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北宋「十大開國元帥」的最終結局及人品點評
1、石守信
宋太祖的好哥們。後週末,為太祖副手。資歷也較深,後周恭帝時建節,兼任殿前都指揮使。是太祖「義社十兄弟」中第三個建節的,成為後周的高級將領。「陳橋兵變」時在京城裡為內應,趙匡胤的兵變部隊得以順利進城,確保了太祖登極。建隆元年李筠、李重進反宋,石守信均為主帥,在太祖親自督戰下,迅速平定叛亂。已加同平章事為使相的石守信深知趙匡胤的心意,自己上表解除兵權,即請求免去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的名義,專任天平軍節度使。太平興國9年死,終年57歲。
感念他平生業績,趙宋皇朝追封他為威武郡王,贈以「武烈」的美好謚號。石守信能以如此圓滿方式為個人生命畫上句號,相對於歷朝開國之初眾多武將「狡兔死,走狗烹」的慘烈命運,無疑是幸運的。但我們必須知道,他能得以善終的前提,是他對專制皇權保持了絕對的服從,同時也讓自己的一世清名沾滿了污垢。
《宋史》評價:守信累任節鎮,專務聚斂,積財鉅萬。尤信奉釋氏,在西京建崇德寺,募民輦瓦木,驅迫甚急,而傭直不給,人多苦之。
2、高懷德
高懷德(926年—982年),字藏用,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後周天平節度、齊王高行周之子,宋太祖趙匡胤的妹夫,北宋開國功臣。以擁戴有功,宋初為殿前副都點檢,曾參與平定李筠、李重進之亂。後與石守信等秉宋太祖意圖自請解除兵權。宋太宗時官武勝軍節度使兼侍中。死後追封渤海郡王。葬於永安縣(今河南鞏義)。
後周初,高懷德已是殿前東西班都指揮使了,職位在太祖之上。後周恭帝時與石守信同時建節。在「陳橋兵變」中積極擁戴太祖。宋朝建立後,在為擁戴的功臣的加官進爵中位列第二,僅次與石守信。受命與石守信平息上黨李筠叛亂。太祖親征李重進從行。太祖還將胞妹燕國長公主嫁給高懷德,高懷德是開國功臣中第一個皇親國戚。太祖收兵權時被罷殿前都點檢軍職。太平興國7年死,終年57歲。
高懷德是將門之後,熟悉軍事,不喜歡讀書,性情坦率豪放,不拘小節。他善於音律,能夠自己作曲,曲韻十分精妙。愛好射獵,曾經三五天露宿野外,獵獲數百隻狐狸、野兔,有的時候對客人不打聲招呼就走,帶領幾十人馬由旁門到郊外打獵去。
《宋史》評價:懷德將家子,練習戎事,不喜讀書,性簡率,不拘小節。善音律,自為新聲,度曲極精妙。好射獵,嘗三五日露宿野次,獲狐兔累數百,或對客不揖而起,由別門引數十騎從禽於郊。
2、高懷德
高懷德(926年—982年),字藏用,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後周天平節度、齊王高行周之子,宋太祖趙匡胤的妹夫,北宋開國功臣。以擁戴有功,宋初為殿前副都點檢,曾參與平定李筠、李重進之亂。後與石守信等秉宋太祖意圖自請解除兵權。宋太宗時官武勝軍節度使兼侍中。死後追封渤海郡王。葬於永安縣(今河南鞏義)。
