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物種大滅絕真的會來嗎?33%的動物種類面臨滅絕
日前在日本名古屋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次締約方會議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佈了「2010年瀕危動物名單」。名單顯示,面臨危機的動物種類比2009年增加了1000多種,33%的動物種類面臨滅絕危險。哈佛大學教授愛德華·威爾遜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此次調查公佈的名單,不過是「冰山的一角」,有滅絕危險的動物物種年年都在增加。在調查的55926種動物中,有18351種有滅絕危險,相當於總數的33%,比去年增加了1060種,滅絕危險度較高的包括玳瑁等3565種動物。
據此,有學者提醒,地球或許正進入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時期。
其實早在2007年,就有科學家預測,按照中等範圍的全球氣候變暖情形,到2050年佔地球陸地表面積20%的區域中15%-37%的物種將注定消亡。野生救援組織主席史蒂夫的換算也許更加直觀:全球每年有近2.7萬個野生物種滅絕,確切說是每天滅絕74種,每小時滅絕3種。
物種大滅絕真的會來嗎?
北京麋鹿院的郭耕認為,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也許並非聳人聽聞。「為什麼一個個老物種會在我們面前撒手西去,就是因為我們的生產力發展速度超過了自然生產力的再生速度。人類在短短幾百年的工業社會耗用了地球25億年積累的化石能源,隨著我們生產力的長足發展,人口的膨脹和對奢侈品需求的增強,比起其他物種,我們消費的太多、太快,人類漸漸成為這個星球上一切野生動植物超負荷消耗的掠奪者,同時也正在親手破壞自己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
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調查中,東南亞是動物物種損失最為嚴重的地區。科學家們認為,大規模種植油棕、採伐森林、開墾土地等是導致這一情況的主因。這似乎再一次印證,人類活動是生物多樣性衰減的元兇。
但也有科學家認為,這樣的想法未免過於悲觀。現在大部分國家都已認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也正在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佈了一份名單,中國朱鹮、美國加利福尼亞禿鷹、蒙古野馬等64個瀕危物種滅絕危險度降低了。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指出,這說明通過適當投資和努力,能夠阻止物種滅絕。
我國是生物多樣性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家,但在經濟發展中生物多樣性也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壞。然而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工作中,中國從未缺位。
上世紀末,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院等科研機構就開始資助一系列以生態系統控制實驗為主要研究手段的科研項目。科學家們相信,這些項目將極大地推動我國全球變化與生物多樣性的科學研究,有利於預測我國未來生物多樣性變化,並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必需的基礎數據。
今年是聯合國確定的國際生物多樣性年,主題是「生物多樣性是生命,生物多樣性就是我們的生命」。中國成立了「2010國際生物多樣性年中國國家委員會」,22個部委參與其中。9月,剛剛獲得國務院批准的《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畫》(2011-2030年)明確了今後20年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和保障措施。
「行動計畫」描述了中國生物多樣性受威脅現狀,包括部分生態系統功能不斷退化,人工林樹種單一,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部分重要濕地退化,海洋及海岸帶物種及其棲息地不斷喪失,野生高等植物瀕危比例達15%-20%,野生動物瀕危程度不斷加劇,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下降趨勢明顯等問題。
科技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中國-歐盟生物多樣性項目著名生物學家約翰·馬敬能博士提醒,自然保護更多是一種人與自然關係的調整。「不要對自然過多人工干預,要相信大自然的力量。大自然是非常強大的,我們要有效利用大自然的能量,然後去做一些大自然想做之事,而不是違背自然規律,否則人類和自然的鬥爭將永遠繼續下去,而大自然始終會戰勝,返回到其原本想要走的軌道當中。」
以生命呵護生命
郭耕
聯合國在其《千年生態評估報告》中指出:「人類在過去50年裡比有史以來任何時期都更快速和更嚴重地打亂了生態系統」。自然資源在超量開發,從1945年至今,人類開墾種植的土地比18和19世紀加起來還要多,導致的生物多樣性喪失、物種的滅絕,更是史無前例,地球自然史正在迎來第六次的物種大滅絕即生物多樣性喪失。據野生救援組織主席史蒂夫介紹:全球每年有近2.7萬個野生物種滅絕,確切說是每天滅絕74種,每小時滅絕3種……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是生存的警示,這是危險的信號!
