軍軍長。第一軍由黃埔學生軍組成,軍政素質很高,是以後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的基礎,也是國民黨"中央軍"的基本班底,是蔣介石几十年反革命統治所依賴的嫡系力量。何應欽出掌第一軍,在黃埔師生中建立了威信,也奠定了他在蔣介石嫡系部隊中的首領地位。


  北伐戰爭中,何應欽先後升任北伐軍東路總指揮、第一路軍總指揮。1927 年7 月,桂系首領白崇禧等"逼宮",要蔣介石下野,與白私交不錯的何應欽態度曖昧,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蔣介石無奈,只得通電下野。當白崇禧在會上要蔣離職時,蔣回顧何,而何一聲不吭,蔣傷心異常,拂袖而走。蔣事後說:"當時只要他何應欽一句話,我是可以不走的。"這是蔣、何的第一次矛盾。從此,蔣何間埋下了芥蒂。


  1928 年1 月,蔣介石復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後,繼續北伐。2 月9 日,蔣介石突然奪了何應欽第一路軍總指揮的兵符,後又經別人圓場,調任其為有職無權的總司令部參謀長。何肚裡有氣,托病於杭州附近莫干山。蔣親自跑去對何說:"我離了你,沒有問題,照樣幹下去;你若離開我,就無辦法。"何權衡利弊,只好隨蔣到南京就職。蔣介石的這一手,對何應欽震動很大,他深知蔣"愛之加膝,惡之墜淵"的脾氣,從此對蔣俯首貼耳,處處小心謹慎。


  在1929 年2 月到1930 年10 月的國民黨新軍閥混戰時期,何應欽先後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武漢行營、開封行營、廣州行營、鄭州行營主任,在前線指揮對唐生智、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新軍閥作戰,積極為蔣賣力,成為蔣的主要軍事助手。1929 年,其父何其敏去世,此時正逢蔣馮閻中原大戰,何一直在前線督軍,無暇回興義奔喪,蔣深為感動,親往設在南京的何父靈堂祭弔,並親筆寫了讚辭,使何深受感動。1930 年3 月,何應欽被任命為軍政部長,此後一直連任至1944年,長達14 年。

  (二)


  從1931 年2 月到1933 年2 月,何應欽親自指揮了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第二、第三、第四次"圍剿",先後指揮20 萬、30 萬、50 萬大軍,進攻中央蘇區,企圖一舉消滅中央紅軍。但三戰皆敗,在國民黨軍界有"幹才"之譽的何應欽,在紅軍面前損兵折將,丟盡顏面。


  第四次"圍剿"失敗後,蔣介石大發雷霆,哀歎:"唯此次挫敗,慘淒異常,實有生以來唯一之隱痛。"何應欽也惶惶不安,藉故返回南京,逃避和紅軍作戰。


  1933 年3 月,張學良因奉蔣介石之令,丟失熱河,引咎辭職。剛從江西內戰前線敗陣下來的何應欽,被蔣介石派到北平接替張學良,代理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委員長,主持華北軍事。3 月至5 月間,何曾督率國民黨中央軍和一些地方部隊約35 萬人,在長城一帶的冷口、喜峰口、南天門、古北口、石匣等地抗擊日本侵略軍。5 月,長城抗戰失敗後,何應欽派總參議熊斌為最高代表,同日本最高代表、關東軍副參謀長岡村寧次少將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停戰協定--《塘沽協定》。


  1935 年4 月,國民政府根據重新制訂的軍銜等級,給高級將領頒授軍銜,授任何應欽等8 人為陸軍一級上將,何應欽名列閻錫山、馮玉祥、張學良之後,位居第四,排在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陳濟棠之前。何應欽是當時國民黨中央軍系統唯一的一位一級上將,蔣介石是特級上將,而其他嫡系將領劉峙、蔣介石與何應欽( 左)等諸將官在南京靈谷寺。


  顧祝同等為二級上將,張治中、陳誠等為中將。可見何應欽當時在蔣介石嫡系將領中的位置是至高無上的。


  同年7 月,何應欽根據蔣介石的旨意,與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達成秘密協定,即中國現代史上臭名昭著的賣國協定之一--《何梅協定》,出賣了華北的大部分主權。


