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李世民韋貴妃為何會有兩次婚姻?韋貴妃簡介
韋貴妃(597年-665年),名珪,表字澤,京兆杜陵縣人。
韋珪先嫁隋民部尚書李子雄之子李珉,生有一女,入唐後被封為定襄縣主)。李珉死後,韋珪再嫁唐太宗李世民,生皇十子紀王李慎與皇十二女臨川公主李孟姜。
627年(貞觀元年),被唐太宗冊立為貴妃,位列四夫人(正一品)之一。650年(永徽元年),封紀國太妃,隨紀王出藩。665年(麟德二年)去世,陪葬昭陵。
顯赫家世
韋珪出身的京兆韋氏,隋唐之際著名士族家族之一,亦是陳寅恪先生所云之「李武韋楊」聯姻政治集團的四姓之一。
然而,韋珪個人的童年又是不圓滿的。尚在襁褓之中,韋珪的父親韋圓成就去世了;而且可能因為韋圓成無子,由其弟韋匡伯承襲了爵位。因此,韋珪很可能是韋圓成唯一的孩子。孩提時,韋珪便因為父親亡故,而傷心哭泣。
初婚獲罪
然後,在成為唐太宗李世民的貴妃之前,韋珪其實還有一段婚姻。她第一個丈夫是出身渤海李氏、隋朝大將軍、戶部尚書李子雄的兒子李珉。
韋貴妃劇照
613年(隋大業九年),李子雄隨楊玄感起兵謀反,兵敗後,李子雄父子均被殺;韋珪作為罪官家屬,其實並不能在史料中明確找到她在這一時期的生活軌跡。617年(唐武德元年),唐高祖李淵即位,宣佈大赦天下。出身京兆韋氏長房的韋珪,或許在此時甚至更早擺脫了第一段婚姻的陰影,而回歸名聲赫赫的娘家。若非其女婿阿史那忠的墓誌出土,在史書、甚至韋珪本人的墓誌上,都不曾對她這一段過往有過一絲著墨。
再嫁明君
621年(武德四年),李淵在關中站穩腳跟後,派李世民帶兵攻打洛陽的王世充,河北的竇建德則帶十五萬大軍殺奔虎牢關而來救援。李世民命李元吉繼續圍困洛陽,自己率三千五百人馬,在虎牢關生擒竇建德,繼而勸降王世充。洛陽城破後,李世民在城中廣結名門望族,安插自己親信,經營洛陽。大約在這一時期,他迎娶韋氏姐妹,韋珪和堂妹韋尼子;日後,堂姐為貴妃,堂妹為昭容。
根據墓誌記載,韋貴妃姿容端麗,儀態萬方,進退有度,德容俱佳;尤其寫的一手好文章,在當時小有名氣。正因為如此,秦王聞其盛名而納入府中。墓誌對韋貴妃再嫁的界定,是為「良家」。但真實的初衷,不可忽視李世民欲多方拉攏名門望族的考量。
三年後,624年(武德七年),韋珪生下她與李世民唯一的女兒「臨川公主」。
韋貴妃劇照
613年(隋大業九年),李子雄隨楊玄感起兵謀反,兵敗後,李子雄父子均被殺;韋珪作為罪官家屬,其實並不能在史料中明確找到她在這一時期的生活軌跡。617年(唐武德元年),唐高祖李淵即位,宣佈大赦天下。出身京兆韋氏長房的韋珪,或許在此時甚至更早擺脫了第一段婚姻的陰影,而回歸名聲赫赫的娘家。若非其女婿阿史那忠的墓誌出土,在史書、甚至韋珪本人的墓誌上,都不曾對她這一段過往有過一絲著墨。
再嫁明君
621年(武德四年),李淵在關中站穩腳跟後,派李世民帶兵攻打洛陽的王世充,河北的竇建德則帶十五萬大軍殺奔虎牢關而來救援。李世民命李元吉繼續圍困洛陽,自己率三千五百人馬,在虎牢關生擒竇建德,繼而勸降王世充。洛陽城破後,李世民在城中廣結名門望族,安插自己親信,經營洛陽。大約在這一時期,他迎娶韋氏姐妹,韋珪和堂妹韋尼子;日後,堂姐為貴妃,堂妹為昭容。