後周初,高懷德已是殿前東西班都指揮使了,職位在太祖之上。後周恭帝時與石守信同時建節。在「陳橋兵變」中積極擁戴太祖。宋朝建立後,在為擁戴的功臣的加官進爵中位列第二,僅次與石守信。受命與石守信平息上黨李筠叛亂。太祖親征李重進從行。太祖還將胞妹燕國長公主嫁給高懷德,高懷德是開國功臣中第一個皇親國戚。太祖收兵權時被罷殿前都點檢軍職。太平興國7年死,終年57歲。
高懷德是將門之後,熟悉軍事,不喜歡讀書,性情坦率豪放,不拘小節。他善於音律,能夠自己作曲,曲韻十分精妙。愛好射獵,曾經三五天露宿野外,獵獲數百隻狐狸、野兔,有的時候對客人不打聲招呼就走,帶領幾十人馬由旁門到郊外打獵去。
《宋史》評價:懷德將家子,練習戎事,不喜讀書,性簡率,不拘小節。善音律,自為新聲,度曲極精妙。好射獵,嘗三五日露宿野次,獲狐兔累數百,或對客不揖而起,由別門引數十騎從禽於郊。
3、張令鐸
張令鐸(911—970),原名鐸,後周賜名令鐸,棣州厭次(今山東陽信)人。
顯德七年(宋建隆元年,960)正月初,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的過程中,張令鐸的「翊戴」功是什麼,史無記載,依據他和高懷德在宋初近似的情況,推測其作用與高懷德相似,可能是隨趙匡胤北上,並有可能擔任北面行營步軍都指揮使,在「陳橋兵變」中的作用應略同於高懷德。「張令鐸自武信節度使、步軍都指揮使為鎮安節度使、馬步軍都虞侯」,成為侍衛親軍司的次長官,「酬其翊戴之勳也」。在宋太祖這次為開國功臣們加官進爵中,略次於高懷德。
建隆二年七月,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時,張令鐸被罷去侍衛親軍馬步軍都虞侯軍職,出為鎮寧軍節度使。為了表示與張令鐸「共富貴」,「帝(太祖)為皇弟、興元尹光美(秦王趙廷美)娶其(張令鐸)第三女(後封楚國夫人)」,張令鐸繼高懷德之後成為宋太祖的親家。開寶二年(969)入朝,因病留京,次年春死,終年60歲。
《宋史》評價:令鐸性仁恕,嘗語人曰:「我從軍三十年,大小四十餘戰,多摧堅陷敵,未嘗妄殺一人。」及卒,人多惜之。
4、王審琦
也是「義社十兄弟」, 太祖的好哥們。後周時屢立戰功,恭帝時升任殿前都虞候。「陳橋兵變」時在京城裡與石守信同為為內應。宋建立初既建節,兼任殿前都指揮使。參加了平定李筠、李重進叛亂的戰爭。建隆2年罷殿前都指揮使。開寶7年死,終年50歲。
其先遼西人,後遷居洛陽。初在後周太祖郭威帳下,從郭威平定李守貞,因功任廳直左番副將。廣順年間,歷任東西班行首、內殿直都知、鐵騎指揮使。後隨後周世宗柴榮北伐劉崇,南征淮南。後歷任東西班都虞候、鐵騎都虞候、本軍右第二軍都校、勤州刺史、散員都指揮使、控鶴右廂都校、鐵騎右廂都校、殿前都虞候、睦州防禦使。入宋任殿前都指揮使、泰寧軍節度使。從宋太祖征討李筠、李重進,歷任御營前洞屋都部署、武成軍節度使、前軍部署。建隆二年(961年),被迫交出兵權,出京任忠正軍節度使。開寶二年(969年)以後,歷任御營四面都巡檢、鎮守許州、同平章事。開寶七年(974年),王審琦去世,終年五十歲。追賜中書令,追封為琅琊郡王。
宋太祖趙匡胤成為皇帝之後,因有「翊戴之勳」,擢升為殿前都指揮使、兼任泰寧軍節度使。跟從宋太祖征討李筠,任御營前洞屋都部署,被飛石擊傷,宋太祖親自問傷。澤、潞平定後,改任武成軍節度使。李重進叛亂,輔助石守信為前軍部署討伐他。
