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不為人知的酒色晚年! | 陽光歷史

 

A-A+

“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不為人知的酒色晚年!

2017年01月07日 唐朝歷史 暫無評論 閱讀 116 次

唐太宗李世民是大唐王朝第二代皇帝,人稱「千古一帝」。他作為中國最有作為的皇帝,開創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最繁榮、國力最強大的大唐帝國。應該說李世民是皇帝中的一位難得的楷模,他重用賢才,廣施仁政,從諫如流,已成為了歷史上有口皆碑的千古佳話。」然而,李世民也是人,人無完人,是人就會有錯誤。就像古人所說,但凡血肉之軀,都有難以逾越的局限性。晚年的李世民出現了一些變化,先是從納諫體現出來的。貞觀十年,魏征發現他「漸惡直言」,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錯誤的開始。

唐王朝開國以後,李世民身邊敢於直言的大臣不下30多人,尤其是魏征,先後寫了十多萬字的意見書,涉及事務多達兩百多件。開始李世民的確是從諫如流,受到朝野上下的一致尊重。但後來魏征明顯地覺察到,皇帝變了,「漸惡直言」。貞觀十二年三月,李世民親御兩儀殿,魏征毫不客氣地說:「一二年來,不悅人諫,雖黽勉聽受,而意終不平,諒有難色。」這些話,此時的李世民根本就聽不進去了,他大興土木,建飛山宮,擔心群臣勸諫,便警告他們說,「若不為此,不便我身。」並且為自己狡辯說:「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

」這無非是說,老百姓都是賤骨頭,容易無事生非,應該長期當牛做馬。這反映了此時的李世民以我為中心、一意孤行的狂妄心理,已經完全忘記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簡單的道理。更為可惡的一件事是貞觀十九年,門下省侍中諫臣劉洎說了幾句真話,李世民便懷疑劉洎背後褒貶自己,加了個「謀執朝衡」的罪名,逼劉洎自殺了。

晚年的李世民不僅大興土木,窮奢極欲,而且貪戀酒色,搜羅美女,就是自己弟媳婦他都不放過。公元636年,也就是貞觀十年六月,年僅36歲的長孫皇后病逝,李世民身邊少了一位「賢內助」,從此他愈發表現出貪戀酒色的本性。他經常命人四處搜羅美人,以充內庭。後來的武則天也是這個時期進了後宮。當時的武則天年僅十四歲。由於她貌美乖巧,很快被冊封為才人。為滿足慾望,李世民連弟媳婦都不放過,弟弟齊王李元吉死後,弟媳婦楊氏迅速成為李世民的枕邊人。廬江王被殺後,他的愛姬也被迫鑽進了皇帝的被窩兒。荒淫無度的性生活,掏空了李世民的身體,這加劇了他健康狀況的惡化。

貞觀後期,李世民經常遊獵巡幸,花天酒地,已經到了怨聲載道的地步。貞觀十五年,羽林軍嘩變,衛兵們「夜射行宮,矢及寢庭者五」,他們希望李世民別再遊幸了。最終,這些衛兵都被以「大逆罪」處死。但是,也能從側面看到,這位著名的貞觀天子,已經墮落到了什麼程度。

唐朝是修史最活躍的時期,《南史》、《北史》、《隋書》,相繼完成。李世民太在乎生前身後名了,他不但關心「興替之鑒」,還干涉史官的獨立性,竟然暗示他們「秉筆直書」。這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做法,讓人大跌眼鏡。北宋名臣司馬光對此事就深惡痛絕痛,他認為,心虛的李世民強索起居注,給唐朝後來的皇帝開了個惡劣的先例。當時連才人武則天對此事就心懷不滿。

李世民晚年雖然醉心於「延年之藥」,但他也逃不過人的生老病死的規律,公元649年孟春時節,終於不治身亡,享年五十二歲。在盛唐的晨鐘暮鼓聲中,一個李世民時代悄然消失。不過,細數一生,唐太宗畢竟是個名君,在晚年也反省自己晚年過度奢侈糜爛的錯誤。他對太子李治教誨時反省了自己的一生,「你應該從歷史中找古代的賢明帝王為學習的典範,像我這樣的不足以傚法。我做了許多錯事,比如錦繡珠玉不絕於前,宮室台榭常有興造,犬馬鷹隼沒有不去的地方,行遊四方又勞民傷財,這都是大錯,你不要以為這都是好事,總想學著去做。」

李世民28歲登基,在位23年,文治武功,開創貞觀盛世,可謂千古一帝!可惜,他晚年為了自己的「性福」生活,竟然到了奢侈糜爛、荒淫無度的境地,使這位貞觀天子的光環大為失色。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