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愛國劇作家曹禺:為抗戰創作過什麼過劇目?
1936年,曹禺應國立劇專校長余上沅之邀,來到南京任教。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寇轟炸南京,學校奉命轉移。8月劇專西遷長沙時,曹禺因哥哥萬家修病故而回天津,遭到日本特務的追蹤,他遂化裝成商人,乘英國太古公司輪船,繞道香港經武漢,再轉長沙回到學校。12月11日,曹禺聽徐特立講演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對徐老講的「抗戰必勝,日本必敗」甚為感動。
後友人告知,延安方面歡迎茅盾、巴金、曹禺、沈從文等作家去延安。沈從文由武漢赴長沙,與曹禺同去八路軍駐湘辦事處,拜訪徐特立,商談去延安事宜。後來,由於日軍空襲越來越頻繁,劇專又奉命向大後方轉移,此事未能成行。1938年年初開始,劇專輾轉遷徙宜昌、萬縣、重慶、江安等地。
在八年的流亡遷徙中,學校把教學和抗戰救亡緊密結合起來。曹禺與劇專的師生們組織起「戰時巡迴公演劇團」,每到一地,曹禺總是親自把鑼拿上,招呼同學,招呼群眾,高唱抗日歌曲,
演出抗戰救亡戲劇,喚起民眾的抗戰熱情。在湘、鄂、川等地的街頭廣場,他們演出了《流亡者之歌》《放下你的鞭子》《瘋了的母親》《覺悟》等街頭抗戰劇。當時許多報社的記者對演出跟蹤報道,1937年10月3日,《大公報》報道「國立劇專學校巡迴公演劇團演員憤慨倭寇殘暴,沿街演唱,一時觀眾如山,肅然感奮」。
在條件惡劣的流亡辦學中,他們還組織「戰時戲劇講座」,曹禺總是第一講。他們一般上午上課,下午排戲,晚上演出,課餘時間就用自編的小節目去慰問受傷的抗戰將士。
曹禺與宋之的合作改編的抗戰第一部大戲《全民總動員》於1938年10月完成,曹禺寫了劇中的第三幕,10月29日在重慶國泰戲院公演,轟動山城。導演團由張道藩、余上沅、曹禺、宋之的、沈西苓、應雲衛組成,他們和演員白楊、趙丹、江村、張瑞芳、舒繡文、凌琯如、魏鶴齡等飾演了劇中的角色。演出後,應雲衛對曹禺的表演讚歎不已:「畢竟是萬家寶,老經驗,連一點子戲總被擠足了出來,抓得住觀眾。」
1939年4月,日機大肆轟炸重慶,劇專又疏散遷至江安。在這裡,曹禺將構思已久的抗戰大戲《蛻變》,用了差不多一個月時間完成了,演出引起轟動。曹禺說,此劇的關鍵「是我們民族在抗戰中一種『蛻』舊『變』新的氣象」。
有一次演出,蔣介石也來看,之後傳下話來,《蛻變》停演,原因是結尾丁大夫揮動著小傷員送她的紅肚兜與傷員告別,就像一面紅旗在台上招展,還有就是丁大夫之子丁昌傷癒重上前線,唱了《遊擊隊歌》。於是,張道藩被叫去訓斥了一頓。一位國民黨宣傳大員希望曹禺改動一下,曹禺說「寫戲還是我們內行,這樣的事還是讓我們自己來搞吧」,拒絕了修改。由於蔣介石的干涉,《蛻變》一度遭禁,但迫於輿論壓力,後又不得不開禁。
此外,抗戰時期曹禺還創作、改編、參演了大量適應抗戰和教學需要的小戲劇和活報劇,創作了經典劇作《北京人》,並將巴金小說《家》改編成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