生態系統環環相扣,動植物種唇齒相依。人類曾經濫砍濫伐過度漁獵,如今又在過度地開發使用化石能源,換來的結果就是大量溫室氣體排放,而全球變暖導致的冰川融化,與砍伐熱帶雨林產生的後果是一樣的,失去了生命維持系統就不會再有物種的多樣性。因此,保護是前提,可持續利用是關鍵。
據統計,20世紀80年代前,地球生態系統能為人類提供的產品和資源,還是與人類的消耗量基本平衡的。但1985年以後,隨著人類的無度發展、瘋狂發展,突破了這個平衡點,現在,人類每年消耗的資源量是生態系統能夠提供給我們的資源量的120%,相當於每年20%的「本金」被消耗掉,吃老本導致生態系統整體狀況每況愈下,而我們對此似乎渾然不知,消耗力度還在攀升。如果自然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如果我們自身發展超越了自然的承載力,我們自己也將失去生存的根基。
為什麼要下這麼大的力氣保護地球生物的多樣性呢?
因為其價值。那為什麼多樣性就有價值?歐盟官員馬竟能對此做過一個生動絕妙的比喻:如果一座圖書館,只有一種書,或幾種書,儘管數量巨大,但失去了多樣性,你會覺得這個圖書館還有價值嗎?
恩澤鳥獸,蔭及子孫,這就是保護的理由。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保護現存的,就是保護未來。生物多樣性的維持,保存的是珍稀瀕危物種,呵護的是子孫的利益。因為,任何一個物種一旦滅絕,便再難復生,一個物種猶如一封精美的家書,家書尚在,你還可以複印,供大家傳閱分享,家書(本底資源)若是遺失,縱有再高級的複印機,也無能為力。
我們需要找出一種更為明智的針對自然世界的管理方法,這不但能夠極大增加我們的財富,而且可以改善人類在21世紀的健康狀況。正如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所指出的那樣,人類和地球上其他物種的健康和福祉,就取決於地球上擁有的多樣性生態系統的產品和服務。萬物相形以生,眾生互惠而成,讓我們以生命呵護生命,以眾生惠及眾生。 (作者為北京麋鹿苑管理處副主任)
別讓「鐵蹄馬」滅絕
芒來
人們常說「汗血寶馬」,今天我來說說「鐵蹄馬」。鐵蹄馬是蒙古馬中的著名類群,主要產於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當前數量可能只有幾十匹。從保護角度而言,幾十匹是個什麼概念?就是稍微不留心,就可能在一夜之間滅絕。
不只鐵蹄馬,烏珠穆沁馬、烏審馬、阿巴嘎黑馬……蒙古馬的數量和質量在逐年下降,種質資源逐漸在退化。
蒙古馬是獨立起源的世界上最古老馬品種之一,古代曾盛極一時。據說早在四五千年前,我國北方民族就已馴化馬匹。《漢書匈奴傳》記載:唐虞(堯舜)以前「居平北邊,隨水草畜牧而轉移,其畜之所多,則馬牛羊」。戰國時期匈奴帝國被稱為「馬帝國」,匈奴馬曾聞名一時。
今時,蒙古馬是否已一無是處?其實,蒙古馬的全身都是寶,馬奶、馬肉、馬脂、孕馬血清、馬皮、馬鬃、馬尾、馬胃液和孕馬尿等都是可以作為市場直接消費品,帶來巨大經濟效益。蒙古馬更可作為雜交育種的原材料,作為新品種培育的親本。
目前蒙古馬保種主要採用動態保種和靜態保種兩種方式進行。動態保種即活體保種,此保種可以在原地進行,也可以在異地進行;靜態保種即生物技術保種,是指保存一定數量的冷凍精液和冷凍胚胎等。動態保種和靜態保種兩種方式互為補充。遺傳資源保護中使用的生物技術主要是冷凍精液技術、冷凍胚胎、體外受精、體細胞克隆和基因文庫。最常見的是冷凍精液技術和冷凍胚胎技術,採用冷凍精液保種只能保存一個品種50%的遺傳基因,為了克服冷凍精液保種的缺陷,應結合冷凍胚胎來進行保存。但由於國際賽馬法律明確規定參加賽馬的馬匹不能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也不允許克隆,所以冷凍精液(胚胎)技術在馬屬動物上,還未完全成功,更談不上廣泛應用。
蒙古族被譽為「馬背上的民族」,馬更被奉為「神」;自古以來賽馬、摔跤、射箭被譽為蒙古族「男子三技」。沒了蒙古馬,我們該如何給子孫們講述成吉思汗馬背上的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