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淚斬馬謖之誤:馬謖並未被斬而是憂傷過度而死
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馬良之弟 ,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初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
蜀漢丞相諸葛亮任用他為參軍。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向來對他深為器重,每次接見談論,從白天到黑夜。
建興六年(228年),馬謖在諸葛亮北伐時,因違背諸葛亮作戰指令,而導致街亭失守,撤軍後被諸葛亮斬首。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家喻戶曉,然而,這只不過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家之言,真的看歷史,並不完全是那麼回事兒。
《三國誌·諸葛亮傳》確實說了諸葛亮「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王平傳》也說:「丞相亮既誅馬謖及將軍張林、李盛。」
可是,《馬謖傳》卻是說:「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物故」是死亡的委婉說法。可見,馬謖是被判了死刑,死刑沒有執行,馬謖自己就在獄中「物故」,沒等諸葛亮揮淚去斬,就自己死去了。《諸葛亮傳》、《王平傳》中所說「戮」、「誅」馬謖等,應理解為判其死罪的意思。
《馬謖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說的又是:「謖臨終與亮書曰:『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願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值得注意的是,馬謖是寫信給諸葛亮,並不是當面對諸葛亮說話,可見,馬謖下獄後沒有見到諸葛亮,諸葛亮也沒有到監獄看馬謖。如果兩人能夠見面,就沒有必要寫信了,那樣的話,口頭之言也就不一定流傳下來了,京劇《失空斬》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那生動場面也不大可能有了。
有意思的是,《向朗傳》說:「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這說明,街亭敗後,馬謖並未主動向諸葛亮請罪,而是畏罪潛逃,向朗知情不報,犯了包庇罪,被諸葛亮免去官職。
從《向朗傳》可以看出,馬謖打了敗仗後,害怕懲罰逃走了,並不是小說《三國演義》說的那樣,「自縛跪於帳前」。應該是讓人家給捉回來的。
需要說明的是,《三國誌》作者陳壽的父親也因馬謖受了牽連,受了髡刑。《晉書·陳壽傳》說「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