建隆二年(961年),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王審琦被迫交出兵權,出京任忠正軍節度使。在地方做官八年,為政寬簡。轄區內邑令因罪停任他的錄事吏,幕僚認為邑令不先徵求節度府意見,請求治他的罪。王審琦說:「五代以來,諸侯強橫,令宰不得專斷縣裡政事。現在天下平定,我有幸忝任藩鎮,而轄區內邑宰能斥去奸狡官吏,實在令人高興,哪裡需要治他的罪呢?」聽者歎服。
開寶二年(969年),跟從宋太祖征討太原(今山西太原),擔任御營四面都巡檢。開寶三年(970年),改為鎮守許州,賜給住宅,留居京師。宋太祖曾經召王審琦宴射於禁苑,連連中的,宋太祖賜給他御馬、黃金鞍勒。開寶六年(973年),與高懷德一同加任同平章事。開寶七年(974年),王審琦去世,終年五十歲。當初,王審琦暴病,不能說話,宋太祖親自探望,王審琦死後,又到他的宅第,痛哭哀悼他。贈賜中書令,追封為琅琊郡王,加倍賜錢辦理喪事。下葬當日,又為他停朝致哀。
《宋史》評價:審琦重厚有方略,尤善騎射。鎮壽春,歲得租課,量入為出,未嘗有所誅求。素不能飲,嘗侍宴,太祖酒酣仰祝曰:「酒,天之美祿;審琦,朕布衣交也。方興朕共享富貴,何靳之不令飲邪?」祝畢,顧謂審琦曰:「天必賜卿酒量,試飲之,勿憚也。」審琦受詔,飲十杯無苦。自此侍宴常引滿,及歸私家即不能飲,或強飲輒病。
4、王審琦
也是「義社十兄弟」, 太祖的好哥們。後周時屢立戰功,恭帝時升任殿前都虞候。「陳橋兵變」時在京城裡與石守信同為為內應。宋建立初既建節,兼任殿前都指揮使。參加了平定李筠、李重進叛亂的戰爭。建隆2年罷殿前都指揮使。開寶7年死,終年50歲。
其先遼西人,後遷居洛陽。初在後周太祖郭威帳下,從郭威平定李守貞,因功任廳直左番副將。廣順年間,歷任東西班行首、內殿直都知、鐵騎指揮使。後隨後周世宗柴榮北伐劉崇,南征淮南。後歷任東西班都虞候、鐵騎都虞候、本軍右第二軍都校、勤州刺史、散員都指揮使、控鶴右廂都校、鐵騎右廂都校、殿前都虞候、睦州防禦使。入宋任殿前都指揮使、泰寧軍節度使。從宋太祖征討李筠、李重進,歷任御營前洞屋都部署、武成軍節度使、前軍部署。建隆二年(961年),被迫交出兵權,出京任忠正軍節度使。開寶二年(969年)以後,歷任御營四面都巡檢、鎮守許州、同平章事。開寶七年(974年),王審琦去世,終年五十歲。追賜中書令,追封為琅琊郡王。
宋太祖趙匡胤成為皇帝之後,因有「翊戴之勳」,擢升為殿前都指揮使、兼任泰寧軍節度使。跟從宋太祖征討李筠,任御營前洞屋都部署,被飛石擊傷,宋太祖親自問傷。澤、潞平定後,改任武成軍節度使。李重進叛亂,輔助石守信為前軍部署討伐他。
建隆二年(961年),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王審琦被迫交出兵權,出京任忠正軍節度使。在地方做官八年,為政寬簡。轄區內邑令因罪停任他的錄事吏,幕僚認為邑令不先徵求節度府意見,請求治他的罪。王審琦說:「五代以來,諸侯強橫,令宰不得專斷縣裡政事。現在天下平定,我有幸忝任藩鎮,而轄區內邑宰能斥去奸狡官吏,實在令人高興,哪裡需要治他的罪呢?」聽者歎服。
