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背景原因簡介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由董仲舒於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漢武帝頒布推行的封建思想統治政策,也是儒學在中國文化中居於統治地位的標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意思是廢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學說。這時的儒家思想,已非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摻雜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種新思想。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出現的背景原因
1漢武帝時,王國問題繼續威脅著中央政權。漢武帝為鞏固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徹底解決王國問題,需要一個符合實際的統治思想,以思想上的統一來鞏固政治上的統一。
2過去的法家思想已經不完全適應鞏固政權的需要,漢初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也不適應恢復發展後的變化。
3當時儒學代表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各派的主張,對儒學加以改造和發揮,提出了「君權神授」、「大一統」的思想,首倡「獨尊儒術」,適應了當時政治的需要。
自春秋孔子創立儒學以來,戰國時期的孟子、荀子等人豐富和發展了儒家思想,與當時墨家思想形成「非儒即墨」的局面,儼然成為當時思想界的蔚然大宗。孔子倡 「仁」、重「禮」、講「德」;孟子提倡「仁政」,並為封建制度辯護「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他們的思想主張,都適合了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但是他們共同的缺陷是沒有強調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秦朝建立以後,韓非子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主張適應了秦帝國維護統一的需要,所以秦始皇專用法家思想而焚書坑儒,結果導致儒學在秦朝遭到沉重打擊。西漢初期,經歷了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戰爭的破壞,社會經濟凋敝,「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經結束,當務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環境來恢復封建經濟和穩定封建統治秩序。因而漢初奉行黃老無為思想,實行與民休息的寬鬆政策。政治上的寬鬆使得儒家思想在西漢初期得以有機會逐漸復甦。因此,在漢武帝之前,儒家思想經歷了:「春秋時期,應運而生戰國後期,蔚然大宗秦朝時候,遭到打擊西漢初年,逐漸復甦」的四步歷程。
隨著幾十年的休養生息政策的推行,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出現我國封建時代第一個鼎盛時期。但是,這一時期,仍然存在著許多矛盾。
1南北邊境不寧:主要是北方匈奴的對西漢的威脅,河西走廊、河套地區被控制在匈奴手中,匈奴和西漢之間的戰爭時有發生;其次是南方少數民族尚未完全歸順,如夜郎國妄自尊大等。
2王國威脅中央:漢初劉邦在基本上消滅了異姓國以後,又分封了九個同姓國,雖然在漢景帝時期通過削藩和平叛收回了王國官吏的任免權,實力大大削弱。但是王國畢竟還是存在,諸侯王一般都大量招致賓客遊士,扈從左右,甚至還有輕死重諾的「豪桀之士」,成為政治上的助手和死黨。對中央構成一定的威脅。
3階級矛盾激化。西漢前期,就已經不可避免地出現土地兼併的嚴重現象,早在漢景帝時期,御史大夫晁錯就已經指出土地兼併造成有些地方民不聊生的現象,「被水旱之災,急征暴虐,賦斂不時……於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國力的上升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條件。於是,採取積極進取的政策,加強專制中央集權成為歷史的必然。
另外,漢武帝的個人喜好也是關鍵的。儒家學說能成為統治思想,重要的關鍵也在於統治者的需要和愛好。漢武帝本人好大喜功,認為自己是無上的,對確立自己權威的事情,他肯定是會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