  1936 年12 月,西安事變發生後,南京國民政府各派力量迅速分化組合,形成了以何應欽為首,戴季陶、吳稚暉、居正等為骨幹,有黃埔系大多數將領為基礎的主戰派和以宋美齡、孔祥熙為首,得到馮玉祥、李烈鈞和宋子文等支持的和平解決派。兩派為如何救蔣脫險,如何對付張學良、楊虎城,以及如何對待中共等問題進行了激烈爭論,尤其是何應欽與宋美齡曾大動肝火地爭吵。宋要求先救出蔣介石後,才能發兵"討伐"。何則毫不退讓,宣稱,為維護國民政府威信,應立即出兵"討伐"。宋無路可退,只好挑明了說:"今日若遽用武力,確將危及委員長生命。"何見不能制止她,氣急敗壞地吼道:"你女人家懂得什麼?只知道救丈夫而已!國家的事,不要你管!"宋無奈,聲淚俱下地回嘴道:"你這樣做,太辜負蔣先生了。"並低聲罵道:"以後我要你這個姓何的瞧瞧,到底是女人家懂得什麼,還是你這個臭男人懂得什麼!"12 月16 日,在國民黨第22 次中央政治會議上,經過一番舌戰,主戰派與主和派終於達成妥協,決定推舉何應欽為討逆軍總司令,迅速指揮中央軍進攻西安。會後,何應欽即任命劉峙、顧祝同兩員大將分任討逆軍東、西路集團軍總司令,舉行所謂"白衣誓師",調動十幾個師的兵力,準備大舉進攻西安。同時,他又令空軍由洛陽起飛,轟炸西安。但由於宋美齡等強烈反對,何應欽也怕"玉石俱焚",遂改令只轟炸渭南、富平、三原,進至西安近郊示威即可。張學良、楊虎城的東北軍、西北軍也群情激憤,準備應戰。新的內戰一觸即發。蔣介石見勢不妙,急忙於17 日發出停戰手諭。國民政府於是決定18 日至22 日期間,暫停轟炸。經過爭執,何應欽允許宋子文以私人名義赴西安面見蔣介石。同日,何應欽收到張學良的抗議電,要求中央軍立即停止軍事行動。由於中共中央代表團的調停,張、楊顧全大局,主和派也從中斡旋,西安事變終於和平解決,何應欽的"討伐"不得不中途停止。


  關於何應欽在西安事變中扮演了什麼角色,以往的書刊一般都認為何力主"討伐",是企圖置蔣於死地並取而代之。但近來也有人提出,何應欽主戰的動機,是以救蔣脫險,懲治張、楊和反對聯共抗日為目的的。這充分暴露了他一貫親日和頑固反共的立場,也表現出他和蔣介石的基本利益是一致的。


  (三)


  1937 年"七七事變"爆發時,何應欽在四川主持整軍會議,即被蔣召回南京,商討抗日大計。8 月,何出任軍委會軍政部長兼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坐鎮廣州,第二年初任軍委會參謀總長兼軍政部長,為蔣介石最高軍事助手。這期間,何應欽參與指揮了徐州、武漢、南昌、隨棗、長沙和桂南會戰。作為軍事委員會參謀總長,何應欽負責戰時的軍制、計畫和指揮。但由於蔣喜歡越級指揮(張治中說蔣常常隔著"多少級的直轄長官,把一連炮兵隨便調走了"),何不免要為蔣的戰略失策大背黑鍋。不過何的軍事認知也未嘗沒有問題。以抗戰八年中"犧牲最大戰鬥最慘"的淞滬會戰為例,何氏認為"雙方無限制增兵,我為確保江南腹地,又不能不以精銳部隊與敵周旋……此時北正面只有採守勢作戰,逐次抵抗,與敵持久",但李宗仁則指出"極不應以全國兵力的精華在淞滬三角地帶作孤注一擲",因為"上海地狹薄海,敵人陸海空聯合作戰,極易發揮威力"(白崇禧語)。事後看來,淞滬會戰如此之大的犧牲不過是蔣為洗雪"中央軍之無能"而"徒憑一時之僨興"的惡果而已。


  1941 年1 月,何應欽與軍委會副參謀總長白崇禧一起,按蔣介石的意圖,策劃發動第二次反共高潮,命令其親信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組織對新四軍的進攻,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被圍的9000 多新四軍官兵,除1000 餘人突出重圍外,一部分被俘,大部分犧牲,軍長葉挺被扣,副軍長項英犧牲,使華南抗日事業蒙受嚴重損失。


