鯀禹父子治水之謎:鯀禹父子為什麼要治理洪水? | 陽光歷史

 

A-A+

鯀禹父子治水之謎:鯀禹父子為什麼要治理洪水?

2016年01月21日 歷史謎團 暫無評論 閱讀 729 次

  我國最早的史書的記載,鯀奉命治水,用水來土掩的辦法,結果失敗被殺。禹繼父職治水,結果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大獲成功。但有人提出,鯀真的是因治水失敗而死的嗎?大禹治理了整個黃河流域嗎?

  在四五千年以前,黃河流域頻繁地暴發洪水,給人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較大的災難。當時的情況是洪水浩蕩,汪洋一片。《孟子·滕文公上》說:「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尚書·堯典》也談到:「湯湯洪水方割(害),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這麼大的洪水必然造成房屋倒塌,田地被淹。到了禹生活的時代,還是「十年九潦」。面對肆虐的洪水,中國古代先民與之進行了長期的鬥爭,留下了許多動人的傳說。

  相傳共工氏族就是長期與洪水作鬥爭的氏族,他們的圖騰、首領名號,都用水族動物表示,可見他們的生活與水有著密切的關係。他們居住的地區,十分之七是水域,陸地只佔十分之三,長期與水打交道的歷史,使他們積累了一些經驗。他們在首領的帶領下,採取從土丘上取土填充低窪地的辦法,加高自己的居住區,從而避免了洪水的侵襲,減少了損失。可是,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下,要想靠原始的木器、石器、蚌器工具,將居住地加高、加固到足以防禦較大的洪水侵襲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將自己的居住地加高後,會逼使水流衝向其他的氏族或部落,這就引起了其他氏族、部落的反對,後來,唐氏族乾脆把共工氏族滅掉了。不過,共工氏族遺存下來的後裔,還在後代的抗洪鬥爭中發揮了作用。

  堯作部落聯盟首領的時候,水患也很嚴重。堯召集各部落的首領,共同商討治水之策,大家共推鯀領導治水。鯀借鑒了共工氏族治水的經驗,把共工氏族加高整個居住區的做法改為在居住區周圍修築土圍牆,這樣就大大減少了工程的土方量。因為他修築了較高的圍牆,後世遂留下「鯀築城」、「鯀作三仞之城」的記載。有了這種土圍牆,不僅可以防禦小的水患,遇到稍大一些的洪水,也可以採取臨時加高加厚土圍牆的辦法,保住村落。後來的傳說中,把這種水漲牆高的事實加以神化,說成是鯀從天帝那裡偷來了一種可以自己生長的「息壤」,用來阻擋洪水,所以在洪水到來之時,土圍牆就不斷增高了。當時修土圍牆,是採用夯築的辦法,並不十分堅固。遇到大洪水或被洪水長時間包圍浸泡,還是不免一潰,傷亡是很慘重的。後來,舜作了部落聯盟的首領,以治水無功的罪名把鯀處死了。

  舜處死鯀後,又任命鯀的兒子禹領導治水,並派商族的始祖契、周族的始祖棄、東夷族的首領伯益等人協助他治水,據說共工氏族的後裔四岳也參加了治水工作。禹對於父親治水無功被處死十分傷心,同時這件事也堅強了他克服困難、制服洪水,完成先父遺業的決心。他認真思索了前人治水的經驗和教訓,然後帶領著助手們進行實地考察,以便找出最佳治水方案。在考察過程中,他們風餐露宿,跋山涉水,察看山川水勢,並在沿途作了許多標記,有的是在樹上砍鑿出痕跡,有的是在地上堆積一些石塊,給日後治水標示出大致的施工基準線。根據考察的結果,禹決定採取以疏導為主的治水方案,他帶領著百姓,利用枯水季節疏浚河道,把挖出的泥土堆到岸邊的高地上。這樣,到了洪水季節水流就可以順暢地流走,岸邊的居民區也不易受到洪水的威脅了。

  治水的工程持續了許多年,《孟子·滕文公》記載「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史記·夏本紀》記載禹「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總之,治水工程是既漫長又辛苦的。長年在外的辛勞,使禹的臉曬黑了,人累瘦了,連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磨光了,腳指甲也因長期泡在水裡而脫落了。有時在泥水中幹活,渾身泥乎乎的,看起來像只熊,後人遂有「禹化為熊」的傳說。