開寶二年(969年),跟從宋太祖征討太原(今山西太原),擔任御營四面都巡檢。開寶三年(970年),改為鎮守許州,賜給住宅,留居京師。宋太祖曾經召王審琦宴射於禁苑,連連中的,宋太祖賜給他御馬、黃金鞍勒。開寶六年(973年),與高懷德一同加任同平章事。開寶七年(974年),王審琦去世,終年五十歲。當初,王審琦暴病,不能說話,宋太祖親自探望,王審琦死後,又到他的宅第,痛哭哀悼他。贈賜中書令,追封為琅琊郡王,加倍賜錢辦理喪事。下葬當日,又為他停朝致哀。
《宋史》評價:審琦重厚有方略,尤善騎射。鎮壽春,歲得租課,量入為出,未嘗有所誅求。素不能飲,嘗侍宴,太祖酒酣仰祝曰:「酒,天之美祿;審琦,朕布衣交也。方興朕共享富貴,何靳之不令飲邪?」祝畢,顧謂審琦曰:「天必賜卿酒量,試飲之,勿憚也。」審琦受詔,飲十杯無苦。自此侍宴常引滿,及歸私家即不能飲,或強飲輒病。
5、張光翰
張光翰在後週末任虎捷左廂都指揮使,屬侍衛親軍司步軍主力之一,是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張令鐸的部屬。在參與陳橋之變的翊戴功臣中,張光翰與宋太祖的關係比較疏遠,《宋史》裡也沒有專門的傳,但建節應該比較早。「陳橋兵變」後不久,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及寧江軍節度使銜都為宋太祖義社十兄弟之一的韓重贇所接替。從趙彥徽的情況推測,張光翰即被出為永清軍(貝州,今河北清河西)節度使,此後行跡不詳。乾德5年死,因其何年而生不清楚,故不知其終年多少。
6、趙彥徽
《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與上(太祖)同事周世宗,嘗拜為兄」,其年應長於太祖,他在後周世宗初年的職位,當與太祖相近或稍高。與宋太祖的關係一般,《宋史》裡也沒有專門的傳。與張光翰同於建隆元年5月首先被罷軍職,後即改為建雄軍(晉州,今山西臨汾)節度使。可能與「陳橋兵變」中張光翰、趙彥徽兩人的向背,直接關係到兵變的成敗,張光翰、趙彥徽也許是在兵變最初時態度不太明朗,儘管他們還是支持趙匡胤的兵變,但趙匡胤對他們並不放心,因而在平定潞州李筠之後,急忙解除他們的兵權,可能為了防備在其後鎮壓張光翰、趙彥徽原來的上司、後周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淮南節度使李重進時,別生枝節。開寶元年死。同樣不知其終年多少。
宋太祖在建立宋朝還不到五個月的時間,就立即罷免張光翰、趙彥徽二人的軍職,而以自己的「義社兄弟」韓重贇與親信羅彥瑰接替,說明宋太祖急於直接掌握侍衛親軍司的兵權,這可能與「陳橋兵變」中張光翰、趙彥徽兩人的向背,直接關係到兵變的成敗,張光翰、趙彥徽也許是在兵變最初時態度不太明朗,儘管他們還是支持趙匡胤的兵變,但趙匡胤對他們並不放心,因而在平定潞州李筠之後,急忙解除他們的兵權,可能為了防備在其後鎮壓張光翰、趙彥徽原來的上司、後周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淮南節度使李重進時,別生枝節。