  1943 年2 月7 日,何應欽以參謀總長的身份,偕同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將軍等飛赴印度檢閱中國遠征軍。何此行奠定了中國軍隊駐印訓練及遠涉緬甸叢林配合英美盟軍作戰的基礎。1944 年11 月20 日,何擔任了近14 年的軍政部長職務,被蔣介石的另一親信陳誠奪去。


  1944 年12 月25 日,何應欽在昆明就任同盟國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統一負責西南各戰區部隊作戰、指揮及訓練,兼指導貴州全省黨政事宜。何在昆明訓練由美國提供裝備的 36 個陸軍師,再次受蔣委託指揮中央軍。昆明練兵集中了國民黨中央軍大部主力,是蔣的王牌。1945 年1 月底,中國遠征軍攻克緬北重鎮苗斯,與滇西的中國軍隊在滇緬公路會師。何於2 月初飛赴該地,主持升旗儀式,後參與指揮了中國遠征軍的第二次入緬作戰,3 月7 日克臘戍,30 日與英美盟軍勝利會師,第二次緬甸戰役勝利結束。


  何應欽回昆明後,與中國陸軍總司令部美軍參謀長麥克魯少將等由昆明經興義到貴陽,在興義停留5 天,這是他離開家鄉興義到貴陽陸軍小學以後,近四十年時間第一次回到故鄉,也是他一生中最後一次回故鄉。何到興義時,同歡迎他的人熱烈握手,對小學時的同學、故舊,直呼當年諢號,神態輕鬆活潑,感情真摯。當晚,縣政府舉行宴會招待其一行。何在席中暢談思鄉念舊之情,心情極為歡快。


  1945 年5 月,何指揮所部4 個方面軍在湖南、廣西對日本侵略軍進行反擊,收復桂林、柳州等地。8 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何受蔣介石之命"辦理全面受降事宜"。9 月9 日,何應欽代表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正式接受日本"支那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大將的降書。當時任中國陸軍總司令的何應欽,不但代表中國政府和人民,而且也代表東南亞戰區盟軍,包括蘇、越、朝、緬、泰等國接受岡村代表日本政府投降。這是何應欽一生最風光的一日。


  1945 年9 月9 日上午9 時,南京中央軍校大禮堂,中國戰區日軍投降簽字儀式在此隆重舉行。9 時9 分,受降儀式開始。坐在受降席上方的是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及陸、海、空軍上將顧祝同、陳紹寬、張廷孟等5 人;下方投降位置上是日本駐華派遣軍司令岡村寧次大將,參謀長小林線太郎中將,副總參謀長今井武夫少將和艦隊司令官福田中將等人;東西兩側觀察席上有美國軍官和中外記者,中國官員湯恩伯、李明揚、鄭洞國、廖耀湘、谷正綱等人。日軍參謀長把日軍的編制、人數、裝備、駐地等清冊雙手捧交給何的參謀長肖肅毅。肖用一隻手接過清冊。接著是岡村寧次向何應欽遞交投降書,在219 名國民黨陸海空軍將校、51 名國民政府文職官員、47 名盟國代表以及88 名中外記者的注視下,岡村兩腿立正,彎腰低頭,雙手將降書送到何手裡。事前規定,日軍投降代表前後應向何敬禮三次,何不必還禮。但岡村向何交降書時,何禁不住起身還禮,使在場的中外記者及有關人員瞠目結舌。


  何應欽代表中國戰區最高長官蔣介石接受投降書。


  日本軍人一向以降為恥,而岡村寧次此時卻感到"輕鬆"。岡村寧次當天日記寫道:"8 月10 日以來,雖不斷受不愉快心情折磨,但其後因《對華處理綱要》業已確定,並決心親自掌握處理,加以所接觸的中國方面要人態度頗為親日,而又是向友人何應欽投降,從而產生一種輕鬆之感,在今天的簽字儀式上也未特別緊張和擔心。"能夠讓一向以降為恥的日本軍人在受降簽字儀式上感到輕鬆,那是因為中國方面有非常之舉:何應欽為照顧"友人"岡村寧次的面子,特將受降儀式日方不准佩帶軍刀入場改為岡村向其呈獻軍刀;岡村在投降席前站定致禮,何欠身還禮;日方呈上降書,何站起來雙手接捧;岡村退席時,何再次欠身致答。

  (四)