  堯作部落聯盟首領的時候,水患也很嚴重。堯召集各部落的首領,共同商討治水之策,大家共推鯀領導治水。鯀借鑒了共工氏族治水的經驗,把共工氏族加高整個居住區的做法改為在居住區周圍修築土圍牆,這樣就大大減少了工程的土方量。因為他修築了較高的圍牆,後世遂留下「鯀築城」、「鯀作三仞之城」的記載。有了這種土圍牆,不僅可以防禦小的水患,遇到稍大一些的洪水,也可以採取臨時加高加厚土圍牆的辦法,保住村落。後來的傳說中,把這種水漲牆高的事實加以神化,說成是鯀從天帝那裡偷來了一種可以自己生長的「息壤」,用來阻擋洪水,所以在洪水到來之時,土圍牆就不斷增高了。當時修土圍牆,是採用夯築的辦法,並不十分堅固。遇到大洪水或被洪水長時間包圍浸泡,還是不免一潰,傷亡是很慘重的。後來,舜作了部落聯盟的首領,以治水無功的罪名把鯀處死了。

  舜處死鯀後,又任命鯀的兒子禹領導治水,並派商族的始祖契、周族的始祖棄、東夷族的首領伯益等人協助他治水,據說共工氏族的後裔四岳也參加了治水工作。禹對於父親治水無功被處死十分傷心,同時這件事也堅強了他克服困難、制服洪水,完成先父遺業的決心。他認真思索了前人治水的經驗和教訓,然後帶領著助手們進行實地考察,以便找出最佳治水方案。在考察過程中,他們風餐露宿,跋山涉水,察看山川水勢,並在沿途作了許多標記,有的是在樹上砍鑿出痕跡,有的是在地上堆積一些石塊,給日後治水標示出大致的施工基準線。根據考察的結果,禹決定採取以疏導為主的治水方案,他帶領著百姓,利用枯水季節疏浚河道,把挖出的泥土堆到岸邊的高地上。這樣,到了洪水季節水流就可以順暢地流走,岸邊的居民區也不易受到洪水的威脅了。

  治水的工程持續了許多年,《孟子·滕文公》記載「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史記·夏本紀》記載禹「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總之,治水工程是既漫長又辛苦的。長年在外的辛勞,使禹的臉曬黑了,人累瘦了,連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磨光了,腳指甲也因長期泡在水裡而脫落了。有時在泥水中幹活,渾身泥乎乎的,看起來像只熊,後人遂有「禹化為熊」的傳說。

  經過多年的奮鬥,禹率領人們疏通了黃河流域的一道道水系,消除了一處處洪水的隱患。在這一系列的工程中,最艱苦、最困難的要算是「鑿龍門」和「辟伊闕」了。龍門在今山西省河津縣和陝西省韓城縣交界處,是黃河出晉陝大峽谷流向中遊平原的一個關口,由於岸邊有兩座大山夾峙,河道變窄,水流不暢,易暴發洪水。禹帶領人們用簡單的木製、石製、骨制的工具,鑿寬了河道,消除了隱患。位於河南省洛陽市的伊闕,也是經過一番開山掘谷的奮戰,才使水道暢通的。

  治水的成功,使人們重新擁有了正常安定的生活,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因此人們非常感激帶領大家治水的禹,尊稱他為「大禹」,傳頌著他的事跡。後來,舜就把部落聯盟首領的職位傳給了大禹。

  上述治水的傳說,發生在堯、舜任部落聯盟首領的時期。這時期正是中原龍山文化高度發展的時期,原始農業文明很發達,人們在臨近水源的河谷地帶開墾了大片農田,興建了眾多的居民點,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明。然而,這一發達的原始農業文明又有其脆弱的一面,河谷地帶固然利於開墾,也利於農作物的生長,但同時它又十分容易受到洪水的侵襲。而在堯、舜的時期,偏偏降水量增加,暴發了幾次大洪水(小的水患就更多了),給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災難,許多人死於洪水之中。後世關於洪水的記載,正是以這些水患為藍本的,只不過在長期的傳說中被誇大了很多。面對洪水的侵襲,人們進行了不懈的鬥爭,從中吸取了不少經驗教訓,並沒有從適宜耕種的河谷地帶退卻,而且繼續發展了自己的文化。

