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大清朝歷史上被皇帝賜死的兩名鐵帽子王
1861年,是咸豐當上皇帝的第11個年頭。30歲的咸豐帝,已經是一副未老先衰的樣子。躺在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的寢宮裡,煙波與往日煙波相似,但他的心情一點也不爽,甚至失去活下去的慾望。他是在外國軍隊逼近京城時,以外出狩獵的名義,又驚又怕逃往熱河的。但他是個皇帝,又是個男人,必須在大臣與皇后貴妃之前掩飾他的心情,以及處於崩潰邊緣的心理。生下來就很弱的身體,此時病得不輕,這讓他預感生命將要結束,再難回到他逃離的紫禁城。現在,該是確立繼任者的時候了。
誰來接替他的皇位呢,這似乎不用多想。他只有一個兒子,名叫載淳,唯一的問題是載淳只有5歲,無法治理一個國家。他還需要安排輔政大臣,輔助小皇帝渡過難關。咸豐帝想到了8個人,分別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御前大臣景壽、協辦大學士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他把這些人找到煙波致爽殿,宣佈了他的安排:「皇長子載淳現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身為大清朝第九位皇帝,入關後的第七位皇帝,咸豐不會不知道,皇室皇權一直是爭鬥的漩渦中心,有一種危險的下沉力量,會把一切拉入深不可測的水底。這些顧命大臣也需要有一種抗衡和制約,以免出現像多爾袞那樣的攝政王爺,攫取統治朝廷的實際權力。
接下來他又作了一項安排,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皇太子載淳「同道堂」印章。這兩顆印章,「御賞」之章為印起,「同道堂」之章為印訖。奏折經贊襄大臣擬旨繕進,皇太后、皇上閱後,上用「御賞」下用「同道堂」二印,以為憑信。咸豐的旨意當然是好的:在他死後,由皇后鈕祜祿氏、小皇帝生母懿貴妃與八大臣聯合執政,避免出現八大臣專權的局面,也避免出現皇后鈕祜祿氏與懿貴妃專權。1861年8月22日清晨,咸豐帝病逝。他沒有想到一切因死亡告別權力的統治者,對後世的安排都是徒勞,也沒有想到他看似嚴謹細密的安排,有一個很大的漏洞。他安排的8個贊襄政務大臣,也叫顧命大臣。這些人以載垣、端華為首。
載垣和端華的身份為世襲罔替的王爵,也叫鐵帽子王,這是對清朝世襲罔替王爵的民間俗稱。王爵制在清初就有了,但沒有發展成型,並且有些紊亂,直到乾隆四十一年重新審定,凡是因戰功卓著所得王爵,一律世襲罔替,後代承襲時並不降級;凡是因為皇親得到的爵位,依次遞降,每襲一次下降一等。這樣一來,就劃清了不同王爵的等級界限。民間記不住那麼麻煩的名詞,形象地把世襲罔替王爵稱為「鐵帽子王」,雖然那些王爵的帽頂,時常有鑲嵌寶石的光彩閃耀。同樣是鐵帽子王,載垣與端華有不同之處,也有相同之處。端華的先祖鄭親王濟爾哈朗,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侄子,也是為清朝打下江山的「八大鐵帽子王」之一。載垣的先祖怡親王允祥,則是康熙的第十三個兒子,清朝建立後在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他們的相同之處,是在咸豐帝十九歲即位時,就成為這個政權核心集團的成員。在他們眼裡,咸豐帝是位好皇帝,勤於政事,廣開言路,明詔求賢,對朝政頗有大手筆的改革。在內憂外患不斷的年月裡,其中的自強運動(又稱洋務運動)扭轉了內交外困的局面,一度出現「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繁榮。在咸豐帝眼裡,他們也是好官員,可以信賴。但這種可以信賴是有限度的,並不是說他們的水平有多高,才成為皇帝的臂膀與骨幹,成為朝臣勢力的領軍人物。而是那個官僚體制,無法避免官員的全面貪腐,很難產生才識過人、才能卓著的朝廷棟樑,他們不過在那個群體裡顯得略好一些。
在別人的眼裡,這兩名鐵帽子王就不那麼好,甚至很差。有人以為,咸豐帝逃往避暑山莊這件事,就是載垣的錯誤造成的。當大學士桂良的代表團未能把英法聯軍阻攔在天津,載垣以欽差大臣名義前往通州,與英使額爾金的代表巴夏禮舉行談判。關於那場談判,傳出來的一個細節是,因為英國人不同意到北京見中國皇帝時跪下磕頭,讓載垣火冒三丈,先前談判結果統統取消,還把巴夏禮和他的隨行人員及國外新聞記者全部逮捕,其中20餘人被毆打和凌辱,淒慘死去。這遭到英法聯軍的報復,佔了北京後燒燬了圓明園,而那個美麗的皇家園林,正是咸豐帝當年出生的地方。
而咸豐帝將未來的政權交給顧命大臣和皇后貴妃時,有一個很大的漏洞,是沒有考慮到他們之外的第三方力量。咸豐死時,道光九個兒子中健在的還有五阿哥敦親王奕誴、六阿哥恭親王奕訢、七阿哥醇郡王奕譞、八阿哥鍾郡王奕詥、九阿哥孚郡王奕譓等。在咸豐死時,那些人都年富力強,並且在咸豐帝和軍機大臣逃到避暑山莊之後,以空有爵位、並無官職身份挺身在第一線,處理亂攤子。沒有他們的合作,朝廷不會安穩。首先想到這一批皇親的,恰好不是載垣與端華,而是皇后鈕祜祿氏與懿貴妃。咸豐遺體正在運回京城的路上,她們已經回到了紫禁城,與咸豐帝的阿哥們結成了聯合陣線,部署了政變的所有準備。
等到顧命大臣們回到北京,等待他們的是一份宣佈他們罪狀的諭旨。「載垣等不能盡心和議,徒以誘惑英國使臣以塞己責,以致失信於各國,澱園被擾。我皇考巡幸熱河,實聖心萬不得已之苦衷也!」這是將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圓明園被焚掠、皇都百姓受驚、咸豐皇帝出巡病逝的政治責任,全都扣到載垣等人頭上。載垣、端華雖然是鐵帽子王,卻也救不了他們的性命。兩人同時被剝奪爵位和賜死,這已經是顧及了他們鐵帽子王的身份,允許他們留下完整的屍體。鐵帽子並不是鐵鑄的,鐵帽子王也會獲罪。在清代鐵帽子王中,有17人曾被革去爵位,其中兩人丟了性命。這兩人就是載垣、端華。政變後的第二天,懿貴妃的身份變為皇太后,史稱慈禧太后,開始了實際上統治大清帝國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