  抗戰勝利後,1946 年6 月,國民政府接受美國顧問團團長巴大維的建議,撤銷軍事委員會,成立國防部。何應欽被蔣介石解除參謀總長及陸軍總司令職務,派到聯合國任軍事參謀團中國代表團團長虛職。何應欽本來風頭正勁,躊躇滿志,突然被貶出國,是因為他和蔣介石微妙的關係。何曾任黃埔軍校總教官,待人謙和,又有較高的軍事素養,在黃埔師生中威信頗高,是黃埔系僅次於校長蔣介石的第二號人物。在國民黨中央軍系統裡,以一些軍事巨頭為核心,形成了許多勢力集團,其中何應欽集團和陳誠集團是當時兩個最大的勢力集團。原黃埔教官劉峙、顧祝同,黃埔學生中的佼佼者杜聿明、宋希濂、關麟征等,都是何應欽集團骨幹。抗戰後期,何應欽的權力和榮譽都達到了頂點,可謂權傾一時,功高震主。對何一直存有戒心的蔣介石,這時也下決心用陳誠取代何應欽,奪了何的兵權,以陳誠為國防部首任參謀總長。


  何應欽受冷落了將近兩年,直到1948 年3 月從美國歸國。此時,陳誠因指揮作戰不利已被撤了參謀總長的職務,顧祝同繼任參謀總長;國防部長白崇禧因桂繫在總統競選中得罪了蔣介石而被調離南京國防部,改任華中"剿匪"總司令。由於國防部長名義上是參謀總長的上級,因而資歷應在參謀總長之上。白崇禧當國防部長時,陳誠、顧祝同先後任參謀總長。白崇禧離任後,誰來當國防部長,蔣介石頗感捉襟見肘,因為資歷在顧祝同之上的高級軍事人物屈指可數,而蔣介石又不願找一個與他意見不和的,最後,選來選去還是挑中了穩重"可靠"的何應欽。1948 年5 月,何應欽出任國防部長。


  1949 年1 月,蔣介石下野,李宗仁任代總統。不久,孫科內閣垮台,李宗仁提出由何應欽繼任行政院院長,理由有三:一是何還算是蔣介石的人;二是何應欽歷史上與桂系李宗仁、白崇禧有過合作的經歷,與李、白關係較好;三是黃埔系將領不買李代總統的賬,請何應欽出來利用他在黃埔系中的威望壓壓台。何考慮到如跟李在南京,勢必引起蔣的疑慮,遂以"避壽"為名去杭州。蔣深為感動,於3 月12日何60 歲生日前夕,派親信張群,攜其親手題寫的"安危同仗,甘苦共嘗"壽軸及一封情辭懇切的親筆信交何,要何出任李宗仁政府行政院長,以便牽制桂系。何應欽想當行政院長之心已久,終於在國民黨政權在大陸垮台之前,趕上了"末班車",過了一回行政院長的癮。


  但是,好景不長。此時解放戰爭的形勢已發生戰略性轉變,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4 月20 日,李宗仁、何應欽拒絕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和平條件,和談破裂。第二天,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向中國人民解放軍下達《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突破長江防線,23 日,解放國民黨首都南京,5 月30 日,解放中國第一大城市上海。同日,剛剛當了兩個多月行政院長的何應欽見大勢已去,辭去行政院長和國防部長的職務。不久,他去了台灣。


  12 月5 日,何應欽收到台灣當局發給的一份請柬,邀他於12月7 日參加"總統府"的掛牌儀式。他明白,國民黨在大陸的抵抗已經完全失敗。在12 月7 日的"總統府"掛牌儀式上,何應欽與所有參加者一樣,並不是懷著對新生兒洗禮的歡欣,而是懷著對一位死者入殮的悲哀去應景。在昔日台灣總督府的門前,"中華民國總統府"的新招牌雖赫然入目,但既沒有"總統",也沒有"代總統"露面,越發使這掛牌儀式顯得不倫不類了。


  (五)


  何應欽到台灣後,再未受到蔣介石重用,只給了個"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的特級冷板凳。此後,他還兼任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委員、"中日文化經濟協會"會長、"中日合作策進委員會"顧問、"總統府"戰略顧問、"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主任、"中國童子軍總會"副會長、"中華民國"紅十字總會會長、台灣觀光協會理事等閒職。