趙彥徽在罷軍職之後,即改為建雄軍(晉州,今山西臨汾)節度使。乾德元年(963)十二月,宋太祖「遣內容省使曹彬、通事舍人王繼筠分詣晉、潞州,與節度使趙彥徽、李繼勳會兵入北漢境,攻其邊邑及遼、石州」。趙彥徽在鎮「不恤民事,專務聚斂,私帑所藏鉅萬」,宋太祖雖知其事,但並沒有對他有所懲戒。趙彥徽自鎮來朝,宋太祖設宴款待,因飲酒過度而生病,遣送回鎮,開寶元年(968)五月病死。
趙彥徽在罷軍職之後,即改為建雄軍(晉州,今山西臨汾)節度使。乾德元年(963)十二月,宋太祖「遣內容省使曹彬、通事舍人王繼筠分詣晉、潞州,與節度使趙彥徽、李繼勳會兵入北漢境,攻其邊邑及遼、石州」。趙彥徽在鎮「不恤民事,專務聚斂,私帑所藏鉅萬」,宋太祖雖知其事,但並沒有對他有所懲戒。趙彥徽自鎮來朝,宋太祖設宴款待,因飲酒過度而生病,遣送回鎮,開寶元年(968)五月病死。
7、韓重贇
也是「義社十兄弟」, 太祖的好哥們。後週末,已升任殿前司控鶴軍都指揮使。參與了「陳橋兵變」,「以翊戴功」升為侍衛親軍司馬軍主力龍捷左廂都指揮使,建隆元年建節。參加了平定李筠、李重進叛亂的戰爭。殿前都指揮使王審琦罷軍職出為忠正軍節度使後,韓重贇繼任殿前都指揮使。乾德5年,有人「譖(韓)重贇私取親兵為腹心」。太祖大怒,要殺韓重贇。趙普諫說:「親兵(指殿前司禁軍),陛下必不自將,須擇人付之。若重贇以讒誅,即人人懼罪,誰復為陛下將親兵者。」同年2月解除他的軍職,出為彰德軍(相州,今河南安陽)節度使。開寶2年(969),太祖親征北漢,韓重贇任為北面都部署。開寶7年7死。
韓重贇少年時就以武勇知名,後來投軍,隸屬後漢重臣郭威的麾下。後周時韓重贇曾侍從周世宗親征淮南,在戰鬥中負傷,以功升任鐵騎軍都虞侯,隨即遷任控鶴軍都指揮使、領虔州刺史。宋太祖登基後,在陳橋兵變中立下大功的韓重贇被擢任為龍捷左廂都指揮使、領永州防禦使。同年,作為義社十兄弟的韓重贇陞遷為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領寧江軍節度使,以替代張光翰。在建隆二年(961年)「杯酒釋兵權」之後,韓重贇轉任禁軍三衙中最為重要的殿前都指揮使、領義成軍節度使。
但韓重贇雖任殿前都指揮使,卻並不執掌軍機,而從役於工程之事。如建隆三年(962年),調發京畿壯丁數千人,修築皇城東北隅,並命令有關機構繪製西京洛陽宮殿,按圖修建,皆命韓重贇負責此事。乾德三年(965年)秋,黃河在澶州(今河北大名)決口,天子命令韓重贇率十萬壯丁前往堵塞決口。乾德四年(966年),天子舉行郊祀大典,韓重贇被任命為儀仗都部署。但就是這樣,也還是未能讓過去的兄弟、現在的主公放心。
當時有官員向天子讒言,說韓重贇私下選取軍中壯丁為心腹親兵,宋太祖大為驚怒,要下令誅殺韓重贇,幸被宰相趙普所勸阻。趙普說:「禁軍親兵,陛下必不能親自統領,必須擇將校掌管。如若韓重贇因為有讒言而被誅,則人人懼罪,又有誰敢為陛下統領禁軍者?」宋太祖依然怒氣未消,經趙普再三分析利害,宋太祖終於接受了趙普的勸說。雖然不殺韓重贇,但還是於次年二月解除了韓重贇的軍職,出為彰德軍節度使。
在彰德軍節度使任上六、七年,信奉佛教的韓重贇不斷讓百姓大量砍伐木材建造佛寺,境內百姓頗感困苦,但韓重贇樂此不疲。不過,這很可能是韓重贇的韜晦之計,以示自己已無政治野心。果然,開寶二年(969年)宋太祖親征北漢,路過彰德軍,宋太祖氣量也確實有過人之處,見韓重贇全副心思用於修寺念佛,也就把過去的不快拋在一邊,設宴款待韓重贇,並命他為背面都部署,讓他率兵迎擊契丹南侵河北之兵馬。當韓重贇大破遼軍,獲戰馬數百匹時,宋太祖大喜,下詔褒美。開宗七年(974年),韓重贇終得善死,並贈官侍中。
