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和團為何是一場悲劇?反帝愛國神壇上的悲哀鬧劇
「從1898年起,活躍在山東的民間組織義和團,掀起了反帝愛國運動。」這是初中歷史教科書對義和團的描述。義和團一直在歷史神壇上跳著妖異的舞蹈,當抹去時間在他臉上塗抹的濃妝,觸碰他乾癟粗糙的臉龐,你會在他的眼神裡讀到讓人無所適從的冰冷……
這張被歷史課本使用的照片,深深地印在多數人的記憶中,圖片中「義和團小將」稚氣未脫的笑臉成為了人們對義和團的直觀認識。
一百年前的此時,義和團運動正在興起,一年後便轟轟烈烈、如烈火燎原般突然燃遍整個北中國。但就在高潮之際,卻又突被殘酷鎮壓下去,其興也勃,其亡也速。義和團運動當然是正義的,團民們視死如歸的精神更是可歌可泣。但惟其非常正義、無比英勇,使人更感到這確是場無與倫比的歷史悲劇。而這場悲劇的複雜性與深刻性更引人深思,發人深省,否則,這一段深創巨痛的歷史將全部「白費」,那麼多的鮮血與生命也將全部「白費」。
刀槍不入?
義和團運動興起的背景十分複雜,但最根本、直接的原因則是「反洋教」。洋教是指西方傳來的基督教。從康熙晚期到鴉片戰爭前,清廷一直實行禁教政策。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在列強的壓力下簽訂不平等條約,被迫同意解除教禁。傳教士以船堅炮利為後盾,紛紛來華傳教。隨著越來越多的傳教士深入內地鄉村建堂傳教,農民與教會的衝突日益激烈,屢屢發生各種「教案」。
據統計,從19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末,全國發生大小教案八百餘起,其中較大的有「天津教案」、「長江暴動」及四川余棟臣起義等。其發動與參與者有地方官員,土豪鄉紳,普通農民,民團會黨,城市貧民,流氓無產者……十分複雜,規模越來越大,手段越來越激烈,但基本訴求仍是「崇正避邪」、「忠君衛道」的封建性。義和團運動於19世紀90年代後半期起源於山東和直隸,以「練拳」為名組織起來,攻打教堂,反洋教。1898年10月下旬,山東冠縣梨園屯拳民起義,使義和團運動迅速興起,從山東發展到直隸,並於1900年夏進入北京、天津。義和團的口號雖不統一,但主要是「順清滅洋」「扶清滅洋」「助清滅洋」,並明確表示「一概鬼子全殺盡,大清一統慶昇平」,愛國性與封建性混為一體。對一切與「洋」有關之人和物,義和團則極端仇視,把傳教士稱為「毛子」,教民稱為「二毛子」,「通洋學」、「諳洋語」、「用洋貨」……者依次被稱為「三毛子」、「四毛子」……直到「十毛子」,統統在嚴厲打擊之列。
秘密宗教和民間文化是義和團組織、發動的重要工具。流行鄉間的小說中的人物和戲曲中的角色如關雲長、姜子牙、黃天霸、孫悟空、豬八戒、二郎神、樊梨花等等,都成為義和團所信奉的新神的共同來源。而義和團的拳師們吸取了地方文化中不同來源的多種因素,如降神附體、刀槍不入、喝符唸咒、治病救災等。這些招術為廣大農民熟悉,極易為他們接受。而與以前各種秘密宗教非常重要的不同一點是它降神附體的群眾化,即不單是教門首領有權躬代神位,所有練拳者只要心誠都可祈神降身,保證自己刀槍不入;而且,這些神都是歷史上流傳已久、為廣大農民喜聞樂見的英雄好漢而不是一般宗教所獨尊的神祇。這些都使義和團的感召力更強,更易發動。
總之,社會的動盪、利益的衝突、文化的碰撞、天災不斷和民間宗教、文化間的互相作用,使義和團在華北地區迅速發展。
「撫」「剿」之間