  1963 年,何應欽為國民黨元老孔祥熙祝壽。


  1954 年4 月,蔣介石第一屆"總統"任期將滿,台灣當局準備選出第二屆"總統"和"副總統"。在此之前,因為蔣介石不希望在競選副總統問題上出現第二個李宗仁,因此對有關人士都打了招呼,並特別"關照"何應欽,"問問何應欽願不願意競選副總統?"已被冷落數年的何應欽,自知以前曾兩次"對不起"老蔣,這次說什麼也不敢有非分的想法了,以年老力衰、無意仕途為由婉謝。何晚年的"公事"無非是開會應景,發表講話,參加證婚、剪綵、葬禮等。其餘大部分時間是打橋牌、打獵、打高爾夫球、栽花種樹等。隨著年邁體衰,特別是"反攻大陸"的希望破滅,何的注意力也逐漸從軍事轉移到台灣經濟文化建設上,提出不少建議,對台灣經濟文化繁榮非常關心。


  何應欽生活上較為簡樸,沒有什麼特殊的嗜好,每天只抽幾支煙,很少飲酒。平日吃的也比較簡單,多者四菜一湯,葷素搭配。他飲食起居,很有規律。閒下來常到門前草坪上散散步,拔拔草。多數星期天,他帶上獵槍和獵狗,坐著蔣介石送給他的黑色進口轎車,出城打獵。槍法之準,令人歎服。只要看到野雞之類,伸槍一擊便中,然後驅狗拖回。他還喜歡打橋牌和聽音樂。栽植蘭花是何應欽晚年的一大嗜好,他在家中共栽有兩百多盆;每逢蘭展,他必親臨觀賞。在他的官邸大廳掛有蔣介石題款、宋美齡作畫的"蘭",與國畫大師張大千的"墨荷"相映成趣。除此之外,他還養了許多錦鯉自娛。在國民黨官場中,何應欽被稱為"第一好丈夫",確實並不是譏誚他懼內,而是說他一生無女色之好。何應欽夫人王文湘,性格溫和,穿著普通,夫婦二人,十分和睦。王一生未生養過,收何應欽侄女何麗珠為養女。夫人不生養,何也不討小老婆。這在當時國民黨軍政要員中,實不多見。


  曾有人勸他納妾,王文湘亦首肯,但反被何應欽怒斥。王文湘對他的深情,使他難以移情。70 年代中後期,何應欽各方面的應酬開支較大,王文湘曾托人暗中變賣一些飾物,以應需要,總不讓何應欽感到絲毫拮据。何應欽與蔣介石等人偶有嫌隙,王文湘便要在權貴們的妻妾中周旋,更常與宋美齡在一起,借求教《聖經》的解說和敘姊妹情誼加以側面調緩。何應欽平素舉止嚴謹,言語溫和,十分注意養生之道,幾乎任何情況下,未見他動肝火,發過脾氣。他後來活到98 歲,與他平素修養極好有一定關係。


  何應欽95 歲時,當局專門為他成立了"何應欽上將九五壽誕叢書編輯委員會",撥出專款為他出版了叢書12 冊。何對女兒何麗珠說:"先'總統'時代,蔣公給予我的最大榮譽是抗戰結束後在南京主持了受降大典;而來台後,經國先生給予我的最大榮寵是參加了我的九十和九十五壽誕祝賀。我這一輩子,得到了常人沒有得到的東西,也應該滿足了。"1985 年11 月3 日,貴州同鄉會新的會館啟用,這一天,96 歲高齡的何應欽興致勃勃地參加了這一活動並剪綵。剪綵完畢,同鄉們爭相與他照相。何應欽端坐在太師椅上,開心地笑著,讓人擺佈,也不推辭。何應欽一輩子反共,直至老年。家鄉人民帶來的照片,他看到了。傳過來的話,他也聽到了。但遺憾的是他把這些信息都當做是"中共的統戰陰謀"。儘管如此,何應欽無時無刻不思念著家鄉的山山水水,渴望見到故鄉親人。年愈高,情愈切。


  1986 年4 月的一天,何應欽在與友人打橋牌時突感不適,馬上被送進台北"榮民總醫院",醫生診斷為輕度中風。1987 年初,何應欽的身體日漸衰弱,"榮民總醫院"用了最好的藥物和一流的醫療設備,盡可能延續他的生命。女兒何麗珠以及何的侄兒侄女們,在醫院輪流守護,希望他能活過100 歲。


  10 月20 日上午,何應欽的血壓突然下降,醫生進行了全力搶救。


  延至21 日上午7 時30 分,終因心臟衰竭而停止了呼吸,享年98 歲。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