《宋史》評價:重贇信奉釋氏,在安陽六七年,課氏采木為寺,郡內苦之。
8、李繼勳
「義社十兄弟」中不僅最年長,而且陞遷速度最快,是第一個升任殿前司副長官殿前都虞侯、第一個建節。在攻打南唐時失職,次年七月才免去其節度使而責為右武衛大將軍。後任戰棹左廂都部署,成為水路都部署趙匡胤的部屬。沒有參與「陳橋兵變」,不屬於翊戴功臣。後在進攻北漢邊境及抗擊北漢中屢建功勳。曾大敗北漢名將劉繼業(即後來的楊業),兵臨太原城。契丹來救,李繼勳才率軍退回宋境。次年又隨太祖攻北漢,後退兵。太平興國2年死,終年62歲。
《宋史》評價:繼勳累歷藩鎮,所至無善政,然以質直稱。信奉釋氏。與太祖有舊,故特承寵遇。
當時有官員向天子讒言,說韓重贇私下選取軍中壯丁為心腹親兵,宋太祖大為驚怒,要下令誅殺韓重贇,幸被宰相趙普所勸阻。趙普說:「禁軍親兵,陛下必不能親自統領,必須擇將校掌管。如若韓重贇因為有讒言而被誅,則人人懼罪,又有誰敢為陛下統領禁軍者?」宋太祖依然怒氣未消,經趙普再三分析利害,宋太祖終於接受了趙普的勸說。雖然不殺韓重贇,但還是於次年二月解除了韓重贇的軍職,出為彰德軍節度使。
在彰德軍節度使任上六、七年,信奉佛教的韓重贇不斷讓百姓大量砍伐木材建造佛寺,境內百姓頗感困苦,但韓重贇樂此不疲。不過,這很可能是韓重贇的韜晦之計,以示自己已無政治野心。果然,開寶二年(969年)宋太祖親征北漢,路過彰德軍,宋太祖氣量也確實有過人之處,見韓重贇全副心思用於修寺念佛,也就把過去的不快拋在一邊,設宴款待韓重贇,並命他為背面都部署,讓他率兵迎擊契丹南侵河北之兵馬。當韓重贇大破遼軍,獲戰馬數百匹時,宋太祖大喜,下詔褒美。開宗七年(974年),韓重贇終得善死,並贈官侍中。
《宋史》評價:重贇信奉釋氏,在安陽六七年,課氏采木為寺,郡內苦之。
8、李繼勳
「義社十兄弟」中不僅最年長,而且陞遷速度最快,是第一個升任殿前司副長官殿前都虞侯、第一個建節。在攻打南唐時失職,次年七月才免去其節度使而責為右武衛大將軍。後任戰棹左廂都部署,成為水路都部署趙匡胤的部屬。沒有參與「陳橋兵變」,不屬於翊戴功臣。後在進攻北漢邊境及抗擊北漢中屢建功勳。曾大敗北漢名將劉繼業(即後來的楊業),兵臨太原城。契丹來救,李繼勳才率軍退回宋境。次年又隨太祖攻北漢,後退兵。太平興國2年死,終年62歲。
《宋史》評價:繼勳累歷藩鎮,所至無善政,然以質直稱。信奉釋氏。與太祖有舊,故特承寵遇。
9、羅彥環
後週末,任殿前司散指揮都虞侯,成為太祖心腹。「陳橋兵變」進入開封後,宰相范質、王溥等人被抓至趙匡胤面前。范質當面質問太祖,太祖一時不知所對。羅彥環既「挺劍而出曰:'我輩無主,今日須得天子。'」王溥先跪拜,范質不得已只好跪下口稱萬歲。可見其在兵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宋建立後,羅彥環提升非常迅速,當年7月既建節,在宋初少有。隨宋太祖親征,平定李筠叛亂。乾德2年,他與李繼勳,郭進、曹彬在遼州城下大敗支援北漢的6萬契丹兵,升安國軍節度使,4年二月又與田欽祚在靜陽砦大破北漢兵,擒鹿英,升鎮國節度使。開寶2年死,終年47歲。