根據墓誌記載,韋貴妃姿容端麗,儀態萬方,進退有度,德容俱佳;尤其寫的一手好文章,在當時小有名氣。正因為如此,秦王聞其盛名而納入府中。墓誌對韋貴妃再嫁的界定,是為「良家」。但真實的初衷,不可忽視李世民欲多方拉攏名門望族的考量。
三年後,624年(武德七年),韋珪生下她與李世民唯一的女兒「臨川公主」。
627年(貞觀元年),唐太宗冊立韋珪為貴妃,位列四夫人(正一品)之一,人生際遇,天壤之別。時年,韋珪30歲。同年,因為母親去世,韋珪十分哀傷,唐太宗因此追贈她已去世三十多年的父親為徐州都督,可見李世民對其感情深厚。628年(貞觀二年),韋珪生下與李世民的獨子紀王李慎。
但是,韋珪的貴妃生涯,史書和墓誌卻都惜字如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韋珪深得太宗寵愛,但是其本人卻從未因此驕縱,反而恭謙有加。650年(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駕崩,韋珪被唐高宗封為紀國太妃,隨兒子紀王李慎遷居藩地。根據韋珪的墓誌記載,韋珪的晚年生活舒心,子女皆不使其憂煩,紀王更是晨昏定省,十分孝順。而唐高宗亦對韋貴妃十分尊敬,不僅拜謁昭陵時將其奉於長輩之席,而且當韋珪在京時,亦常邀請之與高宗武後歡宴。
陪葬昭陵
665年(唐高宗麟德二年),韋珪和越國太妃燕氏陪同高宗到泰山封禪,行至途中,在洛陽病倒。唐高宗派遣醫生和宦官前往診治探視。但是韋貴妃終究年事已高,於九月二十八日薨逝於河南敦行裡第,享年69歲。
韋貴妃逝世後,唐高宗先是在洛陽城門外舉哀,派遣宦官對臨川長公主、紀王說道:「太妃生前,給她準備了車馬和衣服,期待隨我一起東行封禪。沒想到太妃卻闔然長逝,很傷感,所以把這些衣服與車馬都賜於太妃靈前。」隨後,唐高宗下詔司稼正卿楊思謙監護喪事,賜東園秘器以弔祭;又派遣司平大夫竇孝慈監護靈柩還京;之後復令司稼正卿李孝義、司少卿楊思止監護葬事,特給鼓吹儀仗往返。666年(乾封元年)十二月陪葬昭陵。
歷史評價
狐德棻:惟太妃粵自(缺一字)強褓,嬰罹(缺一字)凶。逮於四齡,便知號慕。每言及,哽咽悲不自騰。親(缺一字)中表,鹹所嘉歡。及乎毓德蘭室,曜彩天闈,寵冠後庭,譽高同列,恆以滿盈為誡,謙揖居心。故得望賓無虧,始終若一。及之藩之後,逾荷慈遇。每降神翰,或為啟(缺一字)。諮顧待之,隆莫之比也。
大意翻譯:太妃剛剛出生,嬰孩時便喪父;長到四歲時,便知道因此而痛哭。每次一說到父親,便哽咽不能自己,所以父母親兩族的族人,沒有不喜歡她的。等到她長大,在閨中修養德行,嫁入宮廷便光彩奪目,寵冠後宮,在同列中享有很高的聲譽;但她卻能長久的以盈滿而虧的道理為誡,懷揣謙虛遜讓的心地,所以能夠讓人心悅誠服的敬仰不曾有損,始終如一。等到她之藩以後,對待晚輩更加慈愛;每次寫給別人的書信,都會對人有所啟發。所以皇帝對她的咨詢和拜訪,都十分隆重而他人不能與之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