面對如此巨大的社會運動,清王朝在相當一段時間內竟沒有一個明確、統一的政策,往往由各級官員自行決定。「百日維新」失敗,中國社會和歷史嚴重倒退。為了根絕隱患,慈禧等守舊派決定廢除光緒,但他們知道自己沒有力量,便想依靠義和團的「民心」「民氣」,同時又相信義和團的各種「法術」真能刀槍不入,打敗現代化武器裝備的洋人,於是決定用義和團來殺滅「洋人」,達到廢立的目的。
由於有了政府的明確支持,義和團情緒高漲,迅速向更極端、更非理性的方向發展,對傳教士和教民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打殺。1900年春夏義和團進入京津後,情形更為恐怖,許多傳教士和外國人、中國教民被殺,甚至「夙有不快者,即指為教民,全家皆盡,死者十數萬人……嬰兒生來迎月者亦殺之,慘酷無復人理。」他們要消滅一切帶「洋」字的東西,鐵路、電線、機器、輪船等等都在搗毀之列,因為「機器工藝」為洋人「乖戾之天性所好」。有用洋物者「必殺無赦,若紙煙,若小眼鏡,甚至洋傘、洋襪,用者輒置極刑。
曾有學士六人倉皇避亂,因身邊隨帶鉛筆一支,洋紙一張,途遇團匪搜出,亂刀並下,皆死非命。」甚至有「一家有一枚火柴,而八口同戮者」……對開明官紳,維新派人士,義和團更是明言打殺,要「拆毀同文館、大學堂等,所有師徒,均不饒放」,明令要「康有為回國治罪」,在一些頑固派的指使下還一度衝入宮禁要捉拿光緒皇帝,外國使館和外交人員自然受到威脅。在這種情勢下,西方列強以「保護使館」的名義組成「八國聯軍」發動又一次侵華戰爭。
這時,清政府必須對是和是戰作出正式決定。清廷從6月16日到19 日連續召開四次御前會議,最終決定「向各國宣戰」,給北京義和團發放粳米二萬石、銀十萬兩,並命令清軍與義和團一同攻打使館區,義和團更加鬥志昂揚。經過兩個月的激烈戰鬥,中方終因武器落後而不敵八國聯軍,義和團所有的神功怪術在現代化的槍炮面前統統失靈,北京城於8月14日被攻破,第二天慈禧太后攜光緒等向西倉惶出逃。就在八國聯軍血洗北京,殘酷屠殺義和團團民之時,西逃途中的慈禧已開始與列強議和。為盡快與列強達成和議,清廷從9月7日起連續發諭,下令剿殺義和團:「此案初起,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剷除不可。」經過清政府地方官的嚴剿,一些零星小股義和團也被最後撲滅。
愛國與誤國
義和團反侵略鬥爭無疑是正義的,但其社會政治訴求卻非常落後,反對社會發展,阻擋歷史進步。義和團的悲劇說明,僅有正義遠遠不夠,因為僅有正義並不能救國,還可能「誤國」。對義和團,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進人物更多地看到其負面作用。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的《克林德碑》一文甚至認為義和團是通向「專制的迷信的神權的黑暗道路」。
聞一多談到自己從支持國民黨到支持共產黨的轉變時說,因為蔣介石1943年出版了《中國之命運》一書,要大力弘揚八德四維等中國傳統文化。聞氏這樣寫道:「《中國之命運》一書的出版,在我一個人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我簡直被那裡面的義和團精神嚇一跳,我們的英明的領袖原來是這樣想法的嗎?五四給我的影響太深,《中國之命運》公開向五四挑戰,我是無論如何受不了的。」(《八年的回憶與感想》)這時,他急切地閱讀各種左傾書籍,加入到爭自由、民主的運動中去。
他們對義和團的觀點或許不無片面、苛刻之處。但一場正義、英勇的運動卻被最腐朽、最落後的力量所掌握利用,成為阻礙社會發展、歷史進步的運動,歷史悲劇,莫過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