羅彥環20歲左右因父親羅全德為後晉泌州刺史,得補官內殿直,遂成武將。後晉自出帝石重貴即位後,與遼交惡。開運二年(945年)石重貴親自率軍大舉攻遼,進駐澶州(今河南濮陽南),派使安慰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守將,羅彥環被選為隨使出行的十位勇士之一。他們利用夜幕掩護,得以如期往返,羅彥環以勇敢名聞全軍,升為興順指揮使。
開運三年(946年),契丹攻滅後晉,遷石重貴北上契丹,並派羅彥環把後晉的一千匹馬送往遼地幽薊。羅彥環走到元氏(今山西高平),聽到原後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在太原建後漢的消息,立即帶馬匹奔赴後漢,劉知遠對此極為讚歎,收復開封後,擢升他為護聖指揮使。羅彥環在國家滅亡之際,不甘屈服於外敵,毅然歸附後漢,保持了民族氣節。 後漢乾祜三年(950年)十二月,郭威擁兵自立,建後周,羅彥環遷敢員都虞侯。廣順三年(953年),樞密使王浚因驕橫跋扈,企圖挾制郭威被貶官,不久死於貶所,羅彥環被作為王浚的同黨貶為鄧州教練使。次年,周世宗柴榮即位,大力整頓軍隊,準備向外擴張,急需勇敢善戰的軍事將鎖,羅彥環因此被起用為伴飲指揮使,改馬步軍都軍頭,顯德二年(955年),從向訓征後蜀,取秦、鳳等州,遷散指揮都虞侯。
後周恭帝顯德七年(960年)一月,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進入開封後,宰相范質、王溥等人被抓至趙匡胤面前,在羅彥環的寶劍面前,范質等人驚慌失措,王溥先跪拜,范質不得已只好跪下口稱萬歲。趙匡胤登墓,是為宋太祖,羅彥環被擢升為控鶴左廂都指揮使,又改內外馬軍都軍頭、領眉州防禦使,深得宗太祖的信任與重用。是年李筠據澤(今山西晉城)、潞(今山西長治)反來,羅彥壞隨宋太祖親征,滅李筠後,代趙彥敬為保衛步軍都指揮使,領武信軍節度。乾德二年(964年),他與李繼勳,郭進、曹彬在遼州城下大敗支援北漢的6萬契丹兵,升安國軍節度使,四年二月又與田欽祚在靜陽砦大破北漢兵,擒鹿英,升鎮國節度使。
10、王彥升
後週末,以功升為殿前司散員都指揮使,與太祖關係密切。「陳橋兵變」後, 王彥升率所部先入京,可見王彥升在兵變中的地位相當重要。他在回京後,首先殺死後周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在京巡檢韓通及全家。王彥升濫殺有損於太祖形象,也違背了秋毫無犯的約定,因而被拘捕,還表示要斬首以懲其「專殺」之罪。後來很快便被釋放,但終生未曾建節。《宋史》載「王彥升之棄命專殺也,上(太祖)怒甚,將斬以徇,已而釋之,然亦終身不授節」。
曾半夜跑道宰相王溥家,「意在求賄」。不僅被免去其京城巡檢的兼職,又罷去他鐵騎左廂都指揮使的軍職,還將他外放為地方官。後任原州(今鎮原)防禦使兼緣邊巡檢,與慶州(今甘肅慶陽)姚內斌、通遠軍(今環縣)董遵誨等,成為太祖西北邊防的主要將領。王彥升性殘忍,「戎人有犯漢法者」,「手捽其耳嚼之」,作下酒菜。開寶7年死,終年58歲。