  大禹治水的成功,古代文獻中說成是治理整個黃河流域,這是一種大大誇張了的說法。從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來看,不要說治理黃河,就是把一條小河流導入江、海,也是不可能的。因此,禹治水的功績,可能是修築了一些堤堰阻擋洪水,對某些小河道進行了局部疏導,以及洪水到來時引導人們遷往高地躲避等等。大概在大禹的時代,持續了約一百年的多雨時期已經過去,轉入了較為乾旱的時期,洪水因之減少,人們也把它當作是大禹的功績了。長期以來,傳說中的大禹,實際上已經成為中國遠古時期治水英雄的代表,成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與大自然鬥爭的頑強精神的化身。

  已如上述,鯀禹父子兩人,一個是治水失敗者,一個是治水成功者;一個因「績用弗成」而成為治水罪人,一個卻是人們謳歌的英雄,這在古代的史書中已有明確的描繪,自東漢以來,這樣的說法盛行不衰。不過也有很多人認為事實並非如此,鯀並不是因為治水不力被殺,大禹治水的方法也不見得比鯀高明到什麼地方去。

  大禹治水的成功,古代文獻中說成是治理整個黃河流域,這是一種大大誇張了的說法。從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來看,不要說治理黃河,就是把一條小河流導入江、海,也是不可能的。因此,禹治水的功績,可能是修築了一些堤堰阻擋洪水,對某些小河道進行了局部疏導,以及洪水到來時引導人們遷往高地躲避等等。大概在大禹的時代,持續了約一百年的多雨時期已經過去,轉入了較為乾旱的時期,洪水因之減少,人們也把它當作是大禹的功績了。長期以來,傳說中的大禹,實際上已經成為中國遠古時期治水英雄的代表,成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與大自然鬥爭的頑強精神的化身。

  已如上述,鯀禹父子兩人,一個是治水失敗者,一個是治水成功者;一個因「績用弗成」而成為治水罪人,一個卻是人們謳歌的英雄,這在古代的史書中已有明確的描繪,自東漢以來,這樣的說法盛行不衰。不過也有很多人認為事實並非如此,鯀並不是因為治水不力被殺,大禹治水的方法也不見得比鯀高明到什麼地方去。

  聞一多先生在《天問疏證》中對大禹治水已有懷疑:「早期治水傳說,鯀禹人分二法。」但他認為父子兩人用的治水方法是一致的。近年來,有很多學者更是對聞一多的觀點進行了詳盡的論述,認為鯀禹治水,方法相同。他們治水採用的方法都是湮(堙),即填洪水,在他們那個年代,不單是他們還不懂得疏導和壅防,其他人也不懂。正因為如此,在當時論治水之功時,人們鯀禹並稱,到了三代時將鯀禹並祀為神。他們認為在早期的神話傳說中,鯀禹並無賢愚之別,功過之非,在那個時代決定了他們治水方法的相同。然而,鯀禹兩人卻有著不同的遭遇,原因並不在治水而出於政治的原因。鯀作為新興勢力的代表,他的所作所為大概都在破壞著這些因襲的習俗和制度。

  唐虞之際是原始社會父系氏族公社晚期向奴隸制過渡的時期,在新舊交替的歷史轉折點上,往往是適合舊傳統、舊習俗、舊勢力的人物時時得勝,而進取者、革新者不免一時受挫,甚至付出血的代價。今天所見的鯀禹事跡的傳說,大都見於先秦諸子和漢儒們「言必稱堯舜」的著作中,所有的罪惡過失當然都加到了鯀的頭上,所有的功德聖業都加到了禹的身上。

  持這種觀點者認為,人們認為鯀只堙不導,是沒有科學根據的。堙和導是相輔相成的兩種措施,單純用哪一種都不會有成效,堙和導是在治水過程中根據不同情況採用的不同方法,不能一味用堙的辦法。在鯀之前,最早開始用堙的方法來治水的是鯀,以堯為代表的守舊勢力因為對鯀部落中發生的變革看不順眼,因而鯀被加上了「以亂天常」的罪名,這就是上古治水中崇禹貶鯀的原因。

  更有一些學者對大禹治水深有懷疑。近代西方史學家夏德在《支那太古史》中,對史書中說大禹的「決九川,距四海」認為根本是不可能的,他認為開挖長江、黃河和漢水的工程量,比修萬里長城的工程量還要大,這根本是不切當時實際的。一些中國學者認為大禹治水僅是當時的人們利用水利,求得生活的安全和生產的便利的情況下產生的,治水的目的只是謀求安全的棲息之所,並不是大規模的疏浚河道。

  關於鯀禹父子治水的故事,大多來自遠古傳說,因而在許多細節上仍是一頭霧